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二哥

修相堂

<p class="ql-block">  在修氏家族的记忆长河中,二哥修相顺的身影鲜明而深刻。我们兄弟姐妹众多,我有三个哥哥、二个姐姐、一个弟弟。兄弟五人的名字,皆出自山东老家的张兆岐老先生之手。他以 “尧、舜、禹、汤、周”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的重要人物为序,为我们命名,饱含着对修氏家族后人能人辈出、成为栋梁之才的殷切期望,也契合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尧、舜、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受后世尊为圣王;汤开启了商朝的历史篇章;周武王则是周朝的开国之君。这些名字,承载着厚重的期待。 然而,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改变了许多事情。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除大哥和弟弟的名字未变,二哥、三哥和我的名字都顺应时势做了更改。“舜” 变成了顺,“禹” 化作余,“汤” 改为堂,不再执着于对帝王将相般成就的奢望,仿佛是在动荡岁月中对现实的一种妥协。</p><p class="ql-block"> 如今,家族的亲人们陆续离去。大哥修相尧于 2021 年 8 月 16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大姐修珍英在 2018年 11 月17日病逝,三哥修相禹更是在 2000年 4月15日英年早逝。而二哥修相顺,这位有着诸多经历的亲人,也于 2024 年 1 月 29 日在桦南停止了呼吸。当我和晚辈们处理完二哥的葬礼,在返回青岛的路上,往昔的家族亲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二哥的生活片段像电影般在我眼前不断出现。</p><p class="ql-block"> 我的二哥于 1946 年 8 月 2 日出生在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渡假区埠西社区。那时的家境贫寒,家中人口多,劳动力少。小小的他,不得不早早辍学,去帮助患有严重胃病的父亲。他稚嫩的身躯穿梭在田间,播种希望的种子;也曾投身大海,成为一名渔民,在波涛汹涌中讨生活。可即便如此,还时常遭受当时生产队长李 XX 的冷嘲热讽:“你家这么多人谁养活你们!” 这话,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我童年的心灵里,也让我对二哥那时艰难的处境有了深刻的记忆。1969 年,国家征兵的消息传来,二哥满心欢喜,毫不犹豫地报名应征。体检顺利过关,可政审环节却险些让他的军旅梦破碎。只因母亲的家庭出身是富农,这一身份成为了阻碍。二哥心中的不满溢于言表,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让母亲痛苦不安。好在外公家所在的大队及时出具证明,表明其历史清白,二哥才勉强通过政治审查。最终,他如愿穿上军装,前往北京房山、易县等地驻军服役。在部队的日子里,每月那六、七元的津贴,他都格外珍惜,不舍得花。上半年省下 20 元,下半年再省下 20 元,准时汇寄到家里。在我少年的记忆中,二哥这份顾家孝顺的举动,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1972 年,二哥退役归来。但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变数,婚后不久,因多种原因,他便跟随表哥黄祖显踏上了闯关东之路。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向阳山水库一带,二哥经历了无数艰辛。他脱过土坯,那粗糙的泥土磨破了他的双手;织过渔网,在密密麻麻的网线中编织着生活的希望;打过鱼,在冰冷的水中与风浪搏斗。但二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这里扎下了根。随后,他将二嫂、二姐和不满周岁的大侄女接到了东北。后来,我和三哥、弟弟也跟随父母来到桦南县柳毛河公社本柳十队定居,二哥也在生产队当上了财粮。1975 年秋天,尚在山东老家生活的大哥全家也迁往东北。至此,修氏家族除大姐外,全部离开故土,在北大荒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启了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二哥的晚年,迎来了幸福的时光。国家给予的退役军人补贴等多项福利待遇,让他衣食无忧。子女们的孝顺,更是让他感受到了天伦之乐。病重期间,子女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他最后的温暖。而他的后事,在以大侄修金国为首的儿女们的操办下,办得风光体面。二哥的一生,有过艰难困苦,也有过幸福美满,看着他走过的路,我为他感到欣慰,他的人生,虽历经波折,却也圆满落幕。衷心希望修氏家族的后辈们,能将孝道文化传承下去,珍惜家族亲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让家族的温暖永远延续。 我对二哥的这些记忆,也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祝愿修氏家族的故人英灵不朽,山河永念!</p><p class="ql-block"> 2025.4.23 日于青岛</p> <p class="ql-block">二哥与战友在部队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退伍军人证书</p> <p class="ql-block">与二哥、二姐、弟弟进餐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哥三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病中尚愈中的二哥</p> <p class="ql-block">家人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