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斯坦威,席夫他用贝森朵钢琴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洪泉

<p class="ql-block">🌗 “在最深的寂静中,时间才开始歌唱。”</p><p class="ql-block">在现代音乐会不断追求音响极致的今天,安德拉斯·席夫像一位逆流的旅人。他不是来炫技的钢琴家,也不是以编年体方式朗诵巴赫的“数学”,而是在黑白键之间,慢慢展开了一场对“音乐本身”的追问。这次他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以其一贯的从容与内敛,把我们带回了音乐与思想未曾分离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原名为《为双手键大键琴所作的咏叹调与30段变奏》,是巴赫为夜晚失眠的贵族所作的心灵慰藉,而席夫则将它变成了一段超越昼夜、与宇宙呼吸同频的独白。无论是温柔而低语的咏叹调,还是第25变奏中几乎近似沉思祈祷的慢板,他都以偏慢的速度、极静的力度,唤醒我们心中几乎被遗忘的共鸣。🎹 Bösendorfer:不止是“另一台琴”</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演出中,席夫使用了奥地利百年老牌贝森朵夫(Bösendorfer)钢琴。正如他最近在接受BR-Klassik采访时所说:“世界的钢琴声音正在变得单一——斯坦威几乎一统天下。但贝森朵夫、贝希斯坦、法齐奥里、雅马哈……它们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不能忘了,多样性本就是音乐的本质。”与斯坦威的“平衡密度”相比,贝森朵夫强调音区差异,低音醇厚、中音温润、高音透明。这种“非均质”的音色结构恰恰为席夫构建巴赫式的复调空间提供了理想支撑。咏叹调的回归不再是机械复述,而像是从一段漫长梦境中醒来时的心跳。它温柔、古老、有机,甚至仿佛还有回响。</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哥德堡变奏曲介绍和分析</p><p class="ql-block">《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键盘作品,作品编号为BWV 988。这部作品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首次出版于1742年。巴赫应俄国驻德公使凯泽林伯爵的要求而作,旨在帮助伯爵缓解失眠症。哥德堡是巴赫的学生,也是侍奉凯瑟林伯爵的年轻演奏家。</p><p class="ql-block">作品结构</p><p class="ql-block">《哥德堡变奏曲》由主题和30个变奏组成,主题是一个庄重、典雅的萨拉班德舞曲,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全曲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和逻辑性,主题前后重复一次,首尾呼应。30个变奏加上两次主题,共32个段落,与主题的32个小节大致对应。以变奏16为界,可将全曲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部分,体现出整体的对称之美。</p><p class="ql-block">变奏特点</p><p class="ql-block">全曲包含30个变奏,每个变奏都基于主题的和声框架进行发展,采用了如卡农、赋格等不同的音乐手法。变奏之间对比强烈,有的轻快活泼,有的深沉内敛。这30个变奏每3个为一组,共10组。每组变奏在音乐技巧、风格、情感等方面有一定联系和变化,整体又展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除变奏3、6、9、21和30是8+8的结构,其余都是16+16的结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