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p><font color="#ed2308">汉代皇陵风水建制与茂陵的独特魅力:<br>凝固在黄土中的帝国密码</font><br>曾祥裕 曾海亮</p><p><br>“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金人赵秉文的诗句道尽了咸阳原上历史的沧桑。在这片承载着无数帝王将相传奇的土地上,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见证了大汉王朝的辉煌,更以其独特的风水建制和鲜明特色,成为研究中国皇陵的重要标本。<br><br>时隔五年,曾祥裕风水团队再次踏入陕西茂陵,此次深度探访,弥补了上次仅参观霍去病陪葬墓,未能一睹茂陵真容的遗憾,得以全方位领略这座汉代皇陵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与深厚内涵。<br><br>一、大汉气象下的选址考量:茂陵的历史背景与风水玄机<br><br>茂陵的建造,与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的强盛国力及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紧密相连。西汉自高祖刘邦开国,历经 “文景之治” 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国家已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汉武帝在位 54 年,他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南平南越,使汉朝的疆域得到极大拓展,国威远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汉武帝决定建造一座规模宏大、彰显帝国威严的陵寝,以昭示其文治武功,并祈求江山永固、福泽后世。<br><br>茂陵坐落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 12 公里,东距咸阳市 15 公里。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茂” 字寓意丰茂、繁盛,暗含着希望王朝基业如草木般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之意 ,故而得名 “茂陵”。从地理环境来看,其选址充分体现了汉代对风水堂局的重视,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br><br>北面远依九嵕山,山势巍峨,犹如天然屏障,在风水中象征着靠山稳固,能够庇佑后世子孙;南面遥屏终南山,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佛家修行圣地,云雾缭绕,充满神秘色彩,为茂陵增添了一份灵秀之气;东西方向是横亘百里的 “五陵原”,地势开阔平坦,视野极为宽广,不仅彰显出皇家的威严气势,也为陵寝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风水理论中,堂局讲究 “龙、砂、水、穴、向” 的完美配合。茂陵所处之地,虽然在龙脉上稍显不足,远离龙脉核心,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自己的风水格局。周边的山川地势相互呼应,仿佛众星捧月,将茂陵烘托得庄重而肃穆,充分展现了汉代风水师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利用和深刻理解。<br><br>二、倾国之力的宏大工程:茂陵建制与时代印记<br><br>茂陵作为汉武帝刘彻的陵寝,其建制规模宏大,堪称汉代帝王陵墓之最,从多个方面展现出大汉王朝的强盛国力与皇家的尊贵威严,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工艺水平。<br><br>公元前 139 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 87 年竣工,历时长达 53 年之久。如此漫长的建造时间,足以见得工程的浩大与精细。据《晋书・索绋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还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 3000 余人。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汉武帝对陵寝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当时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当时的西汉王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冶铁业、纺织业等手工业蓬勃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正是这样雄厚的物质基础,才支撑起了茂陵如此庞大的建造工程。<br><br>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 46.5 米,墓冢底部基边长 240 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 420 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依然耸立,陵周陪葬墓众多,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环绕四周。这些陪葬者,皆是汉武帝时期的肱骨之臣与至亲之人。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战功赫赫,威震边疆;霍光历经三朝,为汉室江山的稳定鞠躬尽瘁。他们陪葬茂陵,不仅是对逝者功绩的肯定,更是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文治武功辉煌成就的生动写照,也体现了汉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对功臣勋贵的尊崇。<br><br>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堪称一座地下宝库。<br><br>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 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 1.88 米,以大小玉片约 2498 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 1100 克。<br><br>此外,《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茂陵的随葬品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极为丰富,除了 190 多种常规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都一并从葬。甚至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 30 卷杂经,也被盛在金箱内埋入陵墓之中。这些奢华的随葬品,一方面体现了汉武帝对身后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中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让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密切,各种奇珍异宝得以汇聚于茂陵。<br><br>汉武帝的梓宫,采用五棺二椁的形制。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尽显尊贵。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 “门” 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这三种木料质地坚细,耐潮湿,防腐性强,能够长久保存遗体和随葬品。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黄肠题凑” 是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耗费了大量人工,由长 90 厘米,高宽各 10 厘米的黄肠木 15880 根堆叠而成。如此精湛的工艺,展示了汉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也体现了当时对丧葬礼仪的高度重视。<br><br>三、汉陵风水特色:历史脉络中的传承与演变<br><br>在西安之行中,曾祥裕风水团队还参观了秦陵、乾陵和茂陵,这三座陵墓分别是秦代、汉代和唐代皇陵的代表作,它们在风水建制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风水理念的发展和演变,而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息息相关。<br><br>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自西周时期便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统治者对陵寝风水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秦陵和乾陵紧倚龙脉,雄健饱满,行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符合郭璞《葬经》中 “内乘龙气,外接堂气” 以及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四神位的理念。而茂陵则远离龙脉,纯为脱脉之穴,在旷野之上封土而成,左右前后空缺,存在吹风之弊。这种差异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帝王对风水的理解和偏好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需求有关。汉武帝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北方匈奴威胁始终存在,在陵寝选址上或许更注重象征意义和实际的地理空间,以彰显大汉王朝的威严和开拓精神。<br><br>从墓的形制上来看,秦陵和乾陵为依山为陵,充分利用天然山体的雄伟气势,将陵墓与自然融为一体,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能借助山势增强风水气场。而汉陵则为堆土为陵,茂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汉代将平地封土的方式推广至极,通过人工堆积封土,形成高大的覆斗形陵冢。这种建造方式的选择,与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密切相关。当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认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仍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因此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豪华陵寝,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来世的期许。<br><br>在陵墓坐向方面,皇陵多为子山午向,或兼壬或兼癸。然而,秦陵却为坐西向东,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因地制宜,以内乘龙气,外接堂气为选址布向的最高准则。乾陵和汉陵则为子山午向,这种坐向在风水中被认为具有特定的寓意和气场。秦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开创性和独特性,秦陵的坐向或许也反映了秦人开拓进取、面向东方的雄心壮志。而汉代在继承秦代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子山午向的选择可能与汉代对阴阳五行、天地方位的理解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br><br>秦、汉、唐时期的风水以形法为主,主要依据八卦二十四山正五行论生克,没有复杂的坐度分金。这一时期的风水注重对自然地形、地势的观察和利用,强调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址,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后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和方法。而汉代作为风水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皇陵风水建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陵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考察感言<br><br>茂陵,这座承载着大汉王朝荣耀与梦想的皇陵,不仅是汉武帝个人一生的总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以独特的风水建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涵,向后人诉说着汉代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传承。通过对茂陵以及秦陵、乾陵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皇陵风水建制的发展演变,感受到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座皇陵都是一部凝固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和解读,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br><br>谨以一首《茂陵赋》留下考察印象:<br><br>赫赫炎汉,巍巍皇猷。孝武膺箓,雄图运筹。北逐匈奴于漠北,西通绝域于昆丘。文治武功,炳耀千秋;威德远播,声震寰球。当是时也,择茂乡之吉壤,营寿陵之宏构,欲寄帝业之绵长,永固山河之绸缪。<br><br>观夫茂陵之制,气象峥嵘。覆斗凌云,势若金台耸峙;方垣环护,状如紫极天成。九嵕北拱,若巨灵之坐镇;终南南列,似翠屏之横生。渭水萦绕其前,长河奔涌,犹带古今之浩叹;五陵绵延于野,丘垄参差,尽藏岁月之枯荣。<br><br>于是征良工,集巧匠,竭天下之珍奇,穷百工之伎痒。黄肠题凑,柏木凝千年之霜;金缕玉衣,灵片缀万载之光。奇珍异宝,充牣地宫之室;文籍图册,秘藏幽圹之廊。更有珍禽异兽,随葬玄堂,欲令幽冥之境,不减人间之盛昌。<br><br>然陵谷沧桑,星霜屡易。盗掘之患,频扰地宫之宁;劫毁之悲,空留残垣之迹。昔日之琼楼玉宇,化作断壁残砖;曩时之金章玉句,仅存吉光片羽。唯有荒草离离,摇荡于颓垣败阙;寒鸦阵阵,哀鸣于夕照残碑。<br><br>然茂陵之价值,岂止在于陵寝之宏、宝藏之丽?其承载大汉之风,凝聚文明之髓。卫青、去病之冢,陪葬其侧,彰显赫赫战功;李夫人、霍光之墓,环列四周,铭记煌煌勋绩。一陵一冢,皆为历史之见证;一砖一瓦,俱是文化之载体。<br><br></p><p>嗟乎!茂陵苍苍,阅尽兴衰荣辱;渭水汤汤,长流今古兴亡。其文化之光,如日月经天,辉耀千秋万代;似江河行地,润泽华夏之邦。后世之人,登临凭吊,抚今追昔,当思文明传承之重,共护文化瑰宝之昌!</p><p></p></h5> 作者曾祥裕简介<br>曾祥裕在杨公风水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成果 <br><font color="#ed2308">学术水平</font><br>理论研究深入:作为赣州杨公风水嫡系传人,曾祥裕秉承远祖曾文迪风水技艺,深入研究杨公古法风水,尤其在 “消砂纳水” 技术上见解独到,强调以 “长生十二宫” 衡量砂水好坏,并结合现代环境因素进行风水布局。他倡导 “风水为用,德为根本”,主张风水应回归改善环境、增福延寿的本意,避免过度神秘化和商业化。<br>融合多领域知识:他将杨公风水理论与现代建筑学、环境科学相结合,还对中医养生术有研究,擅长运用风水和中医养生方法为他人提供指导,实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与多领域知识的融合。<br>教学经验丰富:曾祥裕常年开办风水培训班,教学风格独特,注重因材施教和案例教学,只讲干货,不搞钓鱼教学,深受学员好评。他培养了众多海内外学员,为杨公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人才。<br><font color="#ed2308">学术成果</font><br>著作丰富: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三册、《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三僚风水实录》《杨公风水新解》《地理玄机探源》等专业著作。还撰写了 300 多万字的风水考察散文和学术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杨公风水的理论与实践。<br>实践业绩显著:主持过数千项风水勘测项目,涵盖寺院、道观、企业及个人等,其风水布局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营造 “天人合一” 的和谐境界,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还多次参与赣南风水界重大活动,在闽粤浙赣等地建筑项目选址定向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br>推动文化传播:曾祥裕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开讲《杨公风水和养生》以及《人居环境以及建筑风水》,并多次受邀出席国际华人文化节、风水高峰论坛等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华传统堪舆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更多海外华人认祖归根、寻脉问源。<br><font color="#ed2308">业务咨询电话和微信号13766307454</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