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提出了“清蓝藻”与“除淤泥”的理念,将这一比喻运用到政治生态治理中,以形象地说明腐败问题及其滋生土壤的复杂性。腐败如同水中的“蓝藻”,不仅直接破坏政治生态,还通过“淤泥”为其提供温床,两者相互依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清除腐败现象本身,也要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政治生态的长治久安。<br> 腐败问题不仅是表面现象,更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表现。正如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所指出的,“蓝藻”与“淤泥”在自然生态中相互依存,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在政治生态中,腐败问题与滋生腐败的土壤也相互作用,侵蚀党的肌体健康。腐败分子往往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破坏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从清除腐败现象入手,同时深入挖掘和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br> “清蓝藻”即清除腐败现象,是反腐败斗争的直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无论是“拍苍蝇”还是“打老虎”,都体现了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一系列重大案件的查处,如甘荣坤案、梁文菊案等,不仅震慑了潜在的腐败分子,也净化了党内风气。<br> 然而,“清蓝藻”只是第一步。腐败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打击手段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否则腐败问题会反复出现。因此,反腐败斗争需要进一步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理念。<br> “除淤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淤泥”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它包括制度漏洞、权力监督不足以及思想道德滑坡等多方面因素。要铲除“淤泥”,必须从多方面入手。<br> 完善制度建设,制度是治理腐败的根本保障。通过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构建起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例如,在金融、国企、能源等领域加强监管,堵住制度漏洞。<br> 强化监督机制,监督是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败的良好氛围。<br> 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教育是防止腐败的重要防线。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的价值观,使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腐败。此外,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基石。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违法成本,使腐败分子无处遁形。<br> 标本兼治是反腐败斗争的长效机制。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所指出的,“清蓝藻”与“除淤泥”需要系统施治、协同发力。一方面,要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另一方面,要从制度、监督、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b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个案处理,还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的同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实现政治生态的长治久安。<br> “清蓝藻”与“除淤泥”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念。腐败如同水中的“蓝藻”,直接破坏政治生态;而“淤泥”则是其滋生的温床。反腐败斗争既要清除腐败现象本身,也要铲除其滋生的土壤。通过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生态的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有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才能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反腐败斗争仍需不懈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 蓝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