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大丽”六日游系列之五 大理古城好风光

在海一方

<p class="ql-block"><b>策划:广龙 轻松</b></p><p class="ql-block"><b>童心未老</b></p><p class="ql-block"><b>拍摄:轻松 春雨</b></p><p class="ql-block"><b>晴天 在海一方等</b></p><p class="ql-block"><b>校对:刘郎 国良</b></p><p class="ql-block"><b>文字/制作:在海一方</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8466841</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离开洱海前往大理古城的路上,导游暄暄讲了很多大理的奇闻怪事,真让我们外地游客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她说大理有“三多”时的话,我们听成:“刁民多,卖淫多,嫖客多。”她紧接着又说:“大家可不要想歪了,我说的‘雕民’的‘雕’是‘雕刻’的‘雕’,‘卖银’的‘银’是‘银子’的‘银’,‘漂客’‘漂’是‘漂洗’的‘漂<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下来,她对此作了详细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的“雕民”主要指木雕和石雕的工匠。大理“雕民多”的原因有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大理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尤其是白族木雕和石雕,早在南诏时期就已形成独特的技艺。剑川被誉为“木匠之乡”,木雕艺人足迹遍布东南亚及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推动​:大理的雕刻艺术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艺术价值,还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雕刻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工艺品制作中,成为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市场需求与传承​:雕刻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纪念品。这种市场需求促使更多人学习雕刻技艺,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卖银多”的“银”是指“雪花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雪花银是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外观的银子。它具有以下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外观上看,它的形状通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表面有类似雪花状的纹理,这些纹理细腻且分布均匀,仿佛雪花落在银子表面,形成了独特的图案,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色泽上看,雪花银呈现出银白色,光泽明亮,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雪花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地域文化特色:</b>大理是云南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大理雪花银作为当地的特色银制品,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大理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吉祥寓意:</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花常常象征着纯洁、高雅和吉祥。大理雪花银以其雪花般的纹理,寓意着美好和幸福,常被人们作为礼品赠送,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的“漂客”是指那些离开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来到大理追求一种自由、慢节奏、非传统生活方式的人群。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追求自由与个性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多样化的职业与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对大理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社交与文化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 生活方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 “在路上”的状态:漂客们通常保持着一种流动的状态,他们可能在大理停留一段时间后,又去往其他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大理的“漂客”是一群追求自由、热爱生活、渴望改变的人,他们在大理找到了一种与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月11日上午8点半,我们到达大理古城游览参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东临洱海,西倚苍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的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在南诏大理国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古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的街道呈典型的棋盘式布局,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八条街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内的建筑以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为特色,古朴、别致、优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城门是大理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也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是白族文化资源富集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之地,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形成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白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居民以白族为主,多民族杂居,保留着丰富的民族习俗,如“家家门前绕流水,户户庭前垂杨柳”的空间形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族扎染技艺、白剧、白族三道茶等,被称为大理“三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理古城,我们重点参观了“董家大院”里的银器及其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的大理古城的董家大院,位于大理市喜洲古镇,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董家大院由喜洲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董澄龙(1890年出生,1945年去世)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所建。董澄龙出身贫苦,16岁开始在舅舅的商号里做学徒,后来成为云南实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思想开放,接触过许多外国人,外来思想对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家大院占地面积674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14平方米。整个大院为竖井聚财型三进式四檐八滴水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种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们参观的董家大院是以经营银器为主,介绍银文化为辅的商业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商业楼的董事长董中豪是大理鹤庆县新华村人,著名的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1946年出生,白族人。他17岁拜师学银、铜、铁器等民族金属工艺,技艺精湛,曾走遍四川、西藏、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为当地少数民族加工制作首饰、服饰和生活用品。他还参与了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的整修工作,制作铜饰,并在西藏“艺康甘达寺”打造了一尊7.6米高的释迦牟尼佛铜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中豪在金属工艺加工方面成就显著,尤其擅长金银铜器的制作,其技艺在众多艺人中享有较高声誉。2002年,他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民族民间美术师,成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儿子董江山继承了他的技艺,并在云南民族村组建了“云南民族村白族铜银器豪艺手工作坊”,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家商业楼银器加工坊里,董中豪的徒弟们正在敲敲打打地加工银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精美的银器,商铺里比比皆是。这尊足鼎香炉,要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出来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雪花银具有净化水质、试毒消毒的作用,董家银铺制作的银茶杯是市场上的热销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大的银茶炉也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喝一杯银茶壶净化过的水,口感就是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喝了一杯,还想喝第二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买一把银梳子也不错,不但能梳头,还有按摩、刮痧等作用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路老弟到二楼参观。这里的精美银器更加丰富,令我们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哇,这里的银盅银杯、银茶壶雪亮耀眼,该是名符其实的雪花银作品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几上整套茶炉更加让人爱不释手。可惜囊中羞涩,缺少银两,不然带一套回家,休闲时候,沏一壶茶茶,慢慢品味,该多惬意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张长桌上,凸花图案精美得令人吐血。你看那龙在游动,凤在飞舞,各种动物造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体感如此之强,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把椅子虽然不是银子的,至少也该是红木的吧?搁在过去,那就是皇帝才能享受的,今天我们也坐到上面体验感受一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呵,就连楼梯口转弯处的架子上,也摆满了实实在在的雪花银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个银元宝,那是招财进宝的吉祥物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董家大院”银器店,我们来到门前一棵大树下,这棵树上挂着一个牌子,告诉游客,这棵树树龄已是百年以上,名叫“黄葛树”。这棵树就像一把巨大的雨伞,为人们遮风挡雨,据说还有聚财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黄葛树不远处有一口井,名叫红龙井。它也是有一些来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龙井,因历史上曾有过一口水井而得名,2003年,大理政府以红龙井与玉白菜的传说为素材,打造了一个水景文化休闲景观街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有一条清溪长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沿途修建了“玉白菜”“十二生肖”“叠水台”“石拱桥”等景观。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多为两层木质结构,一层用于经商,二层用于居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红龙井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位孝子为治好母亲的病,按照梦中老者的指点,找到了被四条红龙看守的玉白菜,治好母亲的疾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红龙井的原址上建有石基和木亭,亭上书“红龙井”三字,四根梁柱上缠绕着金龙,守护着玉白菜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值春季,雨水稀少;若是到了夏天雨水频繁的时候,街道中间的水道里一定是溪流淙淙,“清水石上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时,大理古城被设为路治,明代改为大理府治,清代继续沿用,一直是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呈方形,城墙高大坚固,周长约6公里。古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洱海门)、南门(双鹤门)、西门(苍山门)和北门(五华楼)。其中,北门五华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楼高20余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的街道以五华楼为中心,呈棋盘式布局,主要街道有复兴路、人民路等。街道两旁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形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内有许多古迹和景点,如五华楼、洋人街、人民公园等。五华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楼高20余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洋人街是大理古城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这里有许多外国人开设的酒吧、咖啡馆和餐厅,充满了异国情调。人民公园是大理古城内最大的公园,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白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白族的传统节日如三月街、火把节等,是大理古城的一大特色。三月街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举行,期间有歌舞表演、赛马、对歌等活动,热闹非凡。火把节则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人们会点燃火把,祈求平安和丰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是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地之一,有许多寺庙和道观。崇圣寺是大理古城内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寺内有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道教宫观,如玄妙观等,这些宗教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大理古城的宗教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有着丰富的艺术文化,白族的歌舞、刺绣、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白族歌舞以“霸王鞭”“八角鼓”等为代表,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民族特色。白族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刺绣作品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背靠苍山,面朝洱海,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苍山是大理的标志性山脉,山峰高耸入云,四季景色各异。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湖中还有许多小岛,如金梭岛、小普陀等,是游客观光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白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品尝白族美食,如酥油茶、乳扇、饵丝等,还可以参观白族的传统建筑和宗教寺庙,感受白族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和餐厅,游客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悠闲的生活。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客栈和民宿,环境优美,价格实惠,是游客住宿的好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可以领略到大理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古城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是大理市博物馆的所在地。这里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年)建立的云南提督府。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占大理后,将提督府改建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并在此指挥起义军的军事行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义失败后,元帅府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后又恢复为云南提督府[^7^]。民国时期,这里先后作为腾(冲)大(理)、楚(雄)大(理)师管区司令部驻地。1949年12月,大理和平解放后,这里成为边纵七支队的驻地。1986年,该建筑被改为大理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的建筑格局仿照皇城修建,四周筑有高墙,设有城垛,建筑格式严谨。现存建筑包括大门、牌坊(二门)、议事厅(大堂)、白虎堂、杜文秀书房、宿舍和侍卫住房等。1987年,根据史料记载,按元帅府格局逐步修复了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这里不仅是大理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还成为游客了解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杜文秀起义展、历史文化展和碑林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6年,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占大理后,将提督府改建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起义失败后,这里又恢复为云南提督府。1986年,该建筑被改建为大理市博物馆,1988年在南花厅新建了碑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碑林正门入内,小院子里迎面是一通“福”字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通单字碑来自大理文庙,是代清(1644-1911年)大理石质,高215、宽123、厚13. 5厘米。书写者双林(?-1808年),满洲正红旗人,富察氏。乾隆末,官至游击(武官名),嘉庆十三年(1808年)任云南提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字寓意吉祥,福运绵长。此通碑刻中“福”字书写独特,龙飞凤舞、潇洒俊逸,是云南提督中鲜有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林里,古碑林立。这里共收集了800余通碑刻。其中,225通碑刻在碑林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林中的山花碑堪称镇馆之宝。该碑来自喜洲圣源寺,为大理石质,直行楷书,由二十首山花体诗歌组成。山花体是白族民间的一种诗歌形式,每首三句七言,一句五言,由大理白族著名学者杨黼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因为当时时间紧迫,只匆匆拍下几幅照片,镇馆之宝“山花碑”没能拍下,这里只能以“儒学箴”代之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帅府里,绿化很不错,处处花锦团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连正门通往府内的那条主路中间,所铺设的石头都是玉石。估计这些玉石每一块都价值不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大帅府,与大队匆匆赶往集合地点。历史悠久,魅力四射的大理古城,又要和你说“再见”了;或许,这一生我们再也与之难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饭后,我们踏上了前往玉龙雪山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