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嵩山少林的晨钟穿透暮色,到太行山郭亮村的天路悬刻绝壁;从洛阳城十三朝牡丹的千年国色,到开封城六叠城池下的汴梁遗韵;更有老君山金顶流云漫过千年道观,龙门石窟佛光抚过万尊石刻,黄河三峡波澜舒展华夏长卷,清明上河园里重现《东京梦华》的市井烟火。2025年4月15日,从上海火车站22点乘座K152次列车于第二天上午9点06分到达河南郑州,做为东犁退休俱乐部志愿者参与了河南双卧7日游0415团的行程,我们以双足丈量中原厚土,用镜头收藏山河诗画,在七日的轮辙里,邂逅华夏文明的万千风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北的嵩山南麓、少室山北麓,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建,因其建在少室山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原名伽蓝寺,后改名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存古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寺内保存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无量寿佛殿、药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经楼、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五百罗汉堂等建筑。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年间修建,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300米处的小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的大小、高低、形制各不相同,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 ,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嵩山少林寺,一场震撼心灵的穿越之旅,千年古刹隐匿于山林之间,红墙青瓦、飞檐斗拱,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似乎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走进寺内,晨钟暮鼓余音绕梁,僧人们诵经礼佛,虔诚的氛围让人心生敬畏。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内佛像慈悲祥和。三点那场演出,更是惊艳全场!灯光与武术的完美融合,少林弟子们刚劲有力的拳法、出神入化的棍法,在舞台上虎虎生威,一招一式尽显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台下掌声雷动,我也看得热血沸腾,自豪感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林武术,又称少林功夫,是在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体系,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少林武术套路繁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十种套路、合计255种,其风格特征为“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等,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龙鼎是洛阳的标志性雕塑之一,位于老城区中州中路与定鼎南路交叉口。它高33米,由底座、鼎身、鼎颈、鼎冠四部分组成,鼎身周围环绕九条青铜龙,取意“九州”“九龙”,象征洛阳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雕塑结合了青铜器、龙纹等元素,既展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也寓意着吉祥与繁荣,是洛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洛阳邂逅暖阳里的丽景门,踏入丽景门,仿佛穿越时光。城楼巍峨,飞檐斗拱间诉说着千年沧桑。沿着古街漫步,脚下石板路镌刻着岁月痕迹。街边小店鳞次栉比,“洛花店里”花香萦绕,精致的花艺作品让人挪不开眼,每一样都似藏着洛阳的浪漫。阳光倾洒,给古老建筑披上一层金纱。我在街角喝着酸甜的酸梅汤,看着身着汉服的行人穿梭,仿若梦回神都。这里的一切,都美得让人心醉。这座城市的底蕴与温柔,就这样一点点沁入心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好美的的洛阳妆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换上齐胸襦裙,描黛眉、点花钿,簪上牡丹发钗,瞬间穿越盛唐!超神的化妆师小姐姐,把「唐宫夜宴」的灵动搬到了脸上,眉间一点鹅黄,眼尾扫开桃花色,连腮红都是温柔的斜红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北宋等时期,被誉为“隋唐第一门”。是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场所,如唐高宗诏见天竺使者、武则天登基称帝等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现存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为现代复原建筑,采用“门阙一体”结构,高约50米,由墩台、垛楼、阙楼组成,外观恢弘大气,夜晚灯光秀重现盛唐气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行程中我们入住的第一个大酒店~丽都国际大酒店,我们在这个酒店入住二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踏入暮春四月,洛阳城就成了牡丹的梦幻国度,刘禹锡这句诗,便是这盛景的生动写照。洛阳牡丹,是天地间的一抹绮梦,带着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从隋朝初见端倪,到唐朝鼎盛,再于宋代名震天下,千年岁月里,它承载着这座古都的厚重历史,见证无数兴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洛阳牡丹,品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姚黄魏紫”,姚黄似金铸,在日光下闪耀着贵气,魏紫如紫绸,每片花瓣都写满雍容,它们是牡丹中的王者,让世人知晓何为倾国之色;“豆绿”像藏在时光深处的珍宝,清新淡雅,世间难寻;“二乔”更是奇绝,同一朵花上,两种色彩交相辉映,宛如一对并蒂佳人,演绎着独特的浪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微风吹过,牡丹花海泛起层层涟漪。它们的姿态,或如端庄的大家闺秀,层层花瓣微微向内收拢,是“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的悠然;或似灵动的舞者,细长的花瓣随风轻摇,恰似翩翩起舞的仙子;又或若热烈的火焰,大簇花瓣紧密相拥,诠释着生命的蓬勃。</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每年花期,洛阳大街小巷都被牡丹装点,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芬芳。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赴一场与牡丹的约会。此时,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这烂漫的春光里,在这牡丹花海中,仿佛能与古人一同赏牡丹、赋诗词,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297米。站在山顶,可俯瞰连绵群山,峰林景观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雄伟壮观。 金顶道观群包括老君庙、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宝台、玉皇顶、钟鼓楼、南天门等建筑,全部采用明清皇家宫殿式建筑形式,金碧辉煌;老君殿,道教核心建筑之一,供奉着道教祖师老子李耳,是游客朝拜祈福的重要场所;玉皇殿,供奉着玉皇大帝,体现了道教最高权威,建筑庄重威严,让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神圣;老子像广场,有老子雕像,展示了道教文化,游客可在此拍照留念,欣赏美景,感受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行程恰逢洛阳牡丹旅游旺季,河南各地景点人流如织,老君山更是难逃“人潮汹涌”。为登峰顶,团队在二个索道口来回排队长达五小时,登顶电梯停摆,双腿酸胀似灌铅,疲惫感铺天盖地。最终全团仅一人成功登顶,特此分享摄友的老君山航拍佳作,让0415团的每位老师都能云端领略山巅盛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云海奇观,云海是老君山一大奇观,中鼎云海为老君山云海之首。晴天下阴时,云海茫茫,山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如“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的梦幻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君山的十里画屏景区是老君山核心自然景观之一,位于主峰区追梦谷至玉皇顶之间,因峰林绵延、移步换景如天然画廊得名。花岗岩峰林经亿年地质运动形成,石柱、石墙、石峰密集排列,高低错落,形似刀劈斧削,如“群仙朝圣”“老子传经”等象形石惟妙惟肖。云雾缭绕时,峰林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卷;晴日里,阳光勾勒轮廓,层次感极强,被誉为“北国张家界”。</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穿越千年,终于与龙门石窟相见!伊河两岸,十万尊佛像依山而立,历经1400余年风霜,依旧以慈悲之姿俯瞰人间。卢舍那大佛的微笑神秘又温柔,衣袂间流转着盛唐风华;小龛里的造像栩栩如生,连指尖纹路都雕刻得细腻入微。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石壁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触摸到古人凿石时的虔诚与匠心。行走在河畔,风声、水声与游客的惊叹声交织,突然懂得何为“一眼千年”。这里不只是冰冷的石像,更是凝固的历史诗篇,值得用一生去品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是刻在山水间的盛唐密码,伊水河畔,两山对峙,10万余尊佛像历经1400余年风雨,在崖壁上绽放信仰之光。这座开凿于北魏、兴盛于唐的世界最大石刻艺术宝库,藏着中国石刻美学的巅峰想象,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的“东方蒙娜丽莎”,螺髻严整,衣纹如流水,嘴角微扬间尽是盛唐气度。传说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二万贯”助建,佛面更按其容貌雕刻,目光所及,仿佛能触及时代风华;北魏三窟,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人物衣袂飘飘如仙,虽历经盗凿,仍可见鲜卑贵族汉化后的仪轨之美;古阳洞的“龙门二十品”书法,是魏碑艺术的活教材;唐代石窟群:万佛洞内1.5万尊小佛密布窟壁,莲花洞穹顶的浮雕莲花直径3米,堪称“石刻天花”,细节处连露珠纹理都清晰可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然牡丹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是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建的园林,因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故又称“香山白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河三峡,一处兼具壮丽风光与厚重历史底蕴的胜地,分布于河南济源与甘肃永靖等地,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目光。济源黄河三峡景区,位于小浪底大坝上游,处在北部山岳旅游带与南部黄河旅游带的水陆接合部,地理位置优越。这里群峰竞秀、山水交融,孤山峡鬼斧神工,两岸山峰林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龙凤峡九曲十折,峡深谷幽,乘船其中,感受着峰回路转的奇妙;八里峡峭壁如削,雄伟壮观,有“万里黄河第一峡”的美誉。除了自然景观,这里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鲧山禹斧、犀牛望月等,每一处都蕴含着动人的传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河三峡见证了一段热血沸腾的革命历史。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陈谢大军在山西平陆至河南济源黄河三峡之间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建立豫陕鄂根据地,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相配合,向敌人开展大规模进攻。当时,蒋介石在黄河南岸部署重兵,妄图凭借黄河天险和防御工事阻止解放军南下。但济源人民踊跃支前,在半个多月时间内秘密制造和修复62艘船只,动员组织1000多名船工,建立前线兵站供应粮草,还赶修公路、保障通讯,为强渡黄河做了充分准备。8月23日凌晨,陈谢大军以黄河三峡为中心,在东起关阳、西至芮村全长3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黄河。战士们冒着敌人炮火奋勇前行,济源民兵和船工全力协助,经过艰苦战斗,成功突破黄河天险,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是解放战争中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战役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黄河三峡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基地,清河口渡河纪念碑等纪念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后人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与奉献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行程中我们入住的第二个酒店~云台山荣逸度假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万仙山(郭亮村)绝壁长廊(挂壁公路)被誉为“世界最险要十条公路”之一,全长1250米,垂直悬挂于90度峭壁之上,由村民历时5年手工开凿而成。35个天窗既是通风采光口,也是观景台,可俯瞰太行山峡谷的壮丽景色。1970年,村支书申明信带领13位村民用钢钎铁锤凿通此路,被称为“十三壮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穿越万仙山,被郭亮村的"硬核浪漫"狠狠震撼!挂壁长廊·凿出来的天路。十三勇士抡锤凿钎,在绝壁上啃出1250米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崖壁间透进的天光像被劈开的银河,摸一摸粗糙的石壁,仿佛能触到四十年前的汗与光,每道凿痕都是大写的"不服输"! 每一眼悬崖,都是对勇气的致敬;每一口山风,都裹着山野的赤诚。这一站,值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池·登至高处,一汪碧水嵌在红岩之间,微风掠过,波光里晃着太行的硬朗与温柔。坐在坝边吹风,看云影在崖壁上作画,恍惚间以为闯进了水墨画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崖上人家,位于红岩绝壁大峡谷西侧,四户百年石屋依崖而建,门外即是悬崖。石墙、石路、石桌椅展现太行山原始民居风貌。感受“石头世界”的质朴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行程中我们入住的第三个酒店~新东苑大酒店(开封清明上河园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像掉进了时光裂缝,一头扎进北宋的热闹市井。虹桥横跨,桥下汴河波光粼粼,船只往来如织 ,两岸楼阁林立,勾栏瓦舍里传出阵阵喝彩;路边摊位飘来糖人、小吃的香甜,瞬间勾起肚里馋虫。身着宋服的游客穿梭其中,恍惚间,自己也成了画中人,正赶赴一场千年之约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上河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构筑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有虹桥、上善门、水车园、景龙湖、九龙桥、临水大殿、拂云阁、四方院、丹台宫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常明古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包公祠里,铁面包公的铜像威严矗立,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光凛凛,仿佛能听见“正大光明”匾额下的惊堂木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这石碑上的刻像是包公最真实的面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小宋城里,穿过牌楼就被香味勾住~桶子鸡的油香、杏仁茶的甜糯、炒凉粉的镬气扑鼻而来!一碗价廉味美的凉粉成了我火车上的晚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的美女导游格格,说真的唱歌不怎样,但是她博古通今,讲解深入浅出。对河南历史文化的掌握令人惊叹。无论是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少林寺的禅宗渊源、还是清明上河园的宋代民俗,她都能信手拈来,将每个景点的历史脉络、文化典故娓娓道来。讲解中,她巧妙融入诗词歌赋与民间故事,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例如在洛阳牡丹园,她吟诵着“唯有牡丹真国色”等等的诗句,为我们介绍不同品种牡丹的典故,让我们在赏花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厚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七日行转瞬即逝,此刻我们己经挥别这片厚重的土地。难忘的是,这个由9个平均年龄70岁的家庭,26+1组成的0415团队,因一个“缘”字,在河南共度了5天难忘时光。行程中沉醉于洛阳国际牡丹园的国色天香,登临老君山,穿云破雾间触摸山河壮阔,金顶道观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在丽景门的青砖古瓦间沉浸式感受“神都”洛阳的千年古韵;驻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微笑穿越1400年光阴,诉说着石刻艺术的巅峰;泛舟黄河三峡,看碧水绕青山,领略“母亲河”的温柔与雄浑;探秘郭亮村,被挂壁公路的“人工奇迹”震撼,峭壁之上见证人类与自然的对话;穿越清明上河园,在北宋民俗画卷中,体验张择端笔下的市井烟火。每一天,我们用镜头收藏美景,更在彼此的陪伴中收获温暖~是老师们分享的人生故事,是互相搀扶登山时的叮咛,是镜头里定格的灿烂笑脸。特别感谢美女导游格格,用专业与才情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让每处风景都成为生动的课堂,她的热情发挥,让我们的行程充满了欢声笑语;感谢车技一流、总挂着憨厚笑容与热情的司机赵师傅,每日默默为大家搬运行李,保驾护航;还要感谢团里的“摄影师”们,用镜头为我们编织了一本满载回忆的相册。更要感恩每一位老师对上海东犁退休俱乐部的信任与支持,让这段旅程意义非凡。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很幸运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愿这份跨越年龄的情谊长存,期待下一次带队再续前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20日我们晚上7点乘坐K154次列车离开了开封站,于21日早晨6点23分到上海回到了温馨的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