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眼下正值古人所说的烟花三月,岂能辜负这大好春光?和亲家两口一商量,我们四个人意见出奇的一致:说走就走,去江浙!</p> <p class="ql-block">如皋,这个苏东小城,长寿之乡,上世纪末我曾经来过,如今秀丽依然。</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复社名士冒辟疆和秦淮名姬董小宛的栖隐之处,被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先生赞为“天下名园”。</p> <p class="ql-block">董小宛从19岁来到如皋,一直在这处房子里住到去世。人们对董小宛的了解主要是“秦淮八艳”,而对她的中国古代十大厨神的地位可能知道的不多。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她发明的“董糖”和“董肴”,见仁见智吧。</p> <p class="ql-block">壹默斋是冒辟疆与文人雅士宴游,切磋诗书技艺的地方,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故有“时,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之说。</p> <p class="ql-block">记得20多年前去如皋,当地人介绍如皋时曾自豪地提到,如皋每年都会举办“万岁宴”,宴请100多位百岁老人。至2024年初,如皋人口137万,百岁老人590人,在长寿之乡中排名世界第六,全国第三。</p> <p class="ql-block">常走高速公路,对服务区略知皮毛。网上看到京沪高速上的阳澄湖服务区是“如果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那种,就一直想去看看。此行说是顺访,实是专访。</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主打一个“梦里水乡,诗画江南”的意境,别说,还真是那味儿!</p> <p class="ql-block">大白天的,硬是在服务大厅里搞出了个水乡夜市,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转转,恍若走在某个大商圈,而且几乎都是年轻人,很可能是专程来看服务区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面竟然还有两处新能源汽车卖场,我没有换车的念头,也就不逛了。</p> <p class="ql-block">辛苦赶路的师傅们,到这里的江南园林里歇会儿吧。</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又上网查了一下,服务区占地面积425亩(约2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万平方米,停车场有车位559个。喜欢自驾游的朋友们去看看吧,很过瘾啊!</p> <p class="ql-block">到绍兴来,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瞻仰鲁迅故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文豪鲁迅先生诞生和成长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于此。在此生活至18岁后去南京求学,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是他当年的卧室。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清代建筑,是鲁迅祖上世居之宅。</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是周家最高级的一栋房子,当年的祝福礼仪,大宴宾客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绍兴民间的“祝福”,俗称“请大菩萨”,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神圣的祭祀活动。看到这一场景,我想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祥林嫂吧。</p> <p class="ql-block">鲁迅笔下的风情园里,方池一带的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是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行至此处,我们还有幸欣赏了一段正宗的越剧表演。</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百草园。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和木莲藤缠络着的何首乌藤早已无迹可寻,唯有这处先生幼时常常站在上面跳下来的石井栏还是当年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三味书屋。当年先生从百草园不怎么情愿地来到这里,上课前对着匾和伏在古树下的很肥大的梅花鹿行礼。</p> <p class="ql-block">先生当年就坐在这个位置,桌面上摆放的是当年先生迟到挨批后刻在桌上的“早”字。</p> <p class="ql-block">三余斋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书房。三余指“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要人们利用一切时间发奋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少年郎,穿长衫的一定是鲁迅,戴毡帽的应该是闰土,大概还在讲猹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读过《孔乙己》的人,一定记得那句“多乎哉?不多也”。这就是那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p> <p class="ql-block">不过今天又多了两位撑着伞来讨茴香豆的人。</p> <p class="ql-block">没时间去鲁镇找咸亨酒店,只在街上看到了这家“正宗咸亨酒”。老板看着路人,好像在问:“我有酒,你有故事吗”?</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故里的街上,又看到了朱炳仁•铜的店铺,里面从门窗、墙壁到地面,全都是铜。</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列,满目琳琅。</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沈园,一处因着两阕词而让人知道的私家园林。原来只知道沈园在绍兴,来了才发现,沈园竟然和鲁迅故里相隔不足300米。</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两阕《钗头凤》,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的心理写照。唐婉因为和了陆游的词,回家后几个月就忧郁愁怨而香消玉殒。</p> <p class="ql-block">陆游不是无情郎,不然也不会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沈园是陆游的伤心地,他既怕到沈园,又不能不来。</p> <p class="ql-block">直到他80多岁,还是放不下,在“此身行作稽山土”的年纪依然如故。自己也说“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你看,一个耄耋老翁,却能让园子里的花都跟他相熟,多么痴情啊!</p> <p class="ql-block">陆、唐伉俪情深,互相倾慕,也非常珍惜那三年的琴瑟和鸣,所以唐婉的离世确实是陆游始料未及的事儿,公道的说,至少陆游不是全责。</p> <p class="ql-block">称陆游为爱国诗人是实至名归的。他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晚年的憾事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 <p class="ql-block">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挺早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当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曾亲笔给蒋介石写信,信中的“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墓庐依然”两句我至今想起都感动不已。这次到溪口蒋氏故居看看,此言不虚。据说蒋得知此情后愧疚难当,连说“我不如毛泽东……”。的确,比起蒋三次派兵掘毛家祖坟,伟人的胸怀和老蒋的狭隘判若云泥。</p> <p class="ql-block">报本堂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龛内供奉着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堂额由国民党元老吴稚辉所题,柱联为沙孟海所撰,蒋介石手书。</p> <p class="ql-block">“寓理帅气”源出《孟子》,大意是要以内心的“理”来支配思想感情。这是蒋介石为蒋经国四十生辰所题。</p>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祖父开设的,也是蒋介石的出生地。“文革”期间,当地百姓把这块条石涂上泥巴,砌入墙里,才躲过了一劫。看来,老百姓还是很有文物保护意识的。</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东,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巨富豪绅,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p> <p class="ql-block">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p> <p class="ql-block">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1991年南浔古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预备清单。</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刘氏家庙建于1888年至1897年,为祭祀先灵之所。建筑整体气势雄浑,构架雕饰华美。正厅内悬有宣统皇帝所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为近代典型宗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农耕文明时代,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将人们整合成较为稳定的社会。家庙和祠堂都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但家庙的产生早于祠堂,规制、地位高于祠堂,功能、意义大于祠堂。</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为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p> <p class="ql-block">净香诗窟建于1897年,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p> <p class="ql-block">因室内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又名“升斗厅”。由于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内孤本”。</p> <p class="ql-block">扇亭因亭子平面呈扇形而得名。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镛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1935年经其子刘承幹题跋,并延请名师书录、镌刻,置于亭壁。</p> <p class="ql-block">1914年刘承幹曾向清皇室报效崇陵种树经费,得溥仪赐钦若嘉业匾额,建造藏书楼时即以嘉业二字为名以显荣耀。</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三子梯青的居所,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南浔古镇又一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杰作。宅内因两幢西式楼房皆用红砖砌筑,故当地人俗称“红房子”。</p> <p class="ql-block">清醒书屋是刘家主人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p> <p class="ql-block">古镇上还看到了张静江故居。张静江是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裔,清末在法国期间结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堂上的对联是孙中山先生为张静江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里再现的是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时,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任校长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扬州的东关街是古时繁华第一街,如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p> <p class="ql-block">“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的一句经典名言,体现了扬州人生活的轻松惬意。“皮包水”是灌汤包,“水包皮”指足浴。这是东关街上一家“水包皮”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在东关街看到的这处建筑,建于1958年,苏式建筑风格,具有较强的历史记忆价值和建筑标本研究价值。看到它,不禁勾起了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扬州的个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国家4A级景区。清代嘉庆年间,盐商两淮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基础上扩建。</p> <p class="ql-block">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p> <p class="ql-block">个园别院的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接见过丛书楼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瘦西湖都是扬州最耀眼的明珠。这座“甲于天下”的湖上园林,融合了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据说清代扬州盐商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日,花数万黄金建了这座气势恢宏、结构精巧的楼台,又名“春台祝寿”。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建,1990年建成对外开放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桥(上世纪80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二十四桥是这样的。此情此景,真想给杜牧改改词“二十四桥人为患,看你何处教吹萧”。</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因为建在莲花堤上,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而且还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p> <p class="ql-block">近处是凫庄,远处是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钓鱼台,就是那个乾隆皇帝被巧舌如簧的和珅(一说纪晓岚)所糊弄的地方。故事有几个版本,可以茶余饭后当段子听。</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塔的背后,还有个扬州盐商一夜建白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来到扬州,才知道古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多么浪漫;游完瘦西湖,才明白人们喜欢扬州的理由。真想借用一句网络最近挺火的话对古人说:“李白诚不欺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