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与文学交织的浩瀚星河里,4月23日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坐标。它不仅承载着世界读书日的熠熠光辉,也是我们缅怀威廉·莎士比亚——这位戏剧文学巨匠诞辰461周年的庄严时刻。当我们翻开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座充满奇珍异宝的秘密宝库,每一页都藏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密码,引领我们深入探寻戏剧影视文学的深邃世界,感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现代社会意义,让我们最终领会世界读书日所蕴含的深刻阅读意义。</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旨在鼓励人们热爱阅读,让书籍成为生活的挚友。它不分年龄、贫富、健康与否,向所有热爱阅读的人们敞开知识的大门,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汲取智慧的养分。而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深邃的思想、生动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语言,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瑰宝。从《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再到《李尔王》里对权力、亲情与人性的探讨,他的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深深触动着很多读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他的童年时期,小镇上巡回演出的旅行剧团激发了他对戏剧表演的浓厚兴趣。在斯特拉特福文法学校,莎士比亚因他所学习的算术、拉丁语、《圣经》选段等知识,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77年,家道中落,13岁的莎士比亚辍学,开始独立谋生。据翻查的相关资料,在这段经历中,他可能从事过学徒、秘书、家庭教师等工作,因此这些生活体验也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关于莎士比亚的原名存在两种说法:一为主流观点:威廉·莎士比亚是广为接受的姓名,其生平记载显示他1564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二为争议性观点:部分资料提到莎士比亚原名可能为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即第17世牛津公爵。这一观点源自“莎士比亚作品代笔人”的假说,认为德·维尔因贵族身份不便公开创作而使用笔名。 </p><p class="ql-block"> 至1586年,22岁的莎士比亚前往伦敦,便开启了他的戏剧生涯。起初,他从事清洁工、马夫等底层工作,后来成为传呼员并兼任演员,饰演一些小角色。那时的伦敦,剧场文化繁荣,公共剧场和私人剧场数量众多,对剧作家的需求旺盛,这也为莎士比亚的日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590年—1591年,当他创作的《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剧本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莎士比亚的作品也由此在戏剧界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 如果根据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细分他所创作的作品,他所创作的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90年—1600年),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后期,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取得胜利,民族自信增强。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基调乐观,体裁以诗歌、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充满了浪漫性的诗情画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1601年—1607年),随着“环球剧院”的开张,莎士比亚迎来创作巅峰。此时王权与资产阶级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他的作品以悲剧为主,深刻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就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些作品也深刻展现出当时社会背景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从而引发了更多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1608年—1613年),封建王朝专制暴露,清教徒力量壮大。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浪漫情调与传奇色彩,宣扬宽恕与和解,如《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等。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37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篇叙事诗等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他的戏剧中,每个人物角色都是个性鲜明,具有独特思维认知的同时,又有着共性的性格特质,所以通过莎翁的作品不难理解,他所创作的作品也都是在折射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众生百态。</p><p class="ql-block"> 这就像我个人初次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一样,剧中为安东尼奥辩护的律师鲍西娅在法庭上大战商人夏洛克的那段,因为被选入了中学课本而成为我们最熟悉的莎剧情节之一。夏洛克在安东尼奥遭受意外不能按时还钱时,拒绝过很多人的好言相劝,一定要安东尼奥依约以自己身上的一磅肉抵债。正是鲍西娅的巧言善辩,帮助安东尼奥不失一滴血地全身而退,并让一心想要安东尼奥出糗继而颜面扫地的夏洛克聪明反被聪明误。 </p><p class="ql-block"> 剧中,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作为一个高利贷商人,吝啬、贪婪,一心想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抵债,显得尤为冷酷无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他的行为也反映出他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所以,在莎士比亚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中,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相信了解过莎士比亚戏剧的朋友们,也是通过他的作品看到当时作者对社会阶级矛盾的揭示。比如: 在历史剧《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在展现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贵族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享受着特权,而平民百姓却生活困苦,饱受压迫。这种阶级差异和矛盾在如今的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消除贫富差距,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 </p><p class="ql-block"> 同时,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体现出更多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和尊严。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许多人物都在为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而奋斗,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这对恋人,他们不顾家族世仇,勇敢地追求爱情,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人不断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同样,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需要这种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不断打破各种束缚,实现我们的全面发展。 </p><p class="ql-block"> 此外,莎士比亚作品中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也具有深远的思考意义。在他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探讨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道德和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道德和伦理的缺失导致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人性的欺诈、暴力、冷漠等社会现象。所以,以正面方向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是在提醒当下的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有正面颂扬,就有反面批判,就像俄国著名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就主要集中在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上。1903年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了《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一文,对被广泛赞誉的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反思。这篇文章也一度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评论家将其称为“一桩公案”。不仅如此,托尔斯泰还认为莎士比亚改编的《李尔王》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远逊于原版《King Leir》。他批评剧中人物行为不仅不符合性格逻辑,而且悲剧根源(李尔的昏聩)还是被刻意安排而非自然发展,甚至指出原作更“合理”。但这一观点被后世学者所反驳,认为悲剧的非理性本质正是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 </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托尔斯泰还以“真实感”为核心标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在美感、分寸感和真实感上均为失败。他尤其反感人物语言和行为的“不自然”,称其作品为“粗制滥造”,与盛名不符。由此,这一批评在1903年的《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中达到顶峰,引发文坛争议。 直到托尔斯泰75岁时,才重新审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并确立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内容的深刻性、形式的美感以及艺术家对主题的真诚。因此托尔斯泰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这三方面均显得极为欠缺,特别是在道德层面。最终,托尔斯泰的结论是,莎士比亚的伟大声望源自于许多人盲目的崇拜和对其作品的误读,认为这是文学界的一种流行性蛊惑,形成了一种对真正艺术的误解。他警告道: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不仅使戏剧艺术堕落,还为创作提供了错误的榜样,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p><p class="ql-block"> 但面对这一系列严厉批判,托尔斯泰并非真正彻底否定莎士比亚的价值,而是希望推动人们在艺术领域寻找更具实质和道德意义的作品。所以,在当今时代,即使托尔斯泰的观点可能与许多欣赏莎士比亚的评论相悖,但他所提到的艺术标准仍然激发着人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所以,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取知识。它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帮助我们打破认知局限,看到世界的多元性。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万象,也让我们在阅读中学会求同存异、包容差异。同时,阅读也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滋养,在喧嚣的世界中,为我们营造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和升华。 </p><p class="ql-block"> 因此,当世界读书日再次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戏剧文化的相融促进。当我们置身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感受着街头巷尾的喧嚣,目睹着宫廷与民间的悲欢离合时;当我们通过莎翁洗涤心灵的文字,与剧中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流泪,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时,我们无形中也是在为自己拓宽着自身的人生阅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汲取了文学养分,更是培养了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同理与共情。</p> <p class="ql-block"> 而当我们再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其所具有的现代社会意义更是让我们从中获益良多。比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麦克白》为例,该剧本以“美即是丑,丑即是美”为开端,贯穿全剧的主题是“矛盾双方相互转换”,揭示了剧中角色性格的复杂多变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矛盾观与发展观。 </p><p class="ql-block"> 但莎士比亚通过制造和解决大量矛盾和冲突,使剧本逐渐朝着令人满意的结局发展:麦克白最终死于麦克德夫的刀下,王位由邓肯的后代继承。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人物角色和情节,而且还从哲学角度揭示了社会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莎士比亚仅通过这些手法便展示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此消彼长并最终实现相互平衡的状态。所以马克思对莎士比亚能够赞誉有加,称他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这是绝非偶然的。</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际,当我们在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61周年的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天,我们也从他的戏剧史中追溯到莎翁文学的发展脉络,从他的作品中探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现代社会意义,从而最终领悟到世界读书日所倡导的阅读精神。 </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带给我们全新的启示;而阅读,这场永不停歇的心灵旅行,也将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让我们带着莎翁的智慧与世界读书日的精神,继续在阅读的征程中前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与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