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南京,既有六朝古都的历史厚重,又焕发着春日独有的生机,堪称“人间的四月天”,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于4月18日-20日在南京举行,冯艳萍名师工作室和仇宁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怀揣着赴一场文化旅约,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数学学习之旅。现代的思想、经典的案例、数学大咖的聚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美演绎。14节大咖的课例与设计思想及讲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在理念创新、方法变革和课堂实践上的突破。</p> 经历感触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的核心亮点</p><p class="ql-block"> “问题驱动、整体考虑”的深化 </p><p class="ql-block"> 多位特级教师(如徐长青、强震球、贲友林、袁晓萍)等的示范课挖掘数学本质,落实学科素养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课者。例如徐长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筹与优化》一课,始终注重儿童的前经验固化,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经验=新经验,通过对两张饼的认识,引发了对其它饼选择最短时间,把两只手当作一个锅和一声磁啦声看作烙饼的时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实践活动,把教、学、评的一致转变为评、学、教的导航。从学生的整体去考虑,通过创造多种解决方案引发学生探究到最终选择最佳方案,达到节约时间和资源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信息技术与数学思维的融合 </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洛阳市东方第四小学副校长张继刚展示的《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实战技巧》教学中, AI驱动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如科大讯飞AI学习机、洋葱学院)能精准分析学生薄弱点,推送定制化练习,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 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AI系统自动针对性提供动态生成的变式训练。 </p><p class="ql-block"> 还可以通过直播蜂小助手B2将小红书视频、抖音视频,或将视频链接发送,即可一键提取视频!本节课例使我们对AI技术如何赋能数学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变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体验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 </p><p class="ql-block">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刘香玉老师《设计照片墙的艺术》课例,整合数学对称轴、科学环保、语文报告撰写,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p> <p class="ql-block"> “说理教学”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金华市附属小学俞正强老师的“说理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独具特色,他执教的三年级的《笔算除法》</p><p class="ql-block"> 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激发深度思考:俞老师用儿童能理解的比喻和对话推进说理,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想明白”,而非“教明白”。他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12/3为什么不用A模式而要用B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逻辑,培养数学思维而非机械记忆。</p><p class="ql-block"> 生活化说理,化解抽象难点:讲“除法竖式”时,用“分纽扣”的操作活动配合语言描述,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现实意义,避免“符号化”操作的盲目性。</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重视的是“错例分析”: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从不回避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对比正确与错误思路,引导学生自我辩驳,深化理解。在课堂中强调“慢教学”,培养长效学习能力,舍得花时间,避免后续“反复补漏,通过反复说理让学生内化知识结构,清晰表述“我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道理在哪里”,这正是数学核心素养(如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以生为本”“生活化数学”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作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著名特级教师,其执教《曹冲称象》这一数学拓展课,充分体现了她“以生为本”“生活化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主张。</p><p class="ql-block"> 数学与生活深度融合:吴老师以《曹冲称象》这一历史故事为载体,启发学生情境展示,一人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人贴故事中的图像,以故事中的问题为驱动,小曹冲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有什么道理,引发学生思考。</p><p class="ql-block"> 从具象到抽象的演义过程 :有了曹冲称象的表象认识,通过天平称东西的平衡模式,发现规律,再到寻找生活中的这样平衡的事情,学生渐渐将“等量代换”“总量守恒”等数学思想自然融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无处不在。通过具身体验理解抽象的数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本节教学重点不是称象的结果,而是提炼“转化与化归”“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把所有的同具象的事一网打尽,吴老师围绕什么是教、学、评;怎么做教、学、评;真正落实了新课标,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课例真正让我们明白了好的数学教学应像“曹冲称象”一样——用朴素的方法揭示深刻的原理。学生不仅在学数学,更在体验如何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将复杂问题拆解、寻找替代路径、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课堂生成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最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魂”而非“形”。</p> 培训反思 <p class="ql-block"> 在培训中。工作室成员一边学习,一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过去,我们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激发;以前,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学生的表现不佳而感到沮丧或失望,但现在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用更加包容和耐心的态度去引导他们成长;虽然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结束了,并没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但这次研讨会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解题高手",而是塑造"问题解决者","好的数学课应该像侦探破案——给孩子线索和工具,而不是直接公布答案。"未来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让学习真正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