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海南回来一直忙,好容易有个缝儿,海静带我去大寨!</p> <p class="ql-block">大寨,是我四十年的念想。七几年的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作为一名解放军军人,我也很向往大寨。医院里安排一拨一拨的去,直到这个项目停了,也没轮到我。就成了我一个心结。</p><p class="ql-block">退休了,有时间了,又忙这忙那,还是拖了下来。后来海静知道了我的心愿,说,啥时候有空,我带你去。可她还上着班呢,弟弟身体也不好,总也凑不到一块。</p><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下定决心,去!前天陪老伴儿看骨科,昨天加急做核磁,上午去银行打印15年前的工资明细,取快递,囤菜,打纯净水……总之把当家的安排妥当。</p> <p class="ql-block">出发,向着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第一关,井陉</p> <p class="ql-block">太行天路——太行1号旅游公路</p><p class="ql-block">山路何止十八弯,简直就是开卡丁车的赶脚。</p> <p class="ql-block">10点51分,进入昔阳县。</p><p class="ql-block">11:09到达大寨镇,大寨景区。</p><p class="ql-block">旗帜下方标语是:</p><p class="ql-block"><b>大寨田是辛苦田</b></p><p class="ql-block"><b>没有辛苦哪有甜</b></p> <p class="ql-block">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大寨分校</p><p class="ql-block">以前是大寨国宾馆,接待中央领导和各国来访参观学习的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劳动的共产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周恩来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党校院内</p> <p class="ql-block">大寨镇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这一趟房子以前是供销合作社的,现在有饭馆儿有杂货店礼品店,还有一家“大寨博物馆”。我们开始以为是官办的,原来也是村民承包的,还收费。里边都是图片和部分当年和现在用的农具家常物事。老板问我们住下没有,介绍他自家的民宿。一间一百,我们说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村口。进入两侧都是小饭店和民宿。</p><p class="ql-block">这条街过去也是一条沟,叫麻沟豁。六三年发大水时村里的房子就是从这里冲走的。现在下边是专门走水的涵洞,上边是道路。不过大寨好像很少下雨。</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寨全村220户,人口532人。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40亩。森林覆盖率64.7%,这和周围的山形成鲜明对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放眼望去,除了房子就是树。当然,地里还没播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很好奇,当年大寨穷的叮当响,出名都是后来的事。为什么人民公社会以大寨命名?几经询问,得知从解放初期农民办互助组、合作社,第一任村支部书记贾进才,带领大寨人一直走在前头。</span></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寨村</p> <p class="ql-block">《敢叫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一道清河水,</p><p class="ql-block">一座虎头山,</p><p class="ql-block">大寨就在那山下边。</p> <p class="ql-block">时隔四十多年,脑子里的旋律基本不错音符。贺老师说,想学好一首歌,先听十遍。我们那时岂止十遍。出来一首新歌,大喇叭里从早到晚的播放。</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了饭说是休息一会,一个东莞的手机号打进来,说他是北京市公安局,声称我的身份证出了问题,让我去一趟北京市公安局。我说我人不在北京,他问我在哪儿。我说你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为什么是东莞的号码?他说是公安局统一的。我说我现在很忙,就挂了,接连又打了四次,还威胁我你是抗拒公安机关吗?我说你再打我报警了。他说你报什么警我就是公安局。我挂了电话拨了个110。110说你拉黑他就是了,这是网络拨号,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放下电话又看到一个短信。</p><p class="ql-block">下午又接到一个说我申请了抖音什么要扣费的短信。</p><p class="ql-block">今天这是让骗子组团盯上了?!</p><p class="ql-block">唉,我的美好心情谁来陪?</p><p class="ql-block">傍晚接到反诈中心来电,问我是不是接了个什么电话。这个时候才打电话来,我要真被骗,钱都打出去好几个滚儿了。</p> <p class="ql-block">好大一棵大柳树。据说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小说和故事里,每个村的村头都有一棵大树,一般都是大槐树。是村里老少爷们儿,大姑娘小媳妇儿,家长里短传播八卦的好地方。娘们儿端着针线笸箩,爷们儿端着盛着自家饭食的大海碗,旮丘在大树下,听着今天的新闻播报。</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三年,26岁的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火车皮房。是1963年特大洪灾后,建的村民安置房。现在用作商业和民宿。</p> <p class="ql-block">下午请了个讲解员,陪同山上和村里各60元。</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故居</p><p class="ql-block">小小一个院子。靠北是待客和午休的地方。一部电话用于日常工作,一部电话是向中央汇报工作的专线。靠西的正房有卧室和一间等大的厨房。里边很多缸和瓮,是入冬前腌菜用的。</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墓</p> <p class="ql-block">陈书记的墓形似太师椅。大寨人说,陈书记活着的时候没有想过福,去世后请他好好休息。</p> <p class="ql-block">陈永贵的墓在虎头山上。以他的级别,骨灰可以入八宝山,但他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p><p class="ql-block">两跑73级,意喻陈书记享年73岁。两跑38级,是说陈书记入党38年。最下边8级,是指他在中央工作了8年。</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上的大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见5位劳模,自费请他们吃饭。只记得还有邢燕子。</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大寨。党校石碑上的题字,是六四年第一次来时题写的。最后一次是1973年。那时周总理身体已经很不好,但他坚持步行了12公里视察了大寨全貌。大寨人说,过五年您再来看,一定会大变样了。总理说,有机会一定再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认得。</p> <p class="ql-block">1973年春。连续干旱,对播种造成严重威胁。本来用郭庄水库供应的水,大寨完全可以适时下种。但为了顾全大局,大寨党支部开会决定,大寨耕地全部担水点种,把水让给更困难的兄弟队。那一年,大寨干部群众担水十八万担,提前五天完成播种任务。</p><p class="ql-block">十八万担啊,用肩膀挑。</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村的六任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狼窝掌。大寨有七沟八梁一面坡,最难治理的是狼窝掌。</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开始,每到冬天,村党支部带领着全村五十多个劳动力顶风冒雪,一块一块垒石头,一担一担挑泥土,苦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誓要把七条大沟、几十条小沟都闸坝垒堰、淤成良田,把坡地、圪梁地修成水平梯田。</p><p class="ql-block">1963年,从8月2日到8日,大雨整整下了7天7夜,一百多条大石坝被冲塌了,层层梯田被冲成了沟壑。全村802亩土地,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百分之九十的庄稼倒伏。全村140孔窑洞倒塌113孔,125间房屋倒塌77间,能住人的只有17间。大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白天扶苗修地,晚上盖房建仓。坚决不要国家的救济。1964年,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多地粮食减产,大寨村虽逢大灾,秋收时却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42万斤,亩产800多斤,除了自用,还为国家贡献粮食30万斤。</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村里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号召,近一半梯田退耕还林,虎头山上一片郁郁葱葱。现在遍山漫野都是植被,那光秃秃的七沟八梁已经分不清楚哪里是沟哪里是梁了。</p><p class="ql-block">可以耕种土地还有五百多亩。大寨的农作物有谷子、黍子、玉米、黄豆、高粱等耐旱作物。导游说,你们九月份再来看看,满山满谷色彩斑斓,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今春一直不下雨,底墒不好,地里还没有播种。</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指示:</p><p class="ql-block">一要绿化荒山</p><p class="ql-block">二要兴修水利</p><p class="ql-block">三要发展畜牧业</p><p class="ql-block">四要办农民夜校</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上还有郭沫若纪念碑和孙谦纪念碑。孙谦的作品《大寨英雄谱》使大寨村名满全国。孙谦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4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纪实文学《大寨英雄谱》,详细记录了大寨村的奋斗历程和陈永贵等人的事迹,使大寨村名扬全国。孙谦的骨灰有四分之一按照遗嘱撒在了虎头山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虎头山高处,俯瞰大寨村全貌。</p><p class="ql-block">红顶楼房是大寨村民新居,那三横。是63年发大水后盖的新村,戏称火车皮房。远处的楼房是昔阳县县城。开车过去不过十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江青1975年来到大寨村视察,带着两匹白马两匹红马。吃的用的也都有自带的。这句话是不是不止一种解读?</p><p class="ql-block">自此在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p><p class="ql-block">大寨人在半山腰立了一座白马雕塑,但没有任何文字解说。</p> <p class="ql-block">大寨的窑洞不是土窑洞,而是大石块砌的,墙壁有一米厚,冬暖夏凉。又在石头窑洞顶上用砖盖一层或两层,很坚固。周围村落也采取用这种方式。大寨人把石头搬下山,盖房、修梯田。把土挑上山,成就大寨田。</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江青住过的,右边是周总理住过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电热水器上套一个保温罩</p> <p class="ql-block">晚上7点出发去县城。网上推荐“红旗一条街”。沿街的建筑修旧如旧,基本保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临街建筑外貌虽在,内中已是换了芯儿。</p> <p class="ql-block">昔日电影院如今是铜锅涮。</p> <p class="ql-block">上边五个圆盘盘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据说晚上有表演,看到有年轻姑娘穿着花袄,半老徐娘媒婆装扮。但街上人不多。刚建成时比较红火,可这样的地方,外地游客来一次也就够了。本地人呢,节假日会来的多些吧。两边的很多铺子都没有营业。有点儿饿了,不等表演了。</p><p class="ql-block">昔阳晚上还是比较凉的,我们想吃点热乎的,海静搜了个“鴻丰达”,大众点评分数比较高,且数据收集世间有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红旗街尽头,有一条很长的下坡路。路边铁艺的宣传牌,讲述了人杰地灵之昔阳的古今。</p> <p class="ql-block">想是当年跳忠字舞的广场,如今舞还在眺,曲调欢快,动作婀娜。</p><p class="ql-block">看来广场舞乃是刚需,为儿女操劳一天的老头老太们,需要一个宣泄口。增加肌肉的力量,提高大脑和肢体的反应程度,<b>有益身心健康</b>!</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鴻丰达糊嘟馆,一进门,就是一种老饭馆的味道。想起高中时在二处饭馆儿义务劳动洗盘子。</p> <p class="ql-block">点了三个菜。室外还是有些凉,喝点儿热乎的。肉丝炒芹菜,小米土豆丝炒鸡蛋,羊肉揪片。汤里必须加醋才好吃。</p><p class="ql-block">味道不错,只是每款都带点儿辣。</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走回到红旗街起点停车处,已经是灯火阑珊。几处古楼分外璀璨。</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地方在大寨村西坡上最高点。夜里还是有点儿冷的。我盖着很厚很厚一把抓不透的被子,居然没有觉得压的慌。一夜好眠。想着能看日出,不到六点就醒了。四周非常安静。</p><p class="ql-block">拍出来的照片还有一点点日出前黎明的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天早就大亮了,虽然太阳还没有冒出东山头。</span></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渐渐苏醒的大寨。</p> <p class="ql-block">火车皮房是63年洪水后的第一批安置房。</p><p class="ql-block">二层的“联排二层别墅”是第二批,大约30多套。</p><p class="ql-block">红屋顶的三排楼是二零一几年开始建的,四个单元,五层,共120套。</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在东北边山坡更高处的绿树掩映中。</p><p class="ql-block">其实村里住房很富余,家家搬了新居后,这些老房子都按人口情况分给了各家各户作为商业和民宿。我家房东说他家分了四间。房东的媳妇,也是给我们准备饭食的,还有讲解村里的,都是嫁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二道街</p> <p class="ql-block">三道街</p> <p class="ql-block">四道街。就是我们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大寨学校。有小学部和初中部。高中要到昔阳县城去读,开车十多分钟。房东说,附近村子如武家坪村,也有孩子在这边上学。</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传说中的“人造小平原”。比起别处的梯田,每一级的落差更大,平坦的面积也就更宽阔一些。每一级的一端都连接着道路,方便农业机械开到地里。</p><p class="ql-block">当然整治起来花费的力气也不是成倍这么简单。土都是社员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所以有 万担一亩田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有甜。</p> <p class="ql-block">大寨人垒坝筑堰、填土造地,垒起石坝180多道,总长15华里,修成2条盘山水渠,2个小型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把300多亩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新增80多亩好地,将4700多块山地合并成1900多块平展地。“沟沟壑壑种地,坡坡凹凹打粮”,粮食产量一下提高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没有到高架引水渠上走走看看,留个小遗憾。</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找了一张图片。顶上可以走人,中空过水。</p> <p class="ql-block">我住的房间墙上有一张一米多高的毛主席像,应该是六几年拍摄的。可能与当年的印刷技术有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像素很低。</p><p class="ql-block">电视后边摆着一张郭凤莲在建国七十周年拍的照片。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出生于1947年9月,大寨附近的武家坪人。三岁半来到大寨姥姥门儿上。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近八旬。</p><p class="ql-block">现任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1963年,大寨经历了特大洪水,沟里的地,村里的房,全都被水冲走。陈书记号召全村人,不要国家的救济,先治坡,后治窝(住的地方)。当年不但达到亩产五百斤,还向国家交了公粮。这是远近生产队的独一份。</p><p class="ql-block">郭凤莲组织了有23名姑娘组成的铁姑娘队并任队长。最大的就是17岁的她,最小的只有13岁。她们带动了全村妇女,与男社员一起战天斗地。</p><p class="ql-block">1973年,陈永贵去中央工作,26岁的郭凤莲称为大寨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1991年后,郭凤莲再次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开启“二次创业”。一批乡镇企业茁壮成长,旅游业蓬勃发展,大寨村实现华丽转型。 大寨人手里的钱多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大寨村兴修水利,把清洁的水引进大寨,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难题。 村里引进旅游公司,从2010年起,每到年底,入股的村民能获得3000元分红,每位村民还能分到1000元钱。</p> <p class="ql-block">郭凤莲属于浓眉大眼银盆大脸的样貌,在人堆儿里一眼就能认出来那种。</p> <p class="ql-block">大寨这一带的山都是石头山,即便有土也非常贫瘠。大寨人把石头搬下山,垒梯田盖房子,又把土挑上山种粮食。所以说,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没有田。</p><p class="ql-block">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小时候看过一部纪录片《沙石峪》这是电影里的话语。他们就是向大寨人学习,向荒山野岭要良田。</p> <p class="ql-block">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文革后,大寨和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就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告别大寨去参观“毛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毛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经嘉道咸同光宣至民国七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整片宅院依坡而建,层层而叠。上上下下十分考验脚力。院落中很多台阶的踏面只有一掌宽,小姐裹着三寸金莲很难下“绣楼”吧?吃喝拉撒全靠丫鬟,这当下人的不但要身强体健,还得健步如飞,平衡感极强。不然小姐要吃茶,半天端不上来,还撒了一半,岂不是顿顿挨打?</p> <p class="ql-block">整体有点儿像王家大院,但不如王家大院规整。王家大院每个院子基本是独立的。这里每个院子都有若干个门,或相连或隔一条小路。</p><p class="ql-block">大院还在维护,很多院子不开,更多的院门不开,虽不能随心所欲的穿行,却也防止迷路。</p> <p class="ql-block">你能看清这瓦当和滴水上边的图案吗?是狮是虎还是豹?</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还有很多住户。海静上到半坡上,有个老头在家里干活。海静问他,你腿脚不方便,每天上上下下多困难啊?老头说,上边还有路。我们也就上到坡顶,果然有几片不太大的平地,也还没有种东西。一条坡度不小的土路向下蜿蜒。这种坡顶上的平地,应该就是叫做“塬”吧?种不种在人,收不收看天。</p> <p class="ql-block">有个房间里有个通道,我想是不是和另一所房子通着。走了几步看到前边没有砖楦了,只是土壁,脚下又堆着杂物,吓得我扭头就窜了出来。正好海静过来,用手机照着亮走进去。过了几米土壁,前边又有砖楦,顶头是个直径两三米的斗室。海静说可能是防空洞,我猜是个密室。可入口却是个正常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每处房子有若干正门偏门后门角门。多数不开。</p> <p class="ql-block">从毛家大院出来,去昔阳县博物馆。这已经是我们的习惯,每到一地,要看看当地有名的博物馆。此处前身是大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哪年建的不清楚,两侧的墙壁上是《毛主席语录》第一页第一条:</p><p class="ql-block">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王家大院一路过来,就快十一点了。网上说9~14点可参观,中午不休息,周一也不闭馆。可门上贴着11点关门。一位男工作人员过来,让我们登记了就进去了。说是只有一层。</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是对着正门口的。左侧介绍从远古到抗战胜利,右侧介绍农业学大寨和近些年昔阳县的发展,以及领导人的莅临指导。</p><p class="ql-block">基本上是图片,十几分钟就转完了。海静说,在这儿上班可真舒服,基本上没人来,想干啥干啥,里边的展品图片也不用维护。有几幅一人多高的大图片的边缘就像被水泡过皱褶起皮。许是房子盖起的第一批展品?</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个湘菜馆《菜很下饭》,点了两菜一汤。味道不错。湘菜嘛,有点儿辣。</p> <p class="ql-block">愉快的大寨之行,了了我一份心愿。</p><p class="ql-block">大寨,祝你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张文新油画《陈永贵三战狼窝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战狼窝掌》</b></p><p class="ql-block"> 李克勤 1964年</p><p class="ql-block"> 狼窝掌,又称“黑老山沟”,是大寨7条山沟中最大的一条,3里长,两丈多宽,上下落差甚大,每到暴雨季节,这条沟里的山洪特大,像脱缰的野马,直扑下来,肆虐横行。所以,长长的沟里没有耕地,只有乱石滚滚,野草丛生,人迹罕至。早年间,常有野狼出没其间,故有“狼窝掌”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首战“狼窝掌”是1955年冬天,陈永贵带领全村58名劳力上了工地。天不明到工地,星星出来才回村,“一两天头顶星星”。整整干了一个冬天,直干到农历除夕才收工。春节过后,正月初三继续开工,一直干到春耕之前。一冬一春的苦干,在沟里建起25道石坝,填进几万方黄土,使昔日荒凉的大山沟,变成一层层簸箕形的梯田。开春后,新造的地里播下种子,很快出齐了苗。一眼望去,满沟绿油油的好庄稼。到了夏天,庄禾茁壮,更是喜人。可是,一场暴雨过后,山洪暴发,狼窝掌里浊浪滔天,25道大坝全部被洪水冲垮,一块块梯田和地上茂密的庄稼全被冲个干干净净,狼窝掌又成了一条烂石沟。</p><p class="ql-block">面对这种景象,不服输的陈永贵走进烂石滚滚的山沟,察看那道道大坝的根基,思考被洪水冲垮的原因,找出对策,准备再干。</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1956年秋后,他又动员、组织起全村58名劳动力,再一次走进狼窝掌。他与乡亲们一起仔细研究再战狼窝掌的新办法。洪水冲垮了坝和地,教训还在人,是工程上有缺欠。一是坝基扎得不深不牢;二是垒坝用的石块不够大,所以石坝对洪水的抗冲击力量不够。今年再动工,他们把坝基挖得深深的,采来更大块的石头,重新垒坝。同时,他们还在沟首建起一个二亩大,二丈深的小水库,拦蓄山洪,减小冲击力量。又是一个冬春的苦干,春耕前,陈永贵带领乡亲们高高兴兴干完了所有工程,撤离工地时心上说,这回可以放心了。</p><p class="ql-block">谁知1957年夏天的雨更大,山洪更猛。那天夜间,乌云漫天,半夜过后,一阵天崩地裂般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虎头山上,洪水呜呜叫着冲下山来。风雨声中,只听得一阵闷响,从狼窝掌方向传来,震得大地颤动。陈永贵被雷声震醒后一直没睡,听到这声闷响,心上喊声“不好!”点上马灯就奔狼窝掌。他在雨里泥里爬上虎头山,可狼窝掌沟却没法靠近了。一沟浊流冲着土壤、石块、庄禾滚滚而下,狼窝掌工程又被冲垮。</p><p class="ql-block"> 二次失败,大寨人的心气受到了巨大打击。一些本来就不满意闸沟的人,这一下抓住了“有把烧饼”,说:“千日打柴一火烧,一冬辛苦一水漂。”有人说:“跟上你们白白吃了两冬苦,挨了两冬冻,往后守在家里闲一冬,不挣工分也不去闸这条沟了。”还有人散布流言飞语:“人有人道,鬼有鬼道,水有水道,要把这么大的沟闸住,水往哪里流?”还有人说,“人不和水斗,猫不和狗斗,人有多么大本事,还能斗过龙王爷!”</p><p class="ql-block">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大寨还有谁比陈永贵的压力大?他一个人默默地蹲到狼窝掌的山坡上,含着烟袋思谋:“难道就干不成了吗?”他绝不甘心失败,心上一狠:两次失败了,那就再来第三次,绝不能退却!</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决心三战狼窝掌!说起这段往事,老一辈大寨人都对陈永贵竖起大拇指说,老陈这人就是有决心。没有他,“三战狼窝掌”的事就干不成!尤其是那第三战,一般人败了两次早就灰了心不干了。这就是老陈的与众人不同之处。有人说,如果三战再败,陈永贵一定还会有四战、五战,直到最后胜利。他这人就是有这么一股子劲。</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的决心似铁。他在村里先开干部、党员会,再开社员大会。最后说服了大家,决心“三战狼窝掌”。</p><p class="ql-block"> 秋后,陈永贵带着大寨的干部群众第三次进了狼窝掌,仔细检查了每一道坝、察看了每一条支沟,摸清了毛病,找到了改正、补救办法。</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这次重新设计了大坝,他受窑洞顶的启示,将大坝改为拱形,这显然是符合力学原理的。</p><p class="ql-block">1957年冬天的数九寒天里,第三次大战狼窝掌的战斗又开始了。社员们都争着要上“前线”。开工那天,全村17对夫妻一起进了沟,7户社员全家上了阵。当时,只有60多个劳力的大寨,就有70多个人出了工。</p><p class="ql-block"> 这次任务更艰巨,全沟要筑32条大坝,最高的大坝高两丈五,灌浆用的石灰就要6万斤。打坝用的石头要从山上开,要从山头上运下来。几万方土被冲走了,要一方方从别处抬过来,重新垫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样巨大的工程,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可用,只能靠人的两只手、两个肩膀来完成。吃苦受累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贾进财一直担负着最为艰苦的开山凿石头的任务。每天启明星一露头,他就背着家具上了山,严酷的冷风把他磨砺得像铁板一样的双手冻裂了,渗出的血染到了石头上,头上的汗珠也滚到石头上,汗水血水在石头上和成泥,冻成冰。社员们见了,十分感动,说:老贾,你是我们大寨的老英雄!大功臣!有朝一日你下世了,大家定要为你立个碑。贾进财却笑着说:“狼窝掌里这20多条大坝,哪条坝没有我打的石头?不都是我的碑,还用再立!”</p><p class="ql-block"> 第一生产队队长梁便良和原来的党支部书记贾来恒等4个人,在没膝的大雪里抬着沉重的大石块从山上往下走,一趟下来,不知摔了多少跤,4个人滚成雪人,却一步不停,天天超计划完成定额。</p><p class="ql-block">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任务。狼窝掌,这条最凶暴的山沟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p><p class="ql-block"> 从大战白驼沟到闸狼窝掌,整整苦干了5个冬春,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2条盘山渠,2个小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p><p class="ql-block"> 大寨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间,大寨人把200亩山梁地大部分围起二尺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道道堰,变成水平梯田。7条沟里全打出道道石坝,造出80亩好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平均亩产从130斤上升到770斤。这期间向国家卖粮食170万斤。</p><p class="ql-block"> (以上资料根据:1964年2月,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宋沙荫等写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p><p class="ql-block">李克勤后记:</p><p class="ql-block"> 用过去形容共产党员的话说,陈永贵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的确和一般人不同,尤其是和那些遇到困难就绕着走,宁可去讨饭也不敢向眼前的困难挑战的所谓干部,完全不同,这是道层面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二战狼窝掌失败后,陈永贵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集中体现,决定三战狼窝掌,就是他比一般共产党员更优秀,这就是他道器变通的真正特色。要不然贾进财不会把支部书记主动让给他,陶鲁笳不会把他推介给毛主席,毛主席当然不会如此器重他。这是毛泽东文化的独有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