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纸质书。现在盛行的电子书在我看来,还不能算做是“书”。因为它没有纸质书的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也没有将书籍捧在手里时的那种让人心里踏实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读纸质书年代已久,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一些课外书了。那时候书籍的资源还是非常的匮乏,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所以只要淘到一本书后,我便会不分昼夜地一直把它读完,因此也把自己读成了一个近视眼。</p> <p class="ql-block"> 书读的多了,渐渐地,我发现读书是需要环境和氛围来熏陶的。如果我正在读一本书,恰巧书中描写的场景和我读书时的环境相吻合,就会极快地引起我的共鸣。什么样的环境读什么样的书,对读书时的心情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会让我尽快地投入到书中所描写的情节中去。</p> <p class="ql-block"> 我在天气暖和,阳光灿烂的天气里打开一本浩然著的《艳阳天》。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共三卷。书中以1957年麦收前后京郊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为背景,描写了我国农村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书中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批闪烁着社会主义光辉的英雄群像。</p> <p class="ql-block"> 《艳阳天》这部书是个奇妙的混合体,它既真切又虚浮,既悖理又合情。作者凭着过硬的本领把这两种相悖的现象融合在了一起。在书中,生趣盎然的形象、回肠荡气的人情,与外加的观念和说教常常扭结在一起;在书中,作者描写的农村风茂、景物的优美的文笔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艳阳天》的第一章,作者开头就写:“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还没有续上。都说二茬子光棍儿不好过,萧长春本身还沉得住气,最心急的人,倒是他爸爸萧老大。”</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开头,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萧长春的媳妇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不着急?他爸爸着急又是怎样做的?吸引着读者有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三章中,作者这样写:“茂盛的麦子在坎上、沟里和旱地上连接在一起,看不到边沿。在月亮的辉映下,波浪起伏,金光闪闪。他(萧长春)顺着麦垄沟朝前走。沉甸甸的麦穗儿撞击着他的肩膀,抽打着他的脸,像婴儿的小手摸着他,从心里舒服。”不仅书中的主人公心里舒服,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情都跟着舒畅起来了。仿佛我就置身在这个麦浪起伏,月光清澈的夜晚里似的。</p> <p class="ql-block"> 在第十一章,作者写一座小菜园里的景色:“菜园跟麦地衔接在一起。小葱一片碧绿,菜花一片金黄,黄瓜正上架,蚕豆角正成熟。一群一群小蜜蜂在这儿嗡嗡地飞舞,一双双燕子在这儿喃喃地掠过。这个小菜园给东山坞增加了一种清新、蓬勃的气象。”作者借一座小菜园里的景象,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农业社蓬勃向上的气势,让读者读起来感到既振奋又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十二章中,马老四教育他儿子马连福时,那一大段细致的描写和如泣如诉的言辞,更是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老人家一口气地说下来,声音越说越高昂,越宏亮,老泪也像珠子般地从眼里滚落下来。马连福呆呆地听着,一声不响,他的心里也在翻江滚浪……偏西的太阳,照着安静的街道,照着屋檐屋顶,照着不摇不动的树梢,照着野外茂盛的麦穗儿……”此处一动一静的描写,一系的排比句的运用,把老人的激动和悲伤,以及老人对不争气的儿子的失望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七章,“夏夜的野外,安详又清爽。远山、近村、丛林、土丘,全都蒙蒙胧胧,像是罩上了头纱。……两个人,一男一女(萧长春和焦淑红)走进这美妙的图画里,他们在那条沿着小河、傍着麦地的小路上,并排地朝前走着。路旁的草丛长得茂盛,藏在里边的青蛙被人的脚步声惊动,扑通扑通地跳进河里去了,夜间悄悄开放的野花,被人的裤角触动,摇摇摆摆……”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夏夜里,作者安排两个人爱情的萌芽正在悄悄地生长。这种生长就像是正在壮大的麦穗,正在拔节的高粱,正在喝着露水的桃树,等待着成熟季节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而在第四十章中,马老四为了维护集体的声誉不受损害,偷吃野菜那一段的描写,则是让人感到激动和心疼。“小土屋的门掩上了。萧长春一直走过去,伸手拉开门,只见马老四坐在锅台跟前的一只小矮凳上,两只手捧着一只大海碗,也不用筷子,嘴埋在碗里,大口大口地吃着。看到萧长春转来,连忙把饭碗盖在衣襟下面。萧长春撩开老人在衣襟。衣襟下面,是一碗蒸熟了的野菜。马老四看到事情已经暴露,立刻装出一副满不在乎地样子,把碗端起来,大大地吞了一口,笑嘻嘻地说:长春,你别管我,我是吃个新鲜。”我敢说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为老人的行为而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五十七章,作者又写了萧长春和焦淑红在工作之余,两个人的爱情的发展:“像蜜汁一般甜丝丝的小风,从胡同口飘飘而来,把草垛旁边的一片鸡毛吹起,围着树干转了一圈儿,贴在乘凉坐的那块石头上不动了。两个人站在一起,谈了好多好多,要说的话,像小风一样地不断,说出来又像鸡毛落地一般轻……”在这样一个甜蜜幸福夜晚,作者用含蓄温柔的笔调,写出两个人的爱情在继续。每当读到这里时,我心里的感觉都是柔柔的、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庄稼人吃完早饭,太阳就升高了。寨子上粉的、蓝的喇叭花迎着太阳开放,绿叶子上的露珠儿滚落到地上;小蜜蜂迎着太阳飞舞,那抖动着的、透明的小翅膀,也抹上了光亮。”这是作者在第六十章中开头的描写。作者还写到:“萧长春直奔二门,眼前出现一片锦绣的天地:那满树盛开的紫丁香,穿成长串的黄银翘,披散着枝条的夹竹桃,好像冒着火苗儿似的月季花,还有墙下碧玉簪的大叶子,把个小院子里装得满满荡荡……”人民公社是太阳,各种花卉是集体的力量,而那飞舞的小蜜蜂,就是书中描写的这一群勤劳的社员们。作者把这些形象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景象。</p> <p class="ql-block"> 在这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里,作者用他那支热情洋溢的笔,描写一伙子年轻人又舞又跳,他们放开喉咙在歌唱:“艳阳天,风光好,云已散,雾已消。你看,胜利的红旗迎风飘;你看,火红的太阳当空照。我们永远跟党走,我们永远大步飞跃!”这是时代的强音,是一曲社会主义的赞歌,更是广大社员群众们心里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艳阳天》这部书长达一百四十一章,如果来做全面的描述再谈及自己读后的感受,本文的篇幅就有些过长了。我在这里摘取的只是其中几个章节的片段。即使这样,我仍然能从作者那亲切生动的语言中,从那充满激情的描写中,捕捉到作者的满腔热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受到鼓舞。我每一次在春光明媚的艳阳天里读《艳阳天》的时候,那一阵阵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一幅幅明丽的风情画面,都会把我带入到氛围优美的意境中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