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p class="ql-block">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时空界限。2025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化,全国师范院校以科技为翼、以育人为魂,开启了一场"云端支教"的革新实践。这场融合技术温度与教育深度的培训,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教育的未来。2025年04月由陇东学院主办的“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正在进行。此次培训旨在通过“互联网+”模式,结合师范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化素养及教育创新能力。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涵盖理论讲座、实践操作、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学员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4月8日,陇东学院“互联网+支教”团师生共聚熙和金村酒店,在王东凯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互联网+支教”工作规划开班仪式,标志着2025学年春季学期“互联网+支教”工作的正式开启。</p> <p class="ql-block"> 王东凯教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安排,明确提出本学期工作要在坚守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力求将 “互联网+支教” 工作推向新高度。面向全体培训学员对本学期拟开设课程的时间、地点、会议号、随堂老师,以及新老成员“传帮带”原则进行了一一对接。陇东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互联网+支教”专递课堂面向环县、镇原县共开出课时30节,涵盖美术、音乐、英语以及互联网课程,覆盖中小学、初高中全学段的学生群体。王老师还提醒了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还鼓励引导同学们积极使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赋能专递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员学习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陇东学院教授付建铂教授授课中</p> <p class="ql-block"><b><i>一、背景:当支教遇上"互联网+"</i></b></p> <p class="ql-block"> 1. 政策引领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而“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此次培训,我们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还掌握了多项信息化教学技能,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2. 技术赋能 5G+VR虚拟课堂、AI备课助手、大数据学情分析……技术手段为支教培训插上翅膀,让"屏幕变黑板、流量成力量"。</p> <p class="ql-block"><i>二、培训主要内容回顾</i></p> <p class="ql-block"> (一)教育信息化与智慧课堂建设 培训首周,专家围绕“教育信息化2.0”展开深入讲解,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智慧课堂的构建让我印象深刻: 1.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学习了如何利用AI备课助手优化教学设计,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p> <p class="ql-block"> 数据分析驱动教学: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精准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3.虚拟实验与沉浸式学习:体验了VR化学实验、历史场景模拟等创新教学方式,使抽象知识更直观生动。</p> <p class="ql-block"> (二)互联网+支教模式探索 作为“支教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课程特别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支教工作: 1.远程同步课堂:通过直播互动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偏远地区,实现“一校带多校”的帮扶模式。2.在线教研共同体:加入跨区域教师协作社群,与师范院校专家、一线名师共同研讨教学案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p> <p class="ql-block"> 3.数字化资源共享:掌握了从国家级教育资源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高质量课件、微课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训中多位教授结合案例分享了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庆阳市西峰区团结小学学生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团结小学智慧课堂</p> <p class="ql-block">顶着劲风参观学习的学员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 2.跨学科融合教学:尝试将科学、艺术、语文等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的课程。 3.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利用分层作业和个性化辅导工具(如“智慧学伴”APP)提升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创新实践:2025支教培训的三大突破 1. "双师课堂":从单向输送到深度互动 案例:华东师范大学"云课堂"项目中,师范生通过VR设备"沉浸式"参与乡村课堂,实时指导小组讨论。 数据:2025年双师课堂平均互动率提升至76%,较传统模式提高。</p> <p class="ql-block"> 3. "支教元宇宙":跨越时空的成长共同体 - 西北师范大学搭建虚拟研修空间,支持: ✅ 跨地域集体备课 ✅ 名师1:1全息投影指导 ✅ 教学复盘智能回放</p> <p class="ql-block"> <i>三、未来展望:让每颗星星都闪亮</i></p> <p class="ql-block"> 1. 技术迭代 教育部透露将试点"教育数字孪生"项目,构建更精准的支教模拟环境。 2. 模式升级 从"短期支教"转向"终身成长",建立师范生与乡村教师的常态化结对机制。</p> <p class="ql-block">学员自助餐瞬间</p> 结语 <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的夏天,无数根网线编织成教育的神经网络,将城市与乡村、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这场"互联网+"支教培训,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当师范生们在虚拟与现实间架起桥梁时,我们终将看到:每一块屏幕背后,都有梦想开花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