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沙”之名最早见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因古代天文学者将28星宿中的长沙星所对应在地上的郡县称为长沙而得名。因而湖南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上一颗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尽管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三千年来,长沙这座城的名字却从未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介绍一下我这趟长沙之旅的行程安排:4月19日早上7:12火车,9:08到达长沙,随后地铁直达橘子洲,再从橘子州直接坐巴士到达岳麓书院,晚上逛黄兴街、五一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20日7:00开始,逛县正街、登天心阁、饮白沙水,参观湖南省博物院、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打卡中山亭,夜逛太平古街,晚上20:42火车,22:28回到南昌。</span></p> 橘子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橘子洲其实就是湘江中心的一个江心洲,大家能够熟悉橘子洲,大都是因了毛泽东的诗词。1925年,毛泽东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并写下《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天上午,橘子洲大雨磅礴,但依然阻挡不了来自全国各地拜访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上万观众的热情。雕塑高32米,代表正值32岁青年时期的毛泽东。</span></p> 岳麓书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岳麓书院,与橘子洲隔江相望。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下,创建于976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从此,岳麓书院遂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变迁,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大学在书院正式成立。岳麓书院是千年来,从未中断过的中国高等学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古代,岳麓书院因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书院开会讲之先河;在近代,从岳麓书院走出魏源、曾国藩、陶澍、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等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在现代,湖南大学、湖南师大、中南大学,此岳麓山大学城三校可互选课程、学分互认,创全国大学教学合作之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岳麓书院的后山有著名的爱晚亭,唐代著名诗人杜枚七言绝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成就了爱晚亭,也使得岳麓山更兼具诗情画意,成为了长沙的一个象征。</span></p> 天心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心阁耸立在长沙古城墙之上。古城墙为江西人杰第一人、西汉长沙王吴芮开始修建,宋时扩建。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下对应天上的“长沙星”,因此长沙也有星城的别称。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仅存城垣,现在的天心阁于1983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心阁位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之颠,自古就是长沙城里的一块风水宝地。维新时期,南学会常在此聚会;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人士陈作新常在此集会;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常在此游览、学习;1930年,红军攻克长沙,彭德怀在此召开重要会议;1938年,天心阁文夕大火,蒋介石、周恩来到此了解灾情;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曾到此视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明代以来,天心阁就被视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span></p> 白沙古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沙古井凿修于明代,为长沙名胜古迹之一。位于迴龙山西列,下有四个方眼古井,其水自白沙石中渗出,泉腺甚旺,长年不竭,历代多有诗词题咏古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开篇之长沙水,便是指白沙井之水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27日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白沙公园的四口水井水质进行了采样检验,均有些指标不符合直接饮用的标准,附近很多群众喜欢提桶到此处灌桶提回家,煮熟后泡茶。那天,我借用了一老同志的勺子舀了一瓢井水直接饮用了几口。</span></p> 湖南博物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南博物院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实早在4月13日时就想来长沙的,只是因为没有预约到湖南博物院的门票才推迟了一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湖南博物院,我预留了六个小时的时间,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因为馆藏特别丰富。参观该院的顺序很特别:先二楼,再三楼,最后至一楼。因为二楼是综合展,以“湖南人”为名,陈列了三湘历史文化的两个基本展览;而三楼与一楼,则是专门介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基本情况及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提前七天,即4月13日晚8点的预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湖南博物院,有著名的素纱单衣、T型帛画、辛追夫人遗体、大禾人面纹方鼎、皿方磊等等,令人目不瑕接。有兴趣的朋友也可翻看我2018年写的美篇《隐藏在湖南省博物馆宝藏背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器身自1919年出土桃源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才得以盖身合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瓷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为元青花之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沙窑崛起于安史之乱后,多有文人题诗于上,为长沙窑之独特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汉直裾素纱单衣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辛追夫人帛画的核心寓意是通过描绘天界、人间与地下三界,引导墓主灵魂升入仙界,实现永生不灭的愿望。</span></p> 清水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建有两处纪念馆,一处是中共长沙历史陈列馆,一处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即毛泽东、杨开慧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毛泽东担任支部书记。此处作为支部机关和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居所。1922年5月,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何叔衡、李立三、刘少奇等先后担任区委委员,机关也设在这里。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湖南赴上海,区委机关迁往它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1年至1923年,毛泽东、杨开慧和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还有他们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一起生活在这里,杨开慧带着孩子居住在这里至1924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志愿者讲解李老师介绍:此处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并非毛泽东杨开慧的私人财产。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并非写于此处,更不是藏在此处,而是在长沙县杨开慧故居。</span></p> 中山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亭位于黄兴路与中山路的交汇处,始建于清代中期,原名先锋厅。它是一座西式方形钟楼,高16米,内有德国进口时钟,为纪念孙中山于1930年改名,现为长沙地标建筑。长沙中山亭见证了抗战期间发生在长沙的“一火四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火”就是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深夜的“文夕大火”;“四战”就是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1944年5月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期间,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被付之一炬,作为古城长沙标志之一的天心阁也在大火中化为废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司门口献金台,一个以卖草药为生的老头,卖了一天的草药才得到一角钱,他饭也没吃,饿着肚子将一角钱捐献给国家。在《长沙各界纪念“七七”献金活动记事》和《献金台上》两篇报道里,记者们均捕捉到了卖草药老汉的这一满腔热忱的捐献举动。“一个挑水的苦力也气喘吁吁走来献一块钱,还有卖报的小孩及贩烟的难童,都将他们整日沿街叫喊所得捐献给国家,他们的爱国心是何等值得钦敬啊!”记者感叹道。正是这股凝聚的爱国热情,为长沙抗日战争书写了悲壮而辉煌的一页,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有一个同事是湖南人,他给我讲了湖南百姓抗战的事:那时候,湖湘的老百姓都是自觉自愿地出钱出力出人,年青男子都一早出门帮部队打鬼子,若回来吃饭就表示他还活着,然后吃过饭又出去;如果没能回家吃饭,也许就光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南人杨度就说过: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沙黄兴步行街、五一广场、太平老街是连在一块的商业圈,极具人气,特别是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这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凌晨一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四点的长沙还在堵车。2021年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单上, 长沙排全国第二,仅次于重庆。长沙的夜生活甚至催生了一门新职业——夜妆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长沙,臭豆腐吃了、糖油粑粑品了、米粉嗦了、长沙水饮了、茶颜悦色也喝了,有吃有喝有玩有品,这趟长沙之行太有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沙这座城市,目睹过辛追夫人穿越古代王宫的孤绝背影、见证过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百家争鸣、经历过1938年烧了五天五夜的文夕大火、阻击过日本侵略者的四次大规模进攻、亲历着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繁华与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啊,三千年长沙正青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