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纯:清明时节重背书

曹国文化传媒

<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五个年头了。每到清明,我便想起他。想起他严肃又慈祥的样子,想起他挑灯夜战撰写诗文的画面,想起他教我背古文打我手心情景。这些记忆,像旧书页里的批注,虽已泛黄,却愈发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1975年暑假,我九岁半。父亲从书架上取下那套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要我一周内背会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书是竖排繁体,线装的,翻开来有股霉味,像是从时光深处爬出来的。我捧着书,只觉得那些字像蚂蚁搬家,排着队往我眼睛里钻,却钻不进脑子里去。“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我结结巴巴地念着,不时抬头偷看父亲的脸色,父亲一字一句给我讲解,我似懂非懂。他坐在藤椅上,手里握着那把量布的竹尺——那是他专门用来惩戒我们的工具。尺子油亮亮的,不知浸透了我们兄弟姊妹们多少的汗水和泪水。父亲教书出身,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1978平反后,才又回到讲台。他总说,人这一生,什么都能丢,学问不能丢。这话在我听来,不过是挨打的借口罢了。第七天晚上,我还是背不全。父亲的脸沉得像暴雨前的天空。尺子落在手心,火辣辣地疼。我咬着嘴唇不哭,心里却恨透了韩愈,恨透了那些弯弯曲曲的繁体字。打完,父亲只说了一句:“三天后我再查”,便转身走了。奇怪的是,挨完打后,那些字句忽然变得驯服起来。它们仿佛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钻进我的记忆里。三天后,我竟能流利地背完全文。父亲点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只说:“明天开始背《出师表》,要默写。”那年暑假,我和么姐像比赛似的背古文。她背《出师表》,我背《祭十二郎文》;她背《陈情表》,我背《出师表》。父亲在家时,我们就战战兢兢地背书。他不在时,我们便像出笼的小鸟,漫山遍野地疯跑。那时只觉得背书是苦差事,哪懂得父亲的用心。父亲常年在外,不是修水利,就是筑铁路。偶尔回家,必查我们的功课。他查功课时有个习惯:眼睛不看人,只看书。你若背错了,他也不打断,只是手指在桌上轻轻一叩。那一叩,比尺子打在手心还叫人发慌。记得有次背《出师表》,我漏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而”字。父亲的手指在桌上叩了三下,每一下都像敲在我心上。我赶紧重背,他却合上书说:“吃饭吧。”那顿饭吃得我食不知味,总觉得那个“而”字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父亲很少夸人。我背会《祭十二郎文》后,他也不过是“嗯”了一声。倒是多年后,我上大学时,有次回家,听见他对邻居说:“我这儿子,九岁半就能背《祭十二郎文》。”语气里的骄傲,让我在门外愣了半天。我参加工作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了《古文观止》简装本,里面有现代文翻译解析,想尽快弄通弄懂那些深奥古文的真实含义。这本《古文观止》一直放在床头,尽管有些纸张都已经翻烂,但不影响阅读,我时不时地还会看看,重温经典华章,背诵一些熟悉段落,其中的《祭十二郎文》就是我常看,常背的经典文章。父亲退休后爱练字,更爱写诗,七十二岁出版第一本诗集,七十五岁出版第二本诗集,八十九岁出版第三本诗集,硬是将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改写成了长篇叙事诗。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古板中透着执拗。他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我是学财经的,业余时间也看看文学书籍,父亲得知后,很是高兴,一直鼓励我多看文学书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但他从来没有指望我能在文学上取得什么成就。疫情期间,父亲在我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宜昌。在宜昌,我陪着父亲睡一个床铺。有天晚上,父亲见我在看李清照的诗词,就向我介绍起李清照的生平事迹。随后,便背诵了几首她的词。我当时很纳闷,九十多岁了记忆力还这么好?他解释说,李清照的诗词是他七八岁时背下的,八十多年了,可他至今还记得。随后,同他一起背诵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他也是一字不漏地全文背诵,让我惊叹不已。我一时语塞——四十多年过去,我还能背大半,却终究记不全了,但父亲基本上能全文背诵。我于是埋怨父亲,说我小时候没读到什么书,他没有逼迫我多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和经典古文。见我遗憾,父亲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无奈,喃喃道:“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知识越多越反动,贫下中农才吃香,读书越多越受欺负啊……”我仿佛一下子释然了,时代造就的遗憾,不能怪父母。父亲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比同龄人多读了不少的书报,已经享受了太多优越和幸福,包括吃的那些苦,受到的不公,也是财富啊!少年挨打的疼痛早已消散,那时背书的烦躁也已淡去,唯有父亲握着尺子的身影,和那些古文一起,深深烙在记忆里。现在想来,父亲要我背的哪里是古文?分明是他对学问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在荒唐年代里,对子女最笨拙的爱。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物。在那套《古文观止》的扉页上,发现一行小字:“德纯背诵用,1975年夏。”字迹已经褪色,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力道。我摩挲着那行字,仿佛又看见九岁半的自己,在夏夜的油灯下,结结巴巴地背着“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上周末,我去给父亲上坟。带去了我出版的第一部个人散文集《故土》,还有那套《古文观止》,以及他常用的那把尺子。坟前,我试着背《祭十二郎文》, 现在终于明白“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真正含义了。当背到“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时,忽然哽咽。四十多年前背这句时,只觉得拗口,如今再背,才懂得其中滋味。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父亲,您在那边,可还教书?可还查人功课?可还记得那个背不出《祭十二郎文》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吴德纯,湖北宜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毕业,高级会计师。长期从事财经审计工作,先后在财政部门、政府办公室、审计机关工作,现供职于宜昌市审计局。长期从事政策研究、综合文稿和信息宣传工作,在专业期刊发表有财经审计理论调研文章150余篇。业余爱好文学,有120多篇散文和130多首诗歌见诸报端和相关主流媒体网站。系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故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000-918-519</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t5amos" target="_blank">学习哲学老师王德峰感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ry16mi" target="_blank">再写李斌丹有酒缘</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5n1th6" target="_blank">宜昌市金盾保安服务公司维护校园、医院安全成效显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n64fgq" target="_blank">美罗国际与山东美罗国际负责人相聚三峡大坝</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mlox3a" target="_blank">世界文化—中国代表人物曹诗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lckfue" target="_blank">访原宜昌师范校长92岁管先润老先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i2wo7r" target="_blank">曹家在美罗国际金色大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iejsg1"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曹国酒骑友群活动实录</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