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打造高效课堂,4月23日,瑞昌市第五小学四年级数学组开展了以“小数加减法”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备课准备老师文钰牵头,全组教师齐聚一堂,共研教学策略,共探育人路径。<br><br>一、教材解读:精准把握教学内核<br><br>文钰老师作为主备人,首先对《小数加减法》单元进行深度剖析。她指出,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小数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后续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铺垫。结合新课标“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教学需聚焦以下核心目标:<br><br>• 知识技能: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br><br>• 思维培养:通过情境建模,体会转化思想(小数加减法→整数加减法);<br><br>• 应用意识: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br><br>同时,她结合学情分析提出教学重难点: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理解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如2.3+1.25),需通过直观模型(数位顺序表、方格图)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br><br>二、教学设计:聚焦学生思维生长<br><br>围绕核心目标,组内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流程设计,形成“情境导入—探究算理—分层练习—总结拓展”的教学框架:<br><br>1. 情境创设,激活经验<br><br>以“校园文具店购物”为情境(如:笔记本3.5元,铅笔1.2元,橡皮0.8元),提出问题“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列式(3.5+1.2),感受小数加减法的现实意义。<br><br>2. 操作探究,理解算理<br><br>• 直观演示:通过竖式计算,对比“小数点对齐”与“末位对齐”的结果差异,借助数位顺序表说明“相同数位对齐”的本质;<br><br>• 迁移类推:通过“1.2-0.8”“3.5-1.25”等不同类型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位数不同时需补0占位”的规律,深化算理理解。<br><br>3. 分层练习,巩固应用<br><br>设计“基础计算—纠错诊断—生活应用—拓展提升”四级练习,如:<br><br>• 基础题:列竖式计算(2.78+4.1,5-1.68);<br><br>• 生活题:计算家庭水电费(水费18.5元,电费56.7元,合计多少元?);<br><br>• 开放题:用“3、0、8、.”四个卡片组成小数,写出两道和为4.8的加减法算式。<br><br>4. 素养融合,渗透德育<br><br>结合“购物找零”等情境,渗透诚信教育与合理消费观念,让数学课堂兼具“知识温度”与“育人深度”。<br><br>三、思维碰撞:凝聚集体智慧<br><br>在研讨环节,组内教师围绕“如何让算理讲解更生动”“分层作业如何精准适配学生差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br><br>• 王老师建议:利用“元角分”“米厘米”等生活单位,通过具象化操作(如用人民币模型摆一摆)帮助学困生理解算理;<br><br>• 李老师提出:设计“错题收集卡”,让学生记录计算中常见的错误(如小数点未对齐、数位漏加等),培养自我反思能力;<br><br>• 文老师总结:需关注学生的“前认知”,通过课前小调查了解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br><br>四、总结展望:以研促教,共向未来<br><br>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是一次教学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深耕课堂的承诺。四年级数学组将以“小数加减法”为切入点,继续践行“精准教研、高效课堂”的理念,让每一次备课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让每一节课堂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br><br>深耕细作笃前行,共研共思共成长——瑞昌市第五小学数学组将始终怀揣教育初心,在教研之路上稳步前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