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杨在溪国画创作《阿Q》鲁迅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阿Q的嬉笑怒骂,恰似当代人困于“内卷”与“躺平”间的精神缩影:一面在社交媒体上粉饰“岁月静好”,一面在竞争焦虑中自我消解。杨在溪以苍劲线条缠绕现代符号,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延伸至数字时代,质问我们是否仍在用“点赞”与“滤镜”重复阿Q的自我麻醉。</p> <p class="ql-block">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一柄双刃剑,在鲁迅笔下刺破旧时代的麻木,却在今日社会折射出复杂的镜像——它可以是高压生活中的一剂止痛药,亦可能成为逃避现实的遮羞布。杨在溪的国画,借枯笔焦墨勾勒出阿Q式的佝偻身形,于留白处暗藏自欺的虚空;又以淋漓水墨晕染出混沌的生存底色,让传统文人画的雅逸与荒诞现实碰撞,在宣纸上撕开一道审视人性的裂隙。 </p> <p class="ql-block">“阿Q精神”从未远去,但它不应是沉沦的借口,而应成为觉醒的起点。如杨在溪画中枯荷残藕,衰败中蕴藏新生之力:当我们直面“精神胜利法”的惰性,在自嘲中保持清醒,于妥协间坚守底线,或许能从水墨的“破”与“立”中,寻得一份直面现实的勇气,让古老艺术的精神筋骨,撑起现代人摇摇欲坠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