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河南游(二)

罗志强

龙门石窟:跨越千年的石刻史诗 <p class="ql-block">中华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个。走进河南,走进古都是我们这次河南游的重点,4月22日清晨踏入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游览参观完5A景区少林寺后,下午我们又来到了八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开启了我们行程的第二程,打卡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造像活动于北魏时期进入第一次高潮,唐朝时期进入第二次高潮。</p> <p class="ql-block">金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龙门石窟屡遭破坏、盗掘,损失惨重。</p> <p class="ql-block">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还有与外来文化融合产生的造像、装饰,如优填王像、佛塔、西域纹样及服饰等。</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 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多种技法。</p> <p class="ql-block">窟顶多为穹窿顶,北魏窟底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石窟装饰则趋于简单化、程序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陈抟十字卷碑、伊阙佛龛之碑等。</p> <p class="ql-block">踏入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悠悠流淌,如一条灵动的碧玉丝带蜿蜒而过,河水清透,波光闪烁。两岸青山隔河对峙,峭壁之上,石窟星罗棋布,像是岁月亲手镌刻的神秘符号,引领我开启这场跨越千年的探秘之旅。</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开凿,有着深厚复杂的历史背景。北魏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佛教思想盛行,为了表达对佛法的尊崇,广建寺庙石窟。迁都洛阳后,龙门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山水,成为皇家开窟造像的首选之地,自此拉开龙门石窟大规模建造的序幕。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不同时代的匠人们将信仰与技艺倾注于此,终铸就这震撼世界的石刻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沿着伊河西岸徐行,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宾阳三洞。这组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始开凿,历经24载,耗费80余万人的心血,是北魏皇室虔诚礼佛的见证。彼时北魏国力强盛,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这在宾阳中洞的佛像雕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佛像面容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审美与佛教艺术,线条细腻流畅,尽显北魏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宾阳北洞那尊“剪刀手”佛像别具一格,其手势在历史长河中定格,穿越千年与我们“互动”,让人在惊叹古人创造力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万佛洞震撼登场。走进洞内,南北两壁密密麻麻排列着1.5万尊小佛像,每尊不过4厘米高,却雕刻精细,神态各异,如漫天繁星汇聚一堂,场面极其壮观。此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正值唐朝国力昌盛、文化繁荣之际。主佛阿弥陀佛安然端坐莲台,背后莲花浮雕由52枝莲茎托起52尊供养菩萨,象征“万佛朝宗”,这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具象化,更是大唐盛世佛教兴盛的生动写照,彰显出唐代雕刻艺术登峰造极的水准。</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无疑是龙门石窟的华彩篇章。17.14米高的卢舍那大佛气势恢宏,丰颐秀目,嘴角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慈悲祥和,俯瞰众生。两旁迦叶持重、阿难温顺,菩萨雍容华贵,天王威严庄重,力士孔武有力,每一尊造像都被赋予鲜活生命力。这组佛像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彼时大唐国力鼎盛、文化多元开放,奉先寺的造像便是大唐雄浑气魄与包容精神的艺术结晶,尽显盛世风华。</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余晖为龙门石窟镀上一层金辉,每一尊佛像、每一处洞窟都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次龙门石窟之行,我不仅领略到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触摸到不同朝代的脉搏,收获一场难以忘怀的心灵洗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