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布置了当天的语文作业——一篇半命题作文:《老师______了》。我微笑着对学生们说:“你对老师在什么时候的样子印象最深刻?是高兴的样子,还是生气的样子……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明天上交。”</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低头记着作业,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布置完作业,我放下粉笔,转身回到办公室,准备批改试卷。</p><p class="ql-block">就在我批改得兴致勃勃之时,几个学生直冲办公室,连报告都没打。“老师,不好啦!黑板上不知道被谁添了一个字。”一个男孩低下头,欲言又止,“上面写的是老师死了……”我仿佛看到那个歪歪扭扭的字迹在黑板上耀武扬威,是那样醒目。</p><p class="ql-block">空气瞬间凝固。几个学生慌忙低下头,却又忍不住想用余光偷瞄我的反应;有的憋红了脸,肩膀微微抖动;还有的瞪大了眼睛,似乎等着看一场“暴风雨”的降临。</p><p class="ql-block">不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如果有人效仿,那将不利于塑造良好的班风。我极力控制着随时爆发的怒火,又忍不住想着那个字,我的心像被一根绣花针无意刺中,时不时隐隐作痛。</p><p class="ql-block">何必自寻烦恼,跟一个孩子斤斤计较呢?就当作一切都没发生不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快擦掉吧!”我吩咐其中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可当我回到教室,看到尚未褪去的水渍,眼前仿佛浮现了一个孩子偷偷拿了一根粉笔,再趁无人注意时,把“死”字写在黑板上的情景,那样肆无忌惮,那个孩子的窃笑声似乎在我耳旁响起,是那样刺耳,那样让人心痛!我无法说服自己,把它当作一场无关痛痒的风,或者当作一阵轻描淡写的雨!</p><p class="ql-block">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调皮与敏感的边界,他们或许觉得这只是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又或许是想试探我的底线。但我知道,此刻的反应至关重要——严厉的斥责只会让恶作剧者得意,而忽视则可能纵容不良言行。</p><p class="ql-block">我轻轻吸了一口气,拿起粉笔,在那行字后面画了一只圆滚滚的小仓鼠。走进教室的孩子,被我画的小仓鼠逗笑了,“老师,怎么会画一只小仓鼠在黑板上?”孩子们的脑袋里挂满了小问号。</p><p class="ql-block">下午第二节课,又是语文,我转过身,指着作业栏,卖起了关子:“今天,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老师死了。大家看看到底是谁死了?”</p><p class="ql-block">我故作轻松:“哦?原来‘老师死了’是指——老师养的仓鼠死了?那确实很让人难过。”</p><p class="ql-block">教室里紧绷的气氛一下子松动了,孩子们愣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p><p class="ql-block">我顺势指了指黑板上的作文题目:“不过,今天的题目要求填的是‘情绪词’,比如‘老师高兴了’‘老师惊讶了’,而不是写事件哦。”接着,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上“生气”二字,一边说:“写作文和说话一样,既要学会审题,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如果换成‘老师生气了’,是不是既表达了情绪,又不会让人不舒服?”</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安静下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p><p class="ql-block">接着我又把“语言的温度”五个大字写在了黑板上。我没有追问是谁写的,而是趁热打铁,组织了一个小讨论:“大家觉得,哪些话像冰块,会让人冷到?哪些话像阳光,能让人温暖?”</p><p class="ql-block">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举例:</p><p class="ql-block">“你好丑啊!”” “你笨死了!”“烦不烦啊!”——像冰块,会伤人。</p><p class="ql-block">“你真漂亮!”“谢谢你的帮助!”“你进步好大!”——像阳光,让人开心。</p><p class="ql-block">看着他们认真讨论的样子,我知道,这次的小插曲已经变成了一堂生动的“语言课”。</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不管这是谁写的,我想告诉大家,这个字冰冰凉凉,让老师的心都有点冷了。”我说着说着,孩子们一个个低下头,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素材,其实,刚刚老师的情绪就一直在变化,现在你知道填什么词了吗?”</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还可以填愤怒、难过、伤心、激动、无奈……我把这些答案都一一写在了黑板上,最后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厉害,不是自我炫耀,而是自带光芒。我希望大家不要通过调皮捣蛋引起老师们的注意,而要有真才实学。”</p><p class="ql-block">下课后,一个平时有点调皮的孩子磨磨蹭蹭地留到最后,走到我面前,声音低低的:“老师,黑板上的字……是我写的。我就是觉得好玩,对不起。”</p><p class="ql-block">我拍拍她的肩膀:“你能主动承认错误,这很棒。下次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表达,比如‘老师惊呆了’,怎么样?”她咧开嘴笑了,用力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之后的作文里,我看到了许多充满创意的题目:《老师感动了》《老师无奈了》《老师得意了》……再也没有出现不当的用词。更让我欣慰的是,班级里的氛围更加融洽,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恶作剧式的伤人话语明显减少了。</p><p class="ql-block">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时机的把握和智慧的引导。面对学生的“挑衅”,幽默的化解往往比训斥更有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