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中原 - 嵩阳书院

衷晟

<h5>嵩阳书院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曾游历于此,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h5> <h5>嵩阳书院最为著名的一座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h5> <h5>该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 年),距今近 1200 年,高 9.02 米,宽 2.04 米,厚 1.05 米,重达 80 余吨,是河南现存最大的碑刻,有 “中原碑王” 之称。</h5> <h5>碑首分三层,下层额文两边浮雕双龙和麒麟,中层为承托龙珠的云盘,盘身遍刻大朵云气图案,上层碑背雕有巨大工细的二龙戏珠;长方形碑座四面刻有 10 个窟龛,内有高浮雕武士像,龛外平面上线刻童子与卷草,雕刻精美,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 。</h5> <h5>碑文由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书丹,记述了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炼丹的故事。</h5> <h5>现存书院山门为三开间卷棚式硬山顶建筑,是清康熙年间登封县知县叶封主持重建的。山门在清乾隆年间经历过重修,并于1982年再次被维修。</h5> <h5>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是佛教寺院。隋唐时期,嵩阳寺更名为嵩阳观,成为一处道教活动场所。及至五代,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使孔孟思想不至没落,便把传授儒学作为己任,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嵩阳观改称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令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赐良田百亩,以维持书院日常开销。此后,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人先后到书院讲学,嵩阳书院就此名声大噪。元明时期,书院几经盛衰,于明朝末年毁于战火。由于嵩阳书院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等人在清康熙年间先后主持重修书院。据记载,彼时的嵩阳书院“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房舍、有义田、有庖湢之所,有丽牲之碑,缭以周垣、翼以廊庑,而规制始大备”。</h5> <h5>书院院内的将军柏非常有名,相传种植于西汉年间。</h5> <h5>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h5> <h5>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嵩阳书院聚众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纲、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h5> <h5>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嵩阳书院终止了书院教学,先后成为嵩阳高等小学堂、中岳中学等的教学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经全面整修,曾作为登封师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h5> <h5>泮池位于道统祠前,形如半壁,故称泮池。相传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师之意。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h5> <h5>魏碑亭,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碑体文字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h5> <h5>嵩阳书院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为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