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阅读是一盏点亮心灵的明灯。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融浸式家校协同课题组教师共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见孩子》《家庭的觉醒》两本教育经典</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探寻教育的本质,赋能家校共育。</span></p> 书香启航——共赴心灵之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成于觉醒。”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主持人宋青青主任以书中的金句拉开序幕。课题组教师们围绕当代教育痛点问题、热点问题、家校协同问题等展开思想的碰撞,沉淀教育的智慧。</p> 思想交锋——分享教育微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次读书分享会上,陈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博士的畅销育儿书《看见孩子》。她以“善意养育”为核心,介绍了书中“培养人而非塑造行为”的教育理念,强调父母应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而非仅纠正行为。陈老师引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如何通过理解孩子情绪、设定规则与表达共情来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这本书不仅适合父母,也是教师育人的宝贵财富,驱动教育人以更包容的视角“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母与孩子的本心都是善良的,冲突源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span>李高翔老师对这一观点有特别的感悟,她分享道:“书中‘本心为善’的底层逻辑如同一束光照进我的内心。让我反思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或许只是内心有着未被看见的需求。”正如书中所说,孩子的行为是了解其内心困境的线索,教育人不应只着眼于行为本身,而要探寻背后的动机。假如教育者若能放下成见,以理解和共情去接近他们,或许就能打开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静雅老师则结合育人实践,传递了三大理念,即“真相不唯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受孩子情绪”“给学生选择权利”。</span>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包容力,给予其心灵滋养。给学生以多元选择,可赋予儿童自主成长力量,培养其思考与决策能力。践行这些法则,能让教育更贴近孩子内心,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成就美好教育未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的觉醒》是从家庭动力的角度探讨亲子关系的经典之作。曹雪梅老师重点解读了“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这一章节,她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育儿是一场自我修行,</span>鼓励教师们要打破干涉枷锁,尊重孩子天性;放下控制执念,培养自主意识;接纳孩子失败,给予成长的勇气;树立榜样力量,引导独立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桐老师在分享时强调,《家庭的觉醒》并非提供具体的育儿技巧,而应是引导父母回归内在,打破代际传递的恐惧与控制。教育人应意识到,亲子关系的改善始于对自身情绪的觉察,终于对孩子独立灵魂的敬畏。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一场觉醒之旅。</p> 知行合一——沉淀教育智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青青主任声情并茂给大家分享海桑的小诗《给我的孩子》。</span>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梦想和追求。他们不是为了实现父母未竟的心愿,也不是别人的影子。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才能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共同觉醒,真正做到“看见孩子”,以尊重为土壤、以理解为养分,才能让孩子挣脱外界强加的束缚,自由舒展,成为他们最想成为的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p> 携手同行——成长永不止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场分享会的结束,正是实践的开始。老师们将带着书中的智慧走进教室、走入家庭,让教育因“看见”而温柔,因“觉醒”而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