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后的重逢

二度清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的曙光中,武昌阅马场旁的楚善街南段东侧,悄然立起两幢精巧的小洋楼。红墙的8号与灰墙的10号相对而立,每幢200平米的建筑面积,在战后初定的岁月里显得格外雅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春夏之交,为了方便在省民政厅工作的父亲与在艺师附小(阅马场小学前身)任教的母亲就近上班,我们家从我的出生地——候补街黄家巷搬迁到楚善街8号一楼东侧的套房居住。直到1956年9月我随母亲搬迁到凤凰山下的武昌实验中学校园,这方院落承载了我五年最幸福的童年时光,也孕育了与邻里发小们最质朴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幢洋楼临街而立,砖砌围墙各守一方。8号院门开在北侧小巷,10号院门则位于西南转角。最初分隔两院的,是一道约莫五尺高的竹篱。记得曾随母亲从破损的缝隙钻过,造访10号院平房里的朱老师家。后来篱笆拆除,两院贯通,临街新开的小门正对省幼儿师范学校,成为大院居民共同的出入口。两幢小洋楼之间的空地,成了我们这群孩子的快乐王国——白日里打撇撇(用烟盒纸折叠成的玩具)、弹珠的清脆声响,跳房子、滚铁环的欢快身影;夜幕下“官兵捉强盗”的追逐嬉戏,厨房暗角与树影背后藏匿的童趣。这般热闹景象,如今已成绝响,湮没在城市发展与生活内卷的洪流中,再也无处寻觅,常常让我与我的同龄人倍感失落。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是那时候武昌人口不多,还是上苍的刻意安排,两个院子里的十来家住户,相互间都有着各种交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号院一楼的姜家,姜伯伯与我父亲同在省直机关工作;女主人陈国英老师则是我母亲在艺师附小的同事,还是我在艺师附小读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长子姜大源大我一岁,是我最好的玩伴之一;与我同年的长女姜大华,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同班同学,又是我实验中学高中校友;三女姜大萍,1953年才出生,我对这位当年的小邻居基本没有印象,但是,14年前,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为了离楚善街10公里远的一个新小区的邻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号院一楼与我们家门对门的张家,女主人申圣羽老师是我二哥在武汉市第九中学读初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次子张一龙是我二哥初中同班同学;长女张一莉是我艺师附小的学姐;三子张一骐与我同年,也是我最好的玩伴之一,又是艺师附小同届校友;四子张一定比我小两岁,却与我同年支边进疆,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只是他出发时间比我早了8天,他分配到的工作单位农八师141团与我分配到的工作单位南山水泥厂,相隔108公里。张氏兄妹的父亲,是著名画家、小说家张牧野;而他们的大伯则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的张恨水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母亲调到武昌实验中学任教,1956年9月我们家搬离楚善街8号,我先后在昙华林小学、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第45中和武昌实验中学就读,先后在武昌实验中学与武昌实验小学校园里居住,再也没有回过楚善街8号。1965年9月,我支边进疆。27年的边陲岁月里,楚善街的小洋楼永远都是我思乡情结的背景之一。1992年3月,我调回武汉铁路工作。楚善街上的那两幢小洋楼,已经在1986年开始的楚善街东侧长湖北村、长湖南村的大规模改造中被拆除。如今长湖正街与楚善三巷之间的首义小区117栋,应该就是两座小洋楼的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事并不如烟,时空可以跨越。2020年10月武昌实验中学百年校庆期间,我联系到姜家的大华,不久又联系上了一街之隔的大萍。2023年元月,姜家大哥大源来汉,我应邀与大源、大华、大蓉、大萍四兄妹欢聚一堂。2021年8月,我从一位兵团战友处获悉了张家一定弟弟的联系方式,很快与一莉一定姐弟建立了微信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次,张家姐弟三人分别从上海、厦门、北京来汉扫墓,给我们带来了欢聚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梦时代“来菜”餐厅的雅间里,六位白发玩童执手相看。谈笑间,童趣往事历历在目;举杯时,人生感悟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样轻松,那样自然,那样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半世纪的光阴在笑语中消弭,现代商厦的空间被温情填满。这一刻,时光倒流,我们仍是楚善街两幢小洋楼里那群无忧无虑的孩童……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