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北地区 山西省 临汾市 襄汾县 丁村遗址

行书房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上,遗址以丁村为中心,北起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全长11千米。 <b>遗址中出土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b>。其出土化石在<b>人类发展史上属早期智人阶段</b>,其<b>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b>,是<b><font color="#ed2308">中国华北地区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font></b>。 1953年,丁村遗址被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b>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b>的“丁村人”而备受关注。 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丁村遗址附近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3处遗址进行发掘,在<b>九龙洞遗址</b>发现了丁村遗址群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现场;在<b>过水洞遗址</b>发现了<font color="#ed2308">30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font>;在<b>老虎坡遗址</b>发现了<font color="#ed2308">10万年前</font>的人类活动遗迹。 丁村各地点发现的<b>哺乳动物化石</b>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 <br>丁村遗址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匼河(ke)-丁村系”的代表。 丁村遗址作为<b>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b>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开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和持久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1年3月4日,丁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2021年10月18日,山西临汾市襄汾丁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b> <div>历史沿革<br>丁村遗址的九龙洞遗址是原地埋藏石器制作场,是17万年前原始人类“丁村人”打制石器的加工厂;过水洞遗址形成年代约为20万年至30万年前;老虎坡遗址约为10万年前 。<br></div> 1953年,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挖砂工程中,丁村遗址被发现 。<br>1954年9月至11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古椎动物与人研究所前身)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各派必要的人员参加组成发掘队,通过历时52天的工作,共发现含有旧石器的地点11个,并对其中9个地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其它则作了调查采集。共发掘和采集石制品2005件,哺乳动物化石27种。同时还发现了三枚“丁村人”牙齿化石。 1975年,丁村人化石产地受到汛期洪水的威胁,为防止再度受到洪水侵袭,经呈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76年8-11月,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派出专家组同时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指导,组成了一支发掘队,对相关地点进行了抢险发掘。在抢险发掘的同时,对汾河西岸北起柴寺南至东刘沟的沿河地带进行了调查。 1977年,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对相关地点地点进行了发掘,同年秋,在相关地点东侧临近汾河岸边的I级阶地底砾层发现了用角页岩打制的石制品。 1978年4-5月,对1977年发现的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两度发掘所得标本,清楚地表明这个地点是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细石器遗址。 1979年,山西省地质局、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会同丁村发掘考古小分队对丁村遗址范围内的第四系地层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一些典型剖面进行了地层实测。在汾河N级阶地的中更新世红色土及砾石层中,陆续发现了多个含石制品的地点。 2013年开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丁村遗址进行第3次考古发掘。<br>2014年-2015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汾河以东塔儿山至汾河黄土台塬区间,调查发现了50余处旧石器和化石地点。 [8]<br>2015年4月开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丁村遗址东侧的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黄土台塬区域的50余处遗迹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3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 地理环境<br>丁村地处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在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11千米的汾河东岸第三阶地上,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 这里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埋藏在晚更新世黄土的“底砾层”之中。动物化石中含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b>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该砂砾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早期。</b> 地形地貌<br>丁村遗址的范围,分布在北自襄汾城南至柴庄的汾河两岸,长达11千米。地处临汾盆地南端,以柴庄隆起为屏障,与侯马盆地隔障相连。河谷内,堆积着四级不同高度的阶地。除形成于全新统的第一阶地外,其余各阶地中,都埋藏着旧石器文化遗存和哺乳动物化石。 土壤<br>丁村遗址地层主要为中更新世红土和晚更新世黄土覆盖。早更新世,华北地区普遍处在沉降时期,临汾盆地同样也接受了较厚的沉积物。在遗址范围内的河谷地带,就可以见到厚度达40米左右的河湖相堆积。 遗址特点<br>丁村遗址的范围南北长11千米,东西宽5千米。丁村遗址的九龙洞遗址文化层由5个沟谷洪积物和土状堆积交替叠压形成,厚约7米,有多个可以拼合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 。 九龙洞遗址发掘分为A、B两区,在A区北部厚达6米的土状堆积中每一水平层(5厘米)均有石制品,从上至下至少存在3个层位的石制品密集分布的片区。 <div><b>丁村遗址有介于20万到2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套文化层,</b>它与<b>西侯度遗址、匼(音同科)河遗址、许家窑遗址、下川遗址、以及泥河湾遗址群和<font color="#ed2308">周口店遗址</font>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序列 。</b></div> 文物遗存<br>1954年,在丁村遗址发现3枚人牙化石。<br>1976年,在丁村遗址发现幼儿右顶骨化石。 <div>2013年初,在丁村遗址南部(襄汾县南贾镇石沟村)又发现了1块古人类的枕骨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省考古所、丁村考古工作站、以及襄汾县博物馆相关人员,共同对古人类枕骨化石发现地——石沟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标本1400余件。</div> <div>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丁村遗址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九龙洞遗址发掘面积35平方米,分A、B两个区,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特别是在B区,同一层位不到9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了2处古人类打制石器的现场,集中分布着100余件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div> 过水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石制品、碳屑、红烧土块,形成年代约为20万年至30万年前。从发现的动物化石来看,大部分为小型食草类肢骨、脊椎骨等; 老虎坡遗址,发掘面积50平方米,上部为马兰黄土,之下为古土壤条带,是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距今7.8万年至13.1万年。 400余件石制品就分布于这层顶部之下0.2米至1.5米的范围内,直径多在2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的角页岩砾石和少量经过风化的花岗片麻岩砾石,靠近沟边部分排列紧密整齐,外围部分分布稀疏,其间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打制石片。 文物价值<br>丁村遗址是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中期的典型代表。丁村遗址的考古发掘,<b>填补了中国40万年至12000余年间的古人类发掘空白</b>,为旧石器文化研究和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 丁村遗址发现了古人类打制石器的现场,对研究丁村远古人类对石器原料的选取,对复原打制技术及石器制作流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正式发掘的第一个露天旧石器遗址。 60多年来,在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发现了距今50万年至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石器地点及遗址一百余处。 丁村遗址发掘出土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和2005件石制品,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代表。 <br>丁村遗址内涵丰富,<b><font color="#ed2308">其石器工业特征鲜明</font></b>。早期和中期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石核类型多样,包含以角页岩原料为主的大石片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斧状器、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有<b>刃类石片工具和以石灰岩砂岩为主的石球狩猎工具两个技术体系;</b> <br>至2-3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燧石等精细原料制作的细石器工艺技术,更加丰富了丁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196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丁村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南至上鲁村北侧冲沟,北至柴寺村北侧冲沟、襄汾县南侧道路,西至东刘村、中尉村、西尉村、大柴村西侧道路,东至敬村西侧道路;保护区保护范围占地面积154445.85平方米 历史文化<br>丁村文化<br>丁村遗址是继<b><font color="#ed2308">周口店遗址</font></b>后,中国发现的又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科学界把丁村遗址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 “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 。丁村人所创造出的丁村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丁村文化早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晚段的遗存,分布在丁村遗址北部的塌河崖一带,距今约30万年左右; 丁村文化中段,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分布在丁村周围及汾河两岸的第三阶地里,距今10万年左右;丁村文化晚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在汾河西岸的“丁家沟口”,距今26000多年。 <br>汾河文化<br>以丁村遗址为代表的丁村文化分布于汾河流域,因而也被称为“汾河文化”。<b>这种文化形态同欧洲的石器具有明显的区别,集中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b>由于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是中国既有人类化石又有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的重眼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临汾市境内丁村文化的发现,<b><font color="#ed2308">充分说明临汾是中华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font></b> 所获荣誉<br><b><font color="#ed2308">2021年10月18日,丁村遗址国家文物局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font></b><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font></b></h1> 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南部中段,汾河中下游,<b>总面积1034平方千米</b>。 截至2023年6月,襄汾县辖7个镇、6个乡。 截至2023年末,<b>襄汾县常住人口为418425</b>人,比上年减少2558人。 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b>襄汾县是中国最大的地黄药材营销基地、华北最大的三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尧京葡萄、官滩红枣等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b>境内有燕村荷花温泉景区、龙澍峪旅游景区、东岭滑雪场、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风景名胜。<div><br>2023年,襄汾县地区生产总值1753236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 </div> 汾城县<br><b>原汾城县地最初为西周贾伯国</b>,相传<b>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b>公明于贾,为贾伯。<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晋侯缗四年(前703年)</font></b>,在曲沃和翼相对立的晋国内战中,贾伯还参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组织的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曲沃武公,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后,曲沃武公反而消灭晋国公室,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贾伯国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被武公消灭。</div><div><br></div><div>到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晋献公娶于贾”,即迎娶贾伯之女贾君为夫人,说明这时贾国已不是姬姓国,而是异姓的封国了。</div><div><br></div><div>晋襄公执政时期,还曾封<b>狐射姑</b>于贾,狐射姑字季,故史书中又称他为贾季。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b>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b></div> 地形地貌<br>襄汾县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东有塔儿山,<b>属太行山脉</b>,海拔1493米,是该县最高峰;<b>西靠吕梁山麓</b>,中间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其中。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河谷最低的永固乡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儿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脚、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b>汾河两岸地形平坦,为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b>海拔 500至 600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襄汾县主要粮棉产区。古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br><br> 水系水文<br><b>汾河是襄汾县唯一河流,</b>境内流长四十多千米,河床宽处达千米。其它还有“七一”、“跃进”等干渠。 矿藏资源<br>襄汾县发现矿产16种,包括:<b>煤</b>、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麦饭石、膨润土、重晶石、花岗岩、地热水、铁、金、银、铜、铅、锌,其中:煤、铁、金、石膏、石灰岩5种储量丰富,为主要矿产。查明矿产地20处,其中煤1处,石膏2处,金3处,铜2处,铁11处,熔剂灰岩1处。<br><br> 历史文化<br><b>10万年前,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丁村人,</b>在襄汾繁衍生息;<b><font color="#ed2308">4300多年前,帝尧定都陶寺</font></b>,观天授时,“垂衣裳而天下治”,<b>诞生了本初中国</b>,开启了后世华夏的礼制、天文、建筑规制、法治和教育先河。 <b>晋献公九年(前668年)</b>,<b><font color="#ed2308">晋献公迁都于襄汾赵康</font></b>,史称“故绛”。书写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篇章。隋唐时期,尉迟敬德分封于今襄汾汾城,汾城反映了古代县城规划布局的特点,成为晋南乃至北方地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div><br></div><div>明代以降,<b>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家票号——乾德宝钱庄诞生于襄汾,</b>以南高刘家、北柴王家、赵康尉家、南赵杨家、丁村丁家为<b>代表的太平商帮</b>,农商兼顾、耕读传家,积累了大量财富,相继构建起了一座座高堂华屋。<b><font color="#ed2308">丁村至今仍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着40多座院落,成为中国北方民居的活化石。</font></b></div> 襄汾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19处,其中,国家级7处。各类馆藏文物达到4000多件。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项目达到82项。主要有起源于<b>西周的跑鼓车</b>、产生于汉代的<b>平阳麻笺制作技艺</b>、发端于唐代的<b>天塔狮舞</b>,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灯。 地名由来<br>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因取两县名的首字,命名为襄汾县。 文物古迹<br>丁村遗址<br>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千米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千米,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千米,以发掘出中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陶寺北墓地<br>陶寺北两周墓地群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千米处,占地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还有车马坑5座,墓葬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b><font color="#ed2308">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绵延500年。</font></b> 地方戏曲<br>蒲剧<br>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两县政府先后组成“襄陵民主蒲剧团”、“汾城光明蒲剧团”、“襄汾蒲剧团”以及大柴、中景村的业余民间剧团。著名演员有襄汾人杨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民间艺术<br>太平版画<br>襄汾木版年画与临汾的木版年画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画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时期,历代传为精品,姬家生产的《四美图》和徐家生产的《义勇武安王经》等金代珍贵版画,于清末先后被一个叫柯基洛夫的俄国人在西夏的黑水古城,即甘肃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窃走,藏于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中,此画解放后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复制回来,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馆。 风景名胜<br>丁村民居景区<br>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南5千米处。“一村两国宝”的丁村景区,由丁村旧址和“丁村民居”两部分组成。丁村遗址是旧石器时期“丁村人”的文化遗址,丁村民居是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典范。 襄汾县龙澍峪<br>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千米,距县城23千米。1991年至1999年,襄汾县先后投资近千余万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复台阶700个,修复山门、元代舞台、唐代华佗庙、千手佛殿、真武庙、三皇庙等;绘彩画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压电线4千米,修沙石路4.5千米。 香严禅院<br>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1308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2001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是襄汾县重点寺院之一。 普净寺<br>位于襄汾县城西南30千米史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宝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 汾阴洞古庙<br>位于襄汾县赵康镇北赵村,距县城西南约25千米。整个庙院依汾阳岭梯阶地形而建,因庙内有一地下通道(据说此通道长约5千米,可通至原太平县,今汾城镇)故名汾阴洞古庙 。据碑文记载,此庙修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之后又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有庙门四名楼、月弓桥、汾阴洞洞门,第二部分下院有正殿及东西两侧殿,第三部分上院有水陆殿、药王殿。唐代画家吴道子真迹‘’龟蛇碑‘’就出自这汾阴洞古庙中。 地方特产<br>襄陵莲藕<br>襄陵莲藕,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质1—2%。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饯和藕粉等。 <br><div><br><b>官滩枣</b><br>襄汾县城关镇官滩村的官滩枣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明清两朝作为“贡品”上缴皇宫。官滩枣属制干品种。具有“紫红油亮光泽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质褐红糖丝长,甘甜溢香品质高”的特点,单果重12—18克。</div> 著名人物<br>姬缗<br>春秋晋国国君。哀侯光弟,继小子侯而立。<br>赵盾<br>春秋晋人,谥宣孟,又称赵宣子。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今襄汾县赵康镇有其墓及祠庙。<div><br>张著<br>字仲明,号蒙溪,元初襄陵张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病故于寓所,终年69岁。有《蒙溪集》12卷、《诗学渊源》20卷、《春秋隐括》3卷行世。<br>郑光祖<br>字德辉,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br></div> 毛文龙<br>字振南,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将。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出生于杭州。<div><br>贾充<br>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死于太康三年,追赠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div><div><br>郑光祖<br>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1],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div><div><br>贾南风<br>贾南风(257年-300年),即惠贾皇后,小名峕(shí),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她是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充的女儿。貌丑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临汾市,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山西地级市</font></b></h1> 临汾市,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b>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b>,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截至2021年6月,全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b>面积20302平方千米,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88.72万人。</b> <b>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b>“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b>美誉。<div><br></div><div>临汾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 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汾自然资源丰富,<b>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b>;</div><div><br></div><div>临汾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br>2024年,<b>临汾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8.7亿元</b>,比上年增长6.3%。</div> 著名景点<b>洪洞大槐树、云丘山</b>、华门、<b>壶口瀑布、</b>尧庙、晋国博物馆、<b>丁村遗址、丁村民宅</b> 、人祖山;<b>机 场临汾尧都机场</b> <div>历史沿革<br>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b><font color="#ed2308">《帝王世纪》(西晋)称:“尧都平阳”</font></b>,即今临汾。《禹贡》(周初)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div><div><br>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br><b>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马、襄汾一带。</b></div><div><b><br>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b></div><div><b><br></b>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北魏孝昌中置唐州。<br><b>隋开皇三年(583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沿用迄今。</b></div><div><br><br>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临汾为山西省7个行政区中的第6区。<br><b><font color="#ff8a00">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迁到吉县。日伪统治时,为冀宁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太岳区。</font></b><br></div> 行政区划<br>截至2021年6月,临汾市辖1个市辖区(尧都区)、14个县(曲沃县、翼城县、<b>襄汾县、洪洞县、</b>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代管2个县级市(<b><font color="#ed2308">侯马市</font></b>、<font color="#ed2308">霍州市</font>)。 地理环境<br>位置境域<br>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市、晋城市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市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千米,面积2.03万平方千米。<div><br></div><div>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br><br>地形地貌<br><b>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b>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b>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b>。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b>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b>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b>境内有黄河、汾河</b>、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div><div><br>气候<br>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温度12.6℃,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无霜期平均190天。</div><div><br>自然资源<br>水资源<br>临汾市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均属黄河水系。</div> 生物资源<br>在植物分布上,东南山区丘陵地带以<b>栎类</b>占优势;东部山地以油松为主;太岳山区以<b>油松、栎类</b>为主;临汾盆地以<b>杨树</b>为主;吕梁山以<b>侧柏、石榆</b>为主;西部黄土残塬丘陵植被区以<b>侧柏、刺槐为主</b>。临汾森林面积较为贫乏,全市森林覆盖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积34.4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20.03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675.14万立方米。<div><br>临汾市野生动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鸟类243种,兽类45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4种。在全市动物种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鹤、黑鹤和褐马鸡3种;二类保护动物有<b>金钱豹、原麝、大天鹅、鸳鸯</b>;三类保护动物有青羊、大鸨、金雕、玉带海雕等。 </div><div><br>矿产资源<br>临汾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38余种,其中燃料矿产2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4种,<b>煤</b>、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在全省11个市中位居第二位。<b>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矿产资源</b>,探明储量398亿吨,占全省的14%。<b>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b>,其中乡宁为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铁矿是临汾市第二大矿产资源,总储量4.2亿吨,其中磁铁矿储量为1.8亿吨,富矿比例高,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div><div><br>宗教<br>临汾市区西25公里<b>吕梁山脉的姑射仙洞最早是道教胜地</b>。与唐代开始建道观,宋时扩建,元朝道观达到极盛。后佛兴道衰,明清以来,佛教寺庙逐渐取代道观,现存遗迹多为佛教建筑。 </div><div><br>习俗<br><b>闹社火,是临汾不变的风俗。</b>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 </div><div><br>经济<br>2024年,临汾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8.7亿元。</div> 历史文化<br>非物质文化遗产<br>临汾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r>申请批次<br>项目<br>第一批<br>晋南威风锣鼓、天塔狮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 <br>第二批<br>平阳木版年画、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走亲习俗、洪洞道情 <br>第三批<br>翼城琴书、曲沃琴书、通背缠拳、尉村跑鼓车、曲沃碗碗腔、任庄扇鼓傩戏、晋南眉户、麒麟采八宝、晋作家具制作技艺 晋南威风锣鼓<br>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流传最广。<br><br>翼城花鼓<br>翼城历经千年传衍,遍及全县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节奏欢快、情绪热烈、动作奔放、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无尽乐趣。翼城以“花鼓之乡”而闻名遐迩。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12月,翼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之乡”。 平水雕版<br>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由于那里盛产雕版印刷的白麻纸、墨锭、枣木而很快接受了这一先进技术,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设立经籍所,委派书籍官,专门管理官民经营的书坊工铺,逐渐形成家置书楼、人蓄书库的盛况。其雕版印刷之兴旺,可以与燕京相比,出现了以张存惠为代表的一大批刻书家。平水雕版主要编集经史、道教经卷、民间文艺和农医杂书。最著名的有《平水韵》,风行全国,成为后来历代诗人做诗押韵的依据,被称作《诗韵》。有“平水诗韵行天下”之说:经藏《赵城金藏》、唱本《刘知远诸宫调》为传世最早的诸宫调;医书《铜人针灸图经》;大型版画《四美图》是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平阳所印书册,常标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称为“平水版”。 历史典故<br><font color="#ed2308">丁村人<br><b>大约10万年以前,</b></font>临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县城南丁村一带的古代汾河砂砾层中,发现了3枚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2000余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1个两岁幼儿的右顶骨化石。 枣园稼穑<br><b><font color="#ed2308">大约7000余年前,</font></b>从<b>历山</b>转辗而来的一支群体,落脚在翼城县北撖乡枣园村。由于这里优越的生活生产环境,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b>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b>,<b>发明了半地穴窝棚式房子。</b><div><br></div><div>他们放火烧荒,开辟田园,种植粟黍,挖制窖穴,贮存粮食。终于成为一支比较兴旺的部落群体。1991年5月,在枣园村发现了这一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生活用陶器为主和少量生产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脱壳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谷粒遗痕。枣园稼穑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折射了人类先民最早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div> 唐尧建国<br><b><font color="#ed2308">约4500年前</font></b>,临汾盆地分布着一支独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统领诸方国的特殊地位,<b>即陶唐民族。</b><div><br></div><div><b>据史籍记载,尧“封于唐”</b>,<b>“游于陶”,又称陶唐氏</b>,“<b>尧治平阳,统天下四方”</b>。</div><div><br></div><div>1978年,在<b>襄汾陶寺遗址</b>发现了一处占地4万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区的墓地。从葬制、葬具、殉葬品显示出的差别表明,当时已步入文明社会阶段。</div><div><br></div><div>陶寺遗址,还发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遗址群,以及烧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遗址,出土了成套的礼乐器物,玉钺、石磬、鼍鼓和象征王权的彩绘蟠龙陶盘,<b><font color="#ed2308">表明这里不仅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而且已经出现了中央国家政权。</font></b></div> 叔虞封唐<br><b>商周之际,翼城一曲沃之间有一唐国</b>,史籍记载是唐尧后裔的封国,史称旧唐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诸侯,誓师牧野,一举灭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属国,旧唐贵族不满周的统治,到周成王时期,旧唐贵族参与了“武庚叛乱”,周公东征镇压,征服了旧唐势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后,对旧唐遗民采取怀柔政策,沿用旧唐制度,尊重旧唐习俗,依用唐的称号,建都于翼,叔虞也被称为唐叔虞。<div><br></div><div>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平水)之旁,改国名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迈出了第一步。传九世,到昭侯时,由于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势力强大,改晋为翼。曲沃武公兼并翼,又改称晋,并通过贿赂周王室,被命为晋君,列为诸侯,晋国从此逐渐强盛。<b>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始祖。</b></div> 晋文公称霸<br>公元前636年2月,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十多个国家流亡19年之后,终于在秦国帮助下,被晋军迎至曲沃即位,是为晋文公。<div><br></div><div>那时,晋国国内混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顿国政。一是整顿吏治,“公属百官,赋职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职,必建高功;为节省开支,给各级官吏的俸禄做出具体规定:消除了各种苛刑,使晋国政治有了新起色。</div><div><br></div><div>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弃责薄敛,宽农通商”,减轻农民负担,劝民农桑、降低关税、沟通商旅。两年时间,国家府库丰盈,农民丰衣足食,社会风气改变。</div><div><br></div><div>三是加强军队建设,由原来的两个军扩充到三个军,趁周王室内乱,出兵勤王,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div><div><br></div><div>公元前632年,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依前约“退避三舍”表示礼让,结果打败楚军。</div><div><br></div><div>周王亲自设宴犒赏晋军,策命文公为方伯,成为盟主,号令诸侯,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文公执政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div> <div>迁都新田</div><div>公元前585年,晋景公采纳卿韩厥的谏言,<b>于2月23日迁都新田。</b>1957年,<b>晋国遗址在侯马市西北郊</b>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坞、呈王、马庄等七处相继发现。</div><div><br></div><div><b>古城遗址</b>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墙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处达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墙外有宽6米、深3至4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宫殿建筑遗迹,殿基为正方形,高6.8米,长宽各52米。专家认为那7处古城遗址就是晋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筑遗存。</div><div><br></div><div>据史料记载,新田从晋景公迁都至晋国灭亡共经历<b>十三世</b>,即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b>共208年。在此期间,新田一直是晋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b></div> 三家分晋<br>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后,晋国六卿势力愈来愈强,晋公室的力量逐渐削弱。六卿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弱肉强食,不断兼并弱小贵族,六家内部也多次发生内战。<div><br></div><div>到公元前490年,范、中行两家败北,韩、赵、魏、智四家逐渐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公元前454年,智联合韩、魏围攻赵于晋阳,3个月无法破城,遂水淹晋阳。危难之际,赵利用韩、魏、智同兵不同心,离间韩、魏,决堤放水,倒灌智营,智军大败。之后,尽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韩、赵、魏三家合谋,只以绛、曲沃两城为幽公俸食,余地全部归于三家。</div><div><br></div><div>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与晋侯并列。韩都平阳(即临汾),赵都中牟(即鹤壁),魏都安邑(即运城)。</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那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战国由此起始。</font></b>公元前387年,三家又迁晋静公于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绛两地。公元前376年,废晋静公为庶人,迁于屯留,而再分其地。晋自唐叔虞传至静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绝。</div> 平阳封侯<br><b>秦汉之际,平阳县曾是项羽所封魏王豹的国都。</b>公元前204年,刘邦派曹参、韩信率兵攻占平阳,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刘邦封曹参为平阳侯。曹参其子曹窜、其孙曹奇、曾孙曹畴先后袭封平阳侯。曹畴承袭平阳侯时,汉景帝把大女儿(即平阳公主)嫁给他,后来曹畴因病与平阳公主一起回到平阳居住。<div><br></div><div>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阳侯府选中舞女卫子夫带入宫中。公元前128年,卫子夫产下一子即太子刘据,遂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得宠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随之显贵起来。她的弟弟卫青入宫做了侍中,后升为车骑将军,抗击匈奴、收复失地、战功赫赫,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div><div><br></div><div>她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抗击匈奴,功过卫青,也被封为大司马。去病将同父异母弟霍光从平阳带入宫中侍奉武帝,武帝临终时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要他辅佐幼主,霍光历任两朝辅政,“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掌权长达20年之久,后来帮助刘据的孙子做了皇帝,即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卫氏一门因卫子夫而发迹,以军功而得贵,威震天下60年。</div> 刘渊建汉<br>西晋末年,司马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永安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即离石)起兵反晋。刘渊系匈奴贵族,自幼聪明好学,谙熟汉文,晋武帝咸宁年间曾作为人质久居洛阳,深得西晋君臣赏识。其父死后,刘渊代父为左贤王,回到离石统帅匈奴五部。为了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刘渊自称汉皇的外甥,复汉反晋。<div><br></div><div>永嘉二年(308年),迁都蒲子(即隰县),同年四月,正式称皇帝。<b>后采纳太史令“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迁都平阳”的建议,于永嘉三年(309年)定都平阳。</b></div><div><br></div><div>在金殿村修筑金城作为帝都。由于他以复汉反晋为旗帜,严整军纪,妥当处理民族关系,使汉国势力发展很快,北取并州,南攻西晋国都洛阳。其势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div><div><br></div><div>永嘉四年(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后第四子刘聪称帝。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攻陷洛阳,将晋怀帝掳至平阳,建兴四年(316年),又破长安将晋愍帝掳至平阳,二帝蒙羞被杀。太兴元年(318年),刘聪死,原刘渊部将石勒在河北势力壮大,趁机攻进平阳,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在平阳立国10年的汉国就此灭亡。</div> 法显西行<br><b>法显,东晋高僧,原姓龚,平阳武阳人</b>,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由长安启程西行,路经甘肃、新疆,翻越葱岭,穿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艰苦跋涉6年之久,到达天竺。<div><br></div><div>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学习梵语,整理编译佛经。太平元年(409年),经印度西孟加拉邦,<b>到达斯里兰卡,后又渡海东归,到达印度尼西亚,</b>前后13年,<b>共游历30多国,行程4万余里,带回很多梵文佛经</b>,于太平三年(412年)回中国时,<b><font color="#ed2308">已是86岁的老人。</font></b></div><div><br></div><div>回中国后译出了《摩诃僧只律》、《大泥洹经》等六部一百多万字的佛经,还将沿途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记叙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文化、宗教和中国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详备的宝贵资料。</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法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font></b></div> <br>霍邑之战<br>隋大业十三年(617年),<b>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b>,率三万大军从清徐南下,经汾阳到达灵石,欲取长安。<b>霍邑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地形十分险要。</b>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万扼守霍邑。李渊到达灵石正赶上霪雨季节,山道泥泞,无法进军。李渊一方面给起义军李密写信,让其在洛阳牵制隋军,另一方面由于南下受阻,派人联系援兵,继续调运粮秣,待天晴后进攻霍邑,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div><br></div><div>8月初天气好转,李渊率军傍山取道,逼近霍邑,采取诱敌出战的战术,让前军兵临霍邑城下。宋老生打开城南门和东门杀出,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骑兵飞奔东南两门,截断宋老生入城后路,前后夹攻,宋老生战死,隋军大乱。李渊乘势攻城,一举拿下霍邑。然后取临汾,克新绛,达龙门、蒲坂,突破黄河天险攻入长安。第2年5月,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div> 梁兴抗金<br>两宋之际,金朝统治者经常骚扰中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0月,金军占领了平阳。农民梁兴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在平阳一带组织农民建立抗金武装“忠义社”,南宋绍兴十年(1134年)11月与金军展开英勇激战。<br><br>第2年,金军在平阳向义军反扑,梁兴带领义军一百多人与金军殊死搏斗,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渡过黄河,投奔岳飞帐下。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5月,梁兴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区开展敌后斗争;夏天,先后收复沁水、翼城、赵州以及河南巩县、汲县、沁阳等地,断绝金军粮草,牵制金军活动,屡战屡捷,中原大震。绍兴十一年(1141年)底,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梁兴仍然在太行山坚持抗金斗争。绍兴十八年(1148年)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 明代移民<br>“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的一场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元代政权,建立在军事暴力征服基础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最野蛮、最黑暗的朝代。由于阶段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战乱连年不断,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使河南、山东、陕西等原黄河流域地区民不聊生,出现了“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现象。<br><br>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着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面对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情形,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泉、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b><font color="#ed2308">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由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font></b> 本地特产<br>赵康辣椒<br>贺家庄鲜桃<br>隰县梨<br>洪洞莲藕<br>乡宁翅果<br>蒲县马铃薯<br>蒲县核桃<br>南林交莲藕<br>襄陵莲藕<br>大宁西瓜<br>大宁红皮小米<br>永和条枣<br>隆化小米<br>古县核桃<br>吉县苹果<br>官滩枣 风景名胜<br>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br>云丘山风景区 <br>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br><br>临汾汾河公园、临汾市尧庙-华门旅游区、人祖山、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彭真故居、广胜寺<br>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br><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晋国遗址、丁村遗址、丁村民宅、陶寺遗址、天马遗址、牛王庙戏台、霍州州署大堂、千佛庵、柿子滩遗址、大悲院、洪洞玉皇庙、柏山东岳庙、霍州窑址、老君洞、乡宁寿圣寺、汾城古建筑群、东羊后土庙、霍州观音庙、四圣宫、普净寺、王曲东岳庙、南撖东岳庙、乔泽庙戏台、尧陵、铁佛寺、师家沟古建筑群、娲皇庙、小西天(千佛庵)<br><br> <div>著名人物</div><div><b>帝尧、皋陶、叔虞、晋文公</b>、晋襄公、赵鞅、赵襄子、郅都、敬晖、尹翁归、尸佼、赵盾、<b>蔺相如、平阳侯(历史上以临汾为封地王侯)</b>、曹寿、<b>平阳公主(以临汾为封地)、卫子夫、霍光、</b>张敞、贾逵、贾充、贾南风、邓攸、刘渊(十六国)、靳准、敬君弘、郑注、敬晖、毛若虚、韩文(明)、邢让、李伟(武清伯)、张润(明)</div><div><br></div><div>军事<br><b>卫青、霍去病</b>、曹襄、徐晃、柴绍、范居实(五代梁)、梁兴、毛文龙、尚学礼、尚可喜<br>杨汝达(明)、殷洪盛(洪门始祖)、成怀珠、王亦侠、师洪瑞、王二中、王小京</div><div><br></div><div>文学<br><b>荀子、</b>员半千、杨笃、石君宝、徐昆、郑光祖、房皞(金末河汾诸老)、房褀(《河汾诸老诗集》编者)、孔学诗(元)、张翥、董狐、王文郁、乔复生、徐昆、董文涣<br>贾渊、贾植芳、王予可、孟伟哉、郑渊洁、李杰生、刘世德、李锐、西戎 </div> 宗教<br><b>法显、</b>常伦、妙峰禅师、史志经(元初翼城人,丘处机弟子。著有《华山志》十四卷)、靳道元(元初,全真道,丘处机弟子)、姜善信(元初赵城人,全真道、靳道元弟子,丘处机再传弟子,龙门派远源)、刘一明、席胜魔、贾题韬 <div>中外交流</div><div><b>法显</b>、樊守义(范守义?)丁敦龄(晚清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者)斌椿(任襄陵知县,中国近代首个赴西外交使团首席代表)潘连茹(山西西学专斋毕业生、有记载的中国留学生首位博士生)<br><br></div> <h5><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