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童年虽然坎坷,但我一直满怀希望,努力学习,勤奋上进,立志成人,将来赡养受苦受难的老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添瓦。我十五岁哪年年底,即将完小毕业的时侯,一个家庭的意向,让我进京到叔父那里寻求工作,处于懵懂之中的我心绪如麻,就此离开学校还真有些于心不舍,阜城县第六完小不但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的能力,为我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考虑到家庭情况,还是早参加工作为好,于是,便向校长以进京报考铁路学校的名义申请退学,并请学校以此理由开据迁移户口的介绍信。校长也很照顾,立即为我办理了肄业证书,给县公安局开好了迁移进京户口的介绍信。我自已顺利地到距家50华里的县公安局起上进京户口,顺便撘伴到了北京。到京时间不长,正赶上在张垣工作的姨夫去唐山出差,回来路过北京,说带我去张家口很快就能上班工作,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于1951年12月30日在张家口市机器厂(即百年国企地质部张家口探机厂的前身之一)正式上班,成为一员国营工厂的正式职工。尽管这里天气非常寒冷,由于新建厂,各种设施简陋,单身宿舍是大通铺等等,但我还是满心欢喜,感到非常幸福和快乐,终于有了正式工作,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我决心努力学习技术和操作技能,争做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家口市机器厂位于工业大街的最南端。工业大街是张家口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它是随着1909年京张铁路的建设与开通而形成的一条工业之路。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张家口工业大街上原有的几个老厂正在蓬勃地发展壮大,新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张家口市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满怀着尽快下车间学徒的希望,期待领导的安排。年后上班,厂长把我安排到他的办公室,相当暂时的勤务员角色。由于刚刚建厂,科室建制不全,厂里有什么事需要我办的,我都努力办好。我向厂长表达了努力认真办好事情的决心,并表示了将来愿意下车间学徒的诉求。厂长满口答应,到时侯会按排好我的去处。我当时的心思是学好一门技术,当一名好工人,不愿意在科室办那些事务性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厂长办公室当时就是一排房子中的一间平房,办公大楼还未开建,室内勤务工作没有多少,除收发一些重要的文件和信件外,就是到市里开会。那时是建国初期,工厂的新老工人文化程度都很低,还有不少文盲,像我这完小文化水平的在当时工人中还算个有文化的人,所以,有些会议就派我去参加。如市工会开会,安全生产会议,爱国卫生等等,管人事的大姐有喂奶的孩子,人事会议也多是我也替她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那时的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的省会,城市建设还比较落后,市里基本上没有公共汽车,后来有了少量的公交车也都是烧劈柴的汽车,直到1956年才结束了烧劈柴汽车的历史,换成油车。当时工业街还比较荒凉,路面是石头子土路,那时有自行车的人很少,工人上下班,或厂里到市里办事,十里八里都是步行,幸好厂里有几辆公用自行车,应急到市里办事使用。我以尽短的时间学会了骑车,虽然不夠熟练,但还是提高了去市里办事的效率。回忆起来还有两段惊心动魄的小挿曲,都与自行车有关,那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相互信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插曲一.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桥畔温情</b><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去市里开会,路过工业大街南边的一个水渠桥,渠桥并不是正规的水泥路桥,是用几根木檩和横椽子做骨架,上面铺上泥土而成的简易桥,桥面比较窄小,两边没有装置襕杆。我过桥时正赶上察哈尔农校的学生迎面列隊过桥,右侧桥边距离较窄,我骑至桥中间心惊胆战,怕掉到渠里,赶紧向左侧身,左脚着地,车子欻地一下滑落到水渠里,近半米深的渠水顿时淺起一尺多高的浪花,幸亏渠水的流速不太大,车子没被冲走。这时农校的列隊瞬间散开,帮我想法捞车,路边修车的老师傅也赶紧找了个钩子和镢头,在老师傅和大哥哥们的帮助下,终于把自行车打捞上来,还帮我把水份擦干,大家的爱心使我十分感动,如果没有大家的热心帮助,我真是束手无策。我怀着感激的心情,一再向大家道谢后,赶紧骑上车子奔向会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插曲二.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虚惊与信任</b><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厂里的职工隊伍陸续增加,从外地调来两位老工程师,那可是厂的技术骨干和支柱。有一天那位年龄稍大的李工程师,要我帮忙到市里邮局给家中寄100块钱,若按公事公办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但我考虑到,工程师要办的事挺多,也很重要,按资历和年龄是我们年青人的前辈,托我们办点事,我们义不容辞,再者他对我的信任,也让我倍感尊重,那时的100元人民幣,可不算小数,当时能买350斤羊肉,托付给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到八九里地之远的邮政局汇款也竟然放心,所以,我就立刻答应了,哪怕我利用业余时间也给他去办。我和管人事的老大姐打了个招呼,毕竟人家早期参加了革命工作,办事经验丰富,遇到问题多向人家请教。老大姐说:汇款的事现在就去办,办公室的事有我照应。于是我骑了辆苏联进口的自行车,到市邮局顺利地把款寄出。回来时是下坡路,过了工业街铁道桥不远的地方,突然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提个空水桶横过大街,我第一次骑倒蹬刹车闸的车子,一时惊慌刹不住车,撞上孩子的水桶上,孩子倒在一边,受到惊吓,放声大哭,水桶咕噜咕噜地滚出七八米远。我也吓得心里直发慌,若把孩子撞伤可不是小事,刹住车后,我慌忙地扶起孩子,进行安抚,看看受伤情况,然后捡回水桶,这时孩子的妈妈走到跟前,我赶紧向孩子妈妈道歉,赔不是,並提意到临近的二医院给孩子检查检查,当我们察看了孩子的全身,没有发现受伤的地方,让孩子来回走了几趟,孩子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幸亏车速不大,有水桶的保护,孩子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否则,不堪设想。孩子的妈妈没有过多的责备,表示谅解,并说以后多注意,没事了走吧,我心怀内疚,感激人家的寬宏大量。赶紧给人家留自已的信息,市机厂离这里不远,以后孩子有情况可到厂办公室找我。那时的人没有讹人的现象,都相互信任,孩子的妈妈对我提供的信息并不在意,直说:没事,走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生活情况我也挺满意,有单身宿舍,有职工食堂。刚进厂学徒说是180斤小米,领导和工人的待遇差别不是很大,后来的副厂长才400斤小米,他的父亲是老技师,主管厂里的技术工作,待遇是500斤小米。由于当时国家尚未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市场物价不十分稳定,为了确保职工的工资不被贬值,让职工及家属有稳定的生活保障,政府规定国营工厂职工的工资改用分数制,每分的价值根据上月主要生活用品(粮、油、肉、棉等)的平均物价上下浮动,当时1分的价值在2角至2角3分钱之间变动。我入厂学徒的待遇为91分(第二年为100分),薪水在18~21元之间浮动。那时的物价特别便宜,比如西红柿每斤2分,王米面7分,白面1角,牛肉2角多,猪肉3角多,当时我一个学徒工的收入能买到70斤羊肉,在职工食堂吃饭,伙食费每月8~10元就足夠了,每月还能积蓄10元左右。说到伙食费我再多说几句,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一个住校中学生的月伙食费才6元,1960年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月伙费食12.5元,到1963年月伙食费提高到15.5元。可见五、六十年代们物价很低也很稳定。再回到1952年,当年虽然物价较低,但总体购买力也是比较低的,那时候的口号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所以,国营百货商店同厂方配合,为保障职工生活物品的购买需求,采取分期付款的方法,每逢发放工资的当天,百货商店大车小车的送货进厂,有绒衣、毛衣,有苏联、㨗克、匈牙利等国进口的自行车,还有大英格手表。根据价钱多少,分三月、半年,由厂部扣除工资统一交付货款,这样使工资不富裕的职工也能及时买到急需的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厂初期厂区和宿舍浴室没有建好之前,职工每月发两张理发票和洗澡票,到定点单位理发或洗浴。文化生活主要由市工会或厂免费发放的电影票,以及市工会周六组织的歌咏隊和集体舞蹈(民族舞、苏联的俄罗斯、哈萨克、乌克兰舞、波兰、匈牙利等)等活动。当时青年们爱唱的歌是苏联的《共青团员之歌》,电影印象最深的是苏联片《幸福生活》,(《红莓花儿开》是其中的插曲)。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工人们的文化生治,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国家全面展开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一些不法资本家接连倒闭,私企的工人纷纷进入国企。那年下半年市机厂从本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招收了几百名工人,厂里的职工隊伍迅速扩大,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厂里开始大批量生产全套的农机产品、取暖设备和大型考克兰及兰克夏式供汽供热煱炉等产品,各科室陸续健全,接替我工作的人也有了,我经厂长同意,终于分配到了自己选择的车间,喜爱的工种学徒,开始学技术,练技能,学文化,开启了人生成长、成熟、成才的新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观赏,欢迎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