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肖复兴 著名作家,出生于1947年,祖籍河北沧州 , 现居北京。</p><p class="ql-block">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知青。</p><p class="ql-block">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p><p class="ql-block">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大、中、小学教师;北京市写作协会会长等职务。出书多种类型,包含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并多次获奖,2023年获得人民文学特别奖。</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母亲”是肖复兴的一本散文集,他以细腻的笔触全方位地记叙了他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他的母亲。文章描述的都是他从小到大对父母的所见所闻和父母生活中的平凡事,然而展现出来的都是他父母人性中的真善美。情到之处,感人肺腑。</p> <p class="ql-block">肖复兴在他总序的末尾有几句话:“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人,读到这套文集?……在浩瀚的书海里,很容易瞬间就被淹没。心中暗想,不管是什么人,能够在偶然之间遇到并随手翻阅这套文集,都是一种邂逅。我相信,都会触动我们彼此的一点心事”。是的,他的这套文集一共十本,我偶然邂逅并购买了他其中的第八本,也就是“卷八”。</p> <p class="ql-block">肖复兴记忆中的父亲母亲和他小时候所经历的一些事与我实在是太契合,太熟悉了,一是因为我们是同时代的人:老三届,而且时代又赋予了我们同一个名称:知青。二是看他的经历如同回忆自己所经过的事,走过的路,能感同身受,感动不已,一下子把我也带回到那个时代,带回到我的父母身边。</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活到103岁,44岁那年有的我,上边有两个姐姐,在我出生前已经生活在北京。母亲带我长大比一般人更艰辛一些,奶水不够,爷爷就养了两头母羊,外加南瓜和自制的营养品喂我,生命力旺盛的我从小就很结实,后来母亲对我外甥们就说:吃饭别挑食,看你小姨,小时候没吃到什么好东西,一不留神吃的都是绿色食品,个子也没耽误。</p><p class="ql-block">也许父母是想要一个能给他们养老的儿子吧,但我又是一个女儿。他们把期待、把早已起好的男孩子的名字给了我,在他们的呵护下,我健康成长,学习、体能样样领先,给父母很大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很辛苦,二姐的三个孩子都是她带大的。除了带孩子还要买菜、做饭、做衣服。五、六十年代还没有煤气灶,也没有高压锅,煤球炉做饭是很费劲的,火候很难把控,但母亲顿顿都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几天都不带重样的。我现在的厨艺大都是跟着母亲学会的,比如拨鱼、拉面、做凉粉、蒸花馍以及腊八粥、包粽子等等。每到一个节气那是我们家改善伙食的大日子,什么节气吃什么饭,母亲都安排的妥妥的,直到现在我还能传承母亲的衣钵,几乎是不落下一个节气,为家人改善一下饭菜。我十几岁就学会了踩缝纫机,给外甥们做衣服,织各种花式毛衣,帮助母亲减轻了不少负担,母亲总是和我说,女孩子多学点东西,将来不吃亏,日子过得也会顺畅一些。那时我一直担任班长和中队组织宣传委员,每天放学还要写班日志交给老师,然后检查好当天的值日生工作就快速往家跑,好帮母亲干点活儿。在我的记忆中,母亲除了做饭就是坐在床上做衣服。我们的棉衣多数是丝棉和驼毛的,絮这些材质的棉服很麻烦,一点一点的撕开铺好,再絮成一片一片的,做成一件要费几天的功夫。母亲不厌其烦,把家里每个人的冬服都早早准备好,棉背心,棉袄,一样不缺,邻居们非常佩服。我现在压箱底的还有两件驼毛棉袄,虽然多少年不穿了,但仍舍不得处理掉,这是我的念想,一看到它们就想起了当年母亲给我絮棉袄的情景。母亲96岁了,依然勤快能干,自己洗衣服收拾打扫自己的房间,还可以自己缝被子。后来我们都不让她进厨房,但一不留神,她就会站在厨房门口看我们做饭,还能指导些什么。摘韭菜、剥豌豆等都是她的活儿。勤劳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闲着。</p><p class="ql-block">18岁那年冬天,我去山西朔县插队,母亲为我操碎了心,每次回来探亲,母亲都会给我准备许多吃的带回去。固体酱油、炸酱、炼好的猪油、炒面挂面等,那个年代这都是好东西,村里都是罕见的。半年后我到了公社广播站,后来又去了公社卫生院、县里广播站,直到上了大学,母亲的心才慢慢踏实下来。</p><p class="ql-block">母亲给我留下了太多太深刻的记忆,睹物思亲,常常会泪流满面。我也以各种场景为母亲记下不少回忆篇章 ,看一次哭一次,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会闪现在脑海,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要回忆的画面太多了,所以肖复兴的文章很打动我,也让我感同身受,为自己,为肖复兴,也为我们各自的母亲表示深深的爱意和思念,同时也祝福所有的母亲能健康快乐,多一些时间与子女多陪伴共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