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北关村西出宜黄城两三公里处的黄陂桥附近,有一由丹霞地貌天然形成的两头对穿的拱形山洞,这里山峦起伏,景色宜人,当地人称之为“仙岩”,又称“仙洞”,是个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相传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年少时曾经在这里辛勤耕读。除了王安石,还有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仙洞”实则“穿洞”也,因当地方言“穿”往往念成“qian(签)”读第一声,而“仙”字的拼音“xian”与“qian”的读音非常接近,在当地人的口里自然“qian”“xian”不分,抑或许是王安石曾在这里读过书的缘故,人们也就有意将错就错,久而久之,“穿洞”即“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洞因人贵,仙洞有了名人的加持,后又有佛主的加盟,于是,到此读书的有了,旅游的也有了,连烧香拜佛的都有了,仙气飘飘,仙洞渐渐小有名气,闻名于遐迩。</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宜黄县志记载,北宋(1034年前后),豆蔻年华的王安石,自临川负笈慕名来到仙洞向在这里开馆授徒的宜黄名儒杜子野(又称梦周先生)拜师求学。一个是饱学之士一个是聪慧少年,一个满腹经纶一个求知若渴。师生之间经常一起“赏奇释疑”、研学切磋。王安石更是常常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有一日晚上竟因读书入迷直至旭日临窗把值日煮饭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当先生查问起时才急忙跑到山下的村子里借火煮饭。先生又好气又好笑,桌上一灯如豆,王安石却舍近求远,不知灯是火。于是罚他以“误炊”为题,作诗一首。王安石应声吟哦口占一首五言绝句:“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留下一段王安石面壁苦读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王安石挑灯夜读的这个石窟,被后人称之为“读书堂”。现在石窟内壁上“读书堂”三个遒劲的颜体大字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右谏议大夫李郗所题。</p><p class="ql-block"> “读书堂”遗址前行不远,有一长方形水池,一泓池水清澈见底,这就是“洗笔池”,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洗墨池”。据说王安石少有大志,很想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样得到一支生花之笔,以写出锦绣文章,便向先生杜子野求教。先生于是拿出一大捆毛笔说:“这里共有999支毛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笔,我也不知道是哪一支,你用这些笔一支一支地写文章,写秃一支换一支,一直写下去,就能找到它。” 王安石自此发愤苦学,当他把所有的毛笔写秃,洗笔池的水也染成了黑色,在名师的指导下终于满腹经纶和诗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从那时起,宜黄出了不少有名的读书人,时至今日,本地小孩中高考前,都会来此用池水洗洗手,沾沾这里的“才气”和“仙气”。</p><p class="ql-block"> 在宜黄坊间,像“误炊”、“求生花笔”,有关王安石与先生杜子野的故事还有不少,流传甚广,游客一进山门崖壁上挂的“王安石和杜子野猜倭瓜”的故事便是其中一则。</p><p class="ql-block"> 仙洞宽约6米,外高3米,内高20多米,洞深40多米。前紧后宽,形状喇叭,上有穹顶下有阶梯;内高宽窄不等,越往里越宽越高。据有关资料介绍,仙洞山过去并没有寺庙。直到明宣宗时(1426—1435年),有一个叫慧明的和尚云游至此,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静,是传经讲佛的胜地。遂四出募化,修成南北二庙。南庙二层,塑十八罗汉、雷公、电母诸神;北庙三层,塑如来、观音等佛。两庙均有画栋而无雕梁。因庙宇建在空洞内,洞顶穹壁即为屋顶,无须盖瓦,在建筑上别具一格。庙修成后,招来不少善男信女到此祈求来生之福;也引来众多的骚人墨客到此游山赏景,题诗作赋。庙宇虽屡遭兵火之灾,却几经修复。</p><p class="ql-block"> 仙洞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八仙当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对弈,棋局胜负难分之际,铁拐李一不小心弹指打出了一个大窟洞,顿时凉风对流,暑气顿消。</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仙洞”庙宇遭摧毁,佛像被砸烂,树木被砍伐。但“仙洞”内仍存石床、石桌、石棋盘,《读书堂》石碑犹存,尚能供人们凭吊玩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仙洞古寺重获新生,2006年2月正式批准为开放寺庙。近年来,在信众的资助下,寺庙得以恢复,建成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卧佛殿、藏经楼等,还建了84尊菩萨、约100米长的佛像长廊(这一段来自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 仙洞古寺的天王殿建在天然岩洞里,大雄宝殿在仙洞左侧前方,仙洞山顶建有一亭“竟无亭”。岩洞右前方是复兴亭,亭内塑有王荆公金身。往上是“红龙亭”;右手岩窟长廊佛龛。顺着佛龛往前走,拾级而上,中间是“介甫亭”,左手上去是“子野亭”。右手循山路攀沿上去就是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岩洞,不远处有洗笔池等石刻。山顶最高处还有一亭,笔者恐高故未前行。</p><p class="ql-block"> 没有香客没有香火,藏经楼只有两三个出家人在与人喝茶聊天,还是比丘尼,与她们交谈的是个女施主。时近晌午,她们到斋堂素餐,我借机与她们搭腔,谈了《王安石与杜子野》那篇宣传文章中的差错。很显然,她们对此毫无兴趣,出家人吗在乎的当然是“阿弥陀佛”一类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空着肚子把整个仙洞景区差不多游遍了,再回到仙洞天王殿前时,那几位比丘尼和女施主过完午出来。我与她们依然没有什么交集,没有共同话题,只有“尴尬”与“别扭”。下午两点多钟我神情疲惫地回到居住地,此时,饥肠响如鼓。</p> <p class="ql-block"> 仙洞坐落省道316边,再往前12公里左右即为著名的AAAA级景区,千年古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那天在仙洞见到的唯一一辆小车,可能是那位女施主的座驾。</p> <p class="ql-block"> 仙洞,又称“穿洞”,天然形成。</p> <p class="ql-block"> 韦驮菩萨手中金刚杵的位置不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扛在肩上,表示为子孙寺庙,不接待外来的僧人挂单常住。平端在手中,表示这是中等寺庙,可以招待云游的僧人免费吃住一天。杵在地下,表示这是小庙,不接待外来僧尼的免费吃住。</p><p class="ql-block"> 仙洞古寺规模非常小,僧尼也不多,平常这里也不对香客和游客提供斋饭吧?反正那天中午几个比丘尼看见我好像没有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 利用天然岩洞打造的天王殿。前面是弥勒佛,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这幅宣传板,有几处谬误和错字。</p><p class="ql-block"> 文章第一段的第二行“一处‘遍’址”的“遍”,应该为“遗”,“遗址”才是对的。还有,说仙洞地处城北这个说法好像也不对,应该为“西”或“西北”。</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第十三行的“慷慨激昂”的“慨”,错为“概”。</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第十四行的“仙四都”鹿冈人。鹿冈归属“崇四都”,“仙四都”在宜黄河东过“通济桥”往仙三都在江坊那边。宜黄共有崇贤乡、仙桂乡、岱贤乡(也称“待贤乡”)三乡,共有四十几都。往南走崇山峻岭为“崇贤乡”,所以,“山”在上面;中间一段东西多为丘陵地带,地势相对平坦,故山与人齐平是“仙”;往北走地势低,水向北流,于是山在下面曰“岱”。所以,杜子野是崇四都鹿冈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七行,急宣宜黄“仙四都”,这个“仙”字还是错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九行第一字“部”夷之色,应为“鄙”夷之色。</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十三行,杜先生“铿”之声,应该加一个字“铿‘锵’之声”。“使‘还’使羞愧难当”“还”使当为“辽”使。</p> <p class="ql-block"> 仙洞古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南海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斋堂。</p> <p class="ql-block"> 复兴亭中央是王安石的塑像。至于为何叫“复兴亭”,应该是纪念王安石,称赞王安石的“变法”意在“复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红龙亭是纪念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反第四次围剿时,据说,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国领袖在宜黄四破重围,曾在仙洞宿营过。不过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反围剿主要战场在宜黄东南面的黄陂和东陂,仙洞离那七八十华里。</p> <p class="ql-block"> 这块碑刻记录了仙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长100米左右内塑84尊菩萨的岩洞佛龛。</p> <p class="ql-block"> 儒释合一。</p> <p class="ql-block"> 纪念宜黄名儒、王安石的老师杜子野的“子野亭”。</p> <p class="ql-block"> 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近代著名佛学居士,欧阳竟无一生著述甚丰,晚年自编所存著作为《竟无内外学》,凡二十六种,三十余卷,均由支那内学院蜀院刻印,今则有金陵刻经处新版本流通。</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王安石辛苦耕读之处,环境条件相当艰苦。</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读书时的洗笔池。</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王安石后人捐赠的王安石和杜子野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金龟负笈”石,天然岩石,像不像金龟背着很多的经书。</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脊,俯瞰四周,两侧壁立千仞,一览众山小,山风习习,如登仙境。难怪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慕名远道而来,并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仙岩高峙若列锦屏,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为门,穿石而入,则众山内闭,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立,而北面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虔之通天岩(虔,赣州古称,赣州通天岩以大型石刻造像著称),亦景之最奇者也。”</p> <p class="ql-block"> 因为交通不便,又一时找不到代步工具。4月8日上午,笔者从县城南门路徒步出发,途经紫山、西马路、北关村、黄陂桥,整个来回行程估莫长达七八公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如同圣地般的仙洞在我游览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其他游客,古寺门前冷落,庙堂香客稀少。我来的时候有一妇人带着两个小孩,在天王殿烧完香磕完头就匆匆走了。这下倒好,浔阳孤旅真成了“孤旅”,面对这大好河山,无限风光,老夫独享了!</p> <p class="ql-block"> 紫山,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爬山。山腰的那个洞还在,但那里由过去的荒野变成了现在的居民区。几十年的变迁,“江山不可复视也”。</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黄陂桥,桥下是曹水。曹水由南向北流,再折向东流,在宜黄县城丰乐桥从左岸汇入宜黄水。曹水发源于曹山云峰村。</p> <p class="ql-block"> 仙洞小时候曾经与同学去过一次,五十多年了,印象不深。这次清明期间回乡省亲祭扫,本想趁此机会一了夙愿,除了仙洞,棠阴、谭坊及其他名胜之地几个地方都想去游历一下。无奈天公不作美,清明时节雨纷纷,不便出行,于是,提前返浔。宜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虽年届古稀,目前腿脚尚还灵便,待夏秋晴多雨少季节再考虑回去一趟,多住些日子多玩些地方,也好了却一生的牵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