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生皆是相遇 深耕18-8作业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前两天和一位妈妈聊天,说到她爱人生病,生活不便,需要她照顾。儿子年龄小,也需要她照顾。但她目前的主要问题聚集在女儿身上。她给我讲了关于女儿的一些事,有学习方面的,考试方面的,和亲戚关系方面的,以及他们一家四口彼此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听的过程中内心有对她坎坷经历的同情,对她坚韧不拔的品质的敬佩。也让我突然感觉到,她对女儿正在从对事的状态转向对人的状态,她们母女正在彼此相遇的途中。</p><p class="ql-block">她能意识到在女儿受到表哥批评时她站出来保护女儿,为女儿辩护;她能意识到在娘家人维护她时女儿是有些不高兴的,她只是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她也能意识到可以允许孩子多次参加高考,并不强求结果,只是她为此事略有焦虑。从这些事情里,我能看到她在向女儿不断靠近,在试图理解女儿,试图改善母女关系。她把注意力焦点从事情上不断往她女儿这个人身上转移,她在走向人,走向相遇。</p><p class="ql-block">董老师高端课上第一道门就是做人做事要分开。在做事状态,人需要专注,追求客观,追求结果,这是面向事的态度。在做人状态,需要情感更多投入,去主动感受,敞开心门去理解接纳,懂得享受人生。董老师主要是在讲我们自己需要区分这两种状态,并在两种状态中自如切换。那么杨老师在这里做了拓展:在我们面对外在的人和事时,我们也需要分清,我们是抛开人更多关注事去了,纠缠在各种事件里?还是以人为本,先去链接人,去感受人,理解人,接纳人,与人相遇?</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以做事的态度去面对人,我们的生命就走向了事,那我们就发展了与客观世界的联系,那一定是要客观地认识一个人,也要追求他人把事做对,也要让他人去追求一个好的结果。想想看,他人不就变成了做事的工具吗?他人不就变成了促进成功的手段吗?把他人当客观事物对待,没有情感在里面,没有理解在里面,先不说对方是否愿意我们这么对待他,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里,还能体会到做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吗?我们是会走向虚无的。</p><p class="ql-block">人是关系的产物,人需要在与人的关系里存在,并在关系里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行动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解释自己活着的意义。最后在关系里形成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所有人都与我有关,意识到并实现出自我的社会使命。当然这个层次太高了,它只是人生命发展的一个向上向善的路途。我们首先需要进入关系里,与他人相遇,不能抛开人单独去说事。</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环游世界八十天》,讲的是一位英国绅士福格,生活非常自律,严格按照时间规划做事,几点起床,吃饭,读报,出门,做事,穿什么衣服,搭什么领结,东西要放在什么地方,生活被时间规则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生活习惯严苛得像现在的AI机器人。他和朋友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世界,因为他相信以他的自律,只要不出差错,一定能完成此行。他在旅行中救下了即将被殉葬的印度姑娘奥达,但也因为这件事打破了他的时间规划。即使是这样机械刻板,严肃教条的他,在面对情感的相遇,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让奥达加入他的旅行。最后按他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晚了一天完成这次旅行。但好在根据时区变化,每经过一个时区就会提前一小时,绕地球一圈正好提前了一天。完美的故事结局,福格在完成计划的同时还抱得美人归。但经过这件事后,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过上了有人情味的正常生活。人是需要人的,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里相遇,相知,相惜,相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力量。一旦进入关系,即成事实而客观地存在,也就形成了固定的四个印象。所以杨老师说,我们从来都是在和印象中的人相处,我们一直都是在教育印象中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人不可能完全客观地面对事物,包括关系。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人只能是在追求客观的路上,去尽量客观面对。科学的前提是假设,假设一种情况然后去验证它的真伪。关系也是一样,在关系中也是先有我们的假设的。我们假设孩子是一个坏孩子,然后就会在生活中不断提取出他做坏事的素材,不断去验证他就是一个坏孩子。就像杨老师的大姑夫,就假设他和表哥都是坏孩子,就一直在用坏孩子的标准对待他们,就把他们当坏孩子在教育。我们假设他是一个好孩子,我们就会预先去信任他,尊重他,爱护他,那么他就一直在被我们这样的假设在验证,来证明他就是一个好孩子。即便他犯了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坏孩子。所以我们真的是一直在教育印象中的孩子,我们一直在和印象的他人打交道。</p><p class="ql-block">既然关系是客观的力量,四个印象都固定下来了,他就是我印象中的样子啊。这不成死局了吗?</p><p class="ql-block">可以变,变我们的假设啊。从源头上变,重新形成新的印象。我认为我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相信她就是好孩子。孩子之前所有的问题,是基于我把她当问题孩子在对待了,所以她越来越有问题。现在我知道了,一是我的假设错了,我对她的理解错了,随之对她采取的行为也就错了。二是我这个头没带好,孩子一直在模仿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孩子做出了类似我们的错的行为。源头错了就从源头改起。</p><p class="ql-block">我怎么就能假设他是好孩子?怎么改变孩子在我心里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拿我和孩子来说,两三年前吧,我知道是我错了,但我不服气全是我的错,难道孩子就没错吗?这还是在纠结状态,在追究责任呢。继续走,是我的错,我就要承担,不管孩子错没错,我先改变。这个时候我有些能量了,进入了自我成长和改变状态。再继续走,我突然意识到,孩子过去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表达她想要靠近我,她一直在爱我,只是我没有感受到,没有深入到她的内心,而是把她当成一个清高自傲的孩子,一个柔弱无力的孩子,一个扛不住压力、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的孩子。这种印象促使我就这么理解她,这么对待她的,所以她也就朝着我认为的方向一路走了下去了,她真的变得生命力脆弱,失去灵性与活力,躺平了。我和她的生命都没有被看到,我们没有相遇。在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感受后,我改变了她在我心里的印象,我看到了真实的生命,并对生命产生了敬畏。我孩子一直是好孩子,她一直都是。这样的信念一旦产生,再回头看她目前的状态,即便她躺平也没关系,她以后不考大学也没啥,她想干啥就干啥,她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只要是她愿意的,她选择的,我都支持。一个生命不能舒展地敞开做她喜欢的事,她生命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一个生命不能得到父母的珍爱,让她感觉她和最近的亲人都搞不好关系,她为啥还要站起来?为啥还要走出去?她的人生还有啥意义?我看到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孩子的爱,也感受到了孩子对父母爱的需求,我对孩子再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和那么多的期待了。回到生命起始,她健康快乐就好。</p><p class="ql-block">你说孩子生命状态处于低谷时,她的愿望是啥?她可能是希望被父母看到,关注到,把她放在心上;她也可能是希望和父母的生命链接,内心相遇;她也可能是希望自己健康起来,快乐起来,有动力去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不想健康快乐的孩子,没有不想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孩子,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好了,我们和孩子的生命在这一刻相遇了,情感链接了,目标同向了。我们逐渐改变了彼此四个印象,发展出了新的关系,并在新的关系里相互理解,行动一致。</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相遇,才会让我们产生积极主动的理解,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量站起来,走出去。我以前不明白女儿为啥对我意图的理解总是负面的,比如我说你要好好吃饭,她就说你还不觉得我胖?我说你早点休息,她就说你又控制我。我说咱一起看电影去,她就说你不知道我不喜欢看电影?现在我明白了,我们没有进入到这样的关系这样的相遇里,心意不通,情感阻滞的时候,理解是不到位的,不准确的,是对抗的。只有进入到真心的关系里,说什么话开什么玩笑都是可以的,彼此都能正向理解。我不会再劝她吃饭,我提醒她早睡她也会爽快答应,我不再叫她看电影,知道她不喜欢,我可以提议出去散步逛超市之类的,做我们两个人能一起做的事。</p><p class="ql-block">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啊!</p><p class="ql-block">有了好的关系,才会有好的理解,有好的行动,才会有好的影响力,有相对好的结果。至此,我们还是在教育我们印象里的孩子,不同的是这个印象里的孩子是好孩子,是我们信任的孩子,是我们愿意去尊重的孩子。不是孩子做了什么让我们相信,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孩子他才能如他所是,他是什么模样都在我们相信的范围里。</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女儿忙着上课,复习,备考,偷空还买买新衣服新书包,出门还要喷喷香水,涂涂口红,快乐地骑着她的小电摩来来去去的。还告诉我大中午太晒了,把她的头皮和后背都晒烫了。还让我看她最近是胖了还是瘦了,居然还开始注意搭配衣服了。</p><p class="ql-block">我之前并没有期待过她有这些个变化,我想她可能也没有预料到自己有这样的改变,但一切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确定的现在也是从过去的不确定里创造出来,好的行为也是从过去不太好的行为里走出来的,正向的理解也是从过去的不理解里拓展出来的,自洽的关系也是从过去糟糕的关系里转变过来的。印象的改变是前提,是基础。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我们不懈的努力学习,持续成长。</p><p class="ql-block">真实的人生,皆是真诚的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