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晚秋大姐:素笔浅墨间的心灵共鸣

陈惠琴

<p class="ql-block"><b>我很喜欢晚秋大姐的文章。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大姐写的《大山里的人家》,觉得那么贴切,那么亲切,一下子唤起了我下乡时的回忆。那时我在大西北的贺兰山下,一排低矮的土房,背靠高高的坝子,面前一片开阔地,生产队的一片农田,石头砌的半人高的矮墙,种着小麦,糜子,还有小片的瓜田。再走几步住着几户农家,每日在这农田里出工,春种秋收冬天背石头砌石墙,捎带着起羊粪,剪羊毛,我们也做着同样的工作,挣着可怜的工分,不同的是严冬时分他们也和东北人似的窝家里猫冬,而我们则回津过年和家人团聚。贺兰山是我们的晴雨表,我们每天看山猜天气,山上的草木山石一清二楚必定是晴天,而朦朦胧胧则是风天,若乌云笼罩或将大山包裹严实,必定雨雪天。夏天我们去大里采磨菇,用羊肉豆腐做一顿美味的磨菇面,那美味至今难忘,秋天上山去背柴,修水库,晚上年轻人在一起打扑克,闲暇日供销社逛一圈,晒太阳聊天……日子虽平常却也很乐观。一晃离开那日子五十多年了,今见大姐的文章,由不得陷入深深的沉思。不是那个环境出来的人,没有切身的体会,怎会写出这么确切的文字?大姐的笔下,没有绚丽的词汇,所写的环境也不是优美的湖光山色,都让人读得那么亲切,那么向往那宁静祥和的自产自销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比起现在大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那里更叫人解压,惬意!</b></p> <p class="ql-block"><b>我没去过东北,更没到过牡丹江,但我知道它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这里是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战场,是八位抗日女战士投江的地方,林海雪原的红色传奇与苍茫山色相映生辉‌。此时这里没有多彩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只有冬日蓝冰未消,春水潺潺,水面的“冰水两重天”成为自然史诗,而雪乡童话般的残雪更点缀山峦,为北国春色添一分美丽的柔情。</b></p><p class="ql-block"><b>如果说此时的江南是一位艳妆的女子,而现在的牡丹江,大姐镜头下的牡丹江更象一位素雅的佳人,你看岸边身材修长的白杨,平静的湖水,涟漪的倒影,不正象娴静照水的小姐梳妆打扮温柔可爱?此时的环境多么静谧,祥和,多么像一幅水墨的中国画,透着朴素的美,美到骨子里!真应了那句“美人在骨不在皮”!</b></p> <p class="ql-block"><b>这里的晨曦,柔和而温暖,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牡丹江的冷冽寒风,让人体味到大自然的力量与激情。这里的傍晚,晚霞满天,如同一幅火焰般的画卷。牡丹江的夜晚,星光璀璨,犹如无数颗温柔的眼睛注视着大地。这里的日出日落,都是大自然的绝美表演,触目惊心。</b></p><p class="ql-block"><b>在牡丹江边漫步,仿佛已经忘记了繁忙的都市生活。</b></p> <p class="ql-block"><b>每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当看到大姐又有了新作品,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观赏阅读。今早大姐的《骏马》阅后让人精神振奋,透过文章,我好像看到大姐年轻时在教育岗位上骏马疾驰,取得可喜的成绩,如今老了,尽管高龄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您的镜头,用您一颗不老的心,创造更大的辉煌,希望在您晚秋的年纪里,看到您更多的硕果!因此我萌生了写写阅读您文章后的感想,所以就有了拙文。顺便说一句,我很喜欢您“晚秋”这个名字,我是秋天出生的,从一识字起就喜欢“秋”这个字,又都爱“美篇”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又都是教师行业的退休人员,您又勤奋,不断推出新作品,在我关注的寥寥无几的美友中,认识您这个美友最欣慰!🌹祝大姐事事如意,身体健康!🙏</b></p> 祝大姐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