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行:写在世界读书日20250423

牧云枕流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驱车沿着苏轼在陕西的足迹来到凤翔<br> 凤翔,是苏轼初入仕途之地,而东湖亦是他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在这里,年轻的苏轼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思治论》、《喜雨亭记》等。 四月的春风拂过凤翔东湖,柳枝轻摇, 碧波荡漾<br> 东湖畔的书香往事 闲暇时,他常于湖边的亭台楼阁中,捧一卷诗书,沉浸其中。湖水的潺潺声、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响,都成为他读书时的背景音乐。那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在此写下的诗句,会跨越千年,依然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 《和董传留别》<br>宋 苏轼<br>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br>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br>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br>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br>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br><br>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br><br>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br><br>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选自《苏东坡集》) 这篇《喜雨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评价为“笔力有千钧重”,是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出任凤翔府判官时建一游亭,次年普降喜雨,便名为喜雨亭,通过对亭子命名的由来和人们久旱逢雨后的心情,他关心农事,与民同乐,那年他精力充沛,才干独卓,年方26岁…… 东湖一隅 世界读书日,不仅是一个提醒我们读书的日子,更是一个让我们反思读书意义的契机 如今,站在凤翔东湖边,想象着苏轼当年在此饮酒交游,读书写作的场景,再吟诵《和董传留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东湖畔,找一处静谧的角落,翻开一本经典著作,让自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当我们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就是在汲取读书的力量。无论是《诗经》的风雅,《史记》的厚重,还是唐诗宋词的韵味,每一本书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苏轼就如那苦难里开出的一朵花,尽管饱经风雨,依旧笑对人生!也正是他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要走过三个阶段才算圆满:<br>阅世,让眼界更开阔。<br>越世,让心胸更豁达。<br>悦世,让生命更圆满。 阅 世<br>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br>——苏轼《定风波》<br>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br>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放大你的格局 苏轼早已远去,但他笔下的读书力量,却永远留在了凤翔东湖,留在了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心中。这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相约凤翔东湖,共读经典,感受读书的力量,让书香浸润我们的生活,让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 电影《一代宗师》里说过,人这一生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br>当你看过山河大海,也看过人山人海。<br>你才会明白自己有多渺小,你才会憧憬更广阔的天地。<br>你会包容更多的差异,拥有更多种选择,而不是被困在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当中 你吹过他吹过的春风,你看过他看过的美景……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到世上走一遭,不要计较你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你留下了什么。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div>懂得悦己……<br>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r>——苏轼《自题金山画像》</div> 备受官场倾轧,乌台诗案折磨的他,热爱生活坚韧的乐天派,创制出东坡肉特别爱吃特别会吃特别能作诗作词做菜的他,这一碗凤翔地道的豆花泡馍是否能在信仰缺失、精神匮乏、快餐文化的现实中慰藉今天读书日的苍白和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