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六人行

聚雅軒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六人行</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祖新</div><br>很庆幸,我的生日在阳春三月期间,更庆幸,自从退休以后的每个生日,我的家人都陪同我在旅游中度过。今年我71岁,家人提出要陪同我到襄阳古城旅游过生日,我好高兴。便约了我相见恨晚的兄长、冒甲洲民间艺人覃均业、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真老庚、街坊张先进一路同行。加上我的妻子、儿媳和孙女一行六人,踏上了快乐的旅程。<br>晨光初露时,松滋西站的月台上已落满细碎的春声。七十一载春秋在身,却仍像孩童般数着站台电子屏跳动的数字。儿媳递来保温杯的温热穿透掌心,老庚张先进与兄长覃均业正对着列车时刻表比划,三个白发头颅挨在一处,倒显出几分少年稚气。孙女屁颠屁颠跑到三个爷爷身边,给了我们每人一朵海棠花,花瓣上还凝着晨露,恰似我眼底浮动的泪光。<br>钢铁长龙呼啸着切开三月的烟雨,窗外油菜花田翻涌的金色浪涛里,往事如走马灯般流转。襄阳,这座浸透三国烽烟的城池,于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60多年前与徐勉、与张先进一起共读《隆中对》时种下的执念。当年三个少年趴在老街的石板上,用手指沾水在石板上描摹汉江流向,怎料古稀之年竟能携手同游,真的在襄阳欢聚。<br> 3个多小时便到达了襄阳。刚下火车,居住在襄阳的儿时伙伴、襄阳书法家协会的理事、著名的狂草书法家徐勉就电话通知我,要我们直接到襄阳一家著名的“鼎鼎记”酒店,他和他的妻子已经在酒店为我们安排了接风宴。<br> “鼎鼎记”鎏金招牌沐着正午阳光,徐勉与他的妻子在门前迎接我们。徐勉灰白眉宇间依稀可辨旧时模样。四只手紧握的刹那,掌纹里蛰伏了儿时岁月的骤然苏醒。<br>走进酒店,从一楼到二楼,映入我们眼帘的尽是满堂的书画作品,尤为显眼的是二楼大厅“百福图”长卷。徐勉介绍,这个酒店也是襄阳书法家协会的创作基地。我顿时明白了他把接风宴安排在“鼎鼎记”酒店的良苦用心,因为他知道,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br> 雕花屏风隔开鼎鼎记的喧嚣,徐勉布菜的手势仍如当年学校运动会时当裁判般利落。孔明菜拌着黄酒香,盘龙鳝绕着记忆的轴线盘旋。“这道缠蹄须得逆着纹理切”,他执刀示范时,额角刀刻的皱纹里晃动着小时候完成家庭作业时的煤油灯光。孙女学着用木箸夹起金刚酥,碎屑落在上衣口袋上的绣花馋猫上,惊起一片银铃似的笑。<br>宴酣之际,我们以饮料代酒,共同举杯。三个儿时伙伴谈分别后生活的酸甜苦辣,谈共同的书画爱好,更是谈起儿时的许多趣事。覃均业兄长从口袋里摸出他随身带的袖珍日记本,默默地记录着我们的对话。儿媳忙着用手机拍下这帧时光切片,妻子举起相机不住地为我们拍照,相机的镜头里,三双布满老年斑的手交叠如古树虬根。窗外汉江货轮的汽笛声里,春潮正拍打记忆的堤岸。<br>用餐结束后,徐勉对我们说:今天下午时间不多了,你们先去习家池看看吧!只是我今天下午有要事,我就不陪同你们了。<br><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襄阳习家池</div> <br>春日的阳光像一汪清泉漫过古城墙时,我们正踩着青石板路走向习家池。三岁的小孙女突然挣脱儿媳的手,蹦跳着去追逐池畔的锦鲤,惊得水面碎金乱跳。妻子举着相机快步跟上,镜头里孙女的羊角辫与垂柳相映成趣,倒教我想起"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诗句来。<br>穿过月洞门,覃均业兄长忽然驻足。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唐代木构的斗拱,斑驳的彩漆在他掌心泛着微光。"这雀替上的忍冬纹,是典型的南北朝遗风。"他细看榫卯结构,额间皱纹里盛着比池水更清亮的欢喜。我站在一旁看他,倒像是看见当年他雕刻自家仿古门窗时,那个为自己的作品而雀跃的壮年。<br>转过回廊,张先进正对着石碑上的《习家池碑铭》出神。他的手机屏幕上映亮了半张脸。“这里记载着习凿齿宴客的故事……”他念叨着碑文,突然发现某处拓片与史书记载不符,竟掏出笔记本逐字誊抄。我笑他比校对《山鸣》杂志还较真,他却正色道:"文字里藏着千年光阴呢。"<br>忽闻水声泠泠,众人循声望去。八角亭下,一池春水正将云影揉碎成万点银鳞。我迅速走到一块青石板前,蘸着池水在青石上写出“春水揉云影,清波闪银鳞”几个字。水色未干时,覃均业已用树枝在泥地上勾勒起亭角飞檐的弧度,张先进则蹲在碑前比划着"习家池"三个字的篆隶演变。孙女不知何时凑过来,用柳枝在沙地上画了只歪歪扭扭的鲤鱼,倒比我们这些老学究更得天真妙趣。<br>暮色渐浓时,儿媳变戏法似的从背包掏出各种点心。原来她早算准归途要经过鹿门山,特意备了各种点心给我们以充实体力。我们围坐在池畔的美人靠上,看晚霞给飞檐镀上金边。覃均业说起年轻时在湖南石门制作石艺作品底座的往事,张先进却盯着池中倒影念叨:“这水面多像未干的砚台啊……”忽听得孙女咯咯笑着往池里扔石子,惊起的涟漪里,我们已经过去的光阴都化作了粼粼波光。<br>回程时,妻子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照片:有我在青石板上写字时的侧影,有覃均业比划斗拱的专注,还有孙女追着锦鲤的欢笑。张先进却捧着笔记本不肯放下,说要把今天发现的碑文差异整理成文。我望着习家池渐远的轮廓,忽然懂得所谓风雅,原是这般:老友相聚时的谈笑,孩童无邪的嬉闹,对古老技艺的敬畏,对文字温度的追寻——千年前的文人墨客,怕是也这般,在春日的池畔,将时光酿成了诗。 <br><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隆中记游</div> <br>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晨雾还未散尽,古隆中的青砖黛瓦已浸在融融春色里。七十一根烛光方熄,我的布鞋便踩上了这片卧龙栖居之地。石阶缝里钻出几簇嫩草,像诸葛先生未及收走的锦囊妙计,惹得三岁的小孙女蹲下身,用胖乎乎的手指去够那抹青翠。 <br>石牌坊前,兄长覃均业已掏出放大镜。这位做了一辈子木雕的民间艺人,此刻正贴着朱红柱子端详斗拱的榫卯,镜片上映出飞檐上褪色的螭吻。“这五脊六兽的刀工,倒有些壮家雕花的风骨。”他喃喃自语,手指在石纹上轻轻摩挲,仿佛在触摸时光的褶皱。斑鸠掠过檐角时,几粒石粉末竟从他指缝簌簌落下——原是看入了神,下意识要修补这六百年的裂纹。<br>正在此时,景区表演“隆中对”的专班出现在石牌坊开始表演。装扮诸葛亮的演员吟诵“隆中对”的表情和声调让我入了迷。妻子不停地拍摄着这精彩的表演视频,把我们全部都收入到了诸葛亮吟诵的场景之中,让我们也融入了其中。<br>老庚张先进却立在《草庐对》碑刻前,眼镜几乎要贴上花岗岩。这位一生靠买书自学的老先生总说“字里行间藏着真章”,此刻正逐字校对着简介:“淡泊明志”四字该是清嘉庆年间的拓本?"他从布兜里摸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钢笔尖在纸上游走如蛇,惊起阵阵墨香。春阳斜照在他花白的鬓角,倒像是给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镀了层金边。<br>武侯祠的藻井下,妻子不停顿地举起相机。她的身影在回廊间时隐时现,快门声与檐铃相和。“爷爷快看铜鼓纹!”儿媳抱着小孙女提醒。孩子肉嘟嘟的小手突然指向梁枋,惊飞了梁上燕。原来那童眸清澈,竟比我们更早发现柱头的暗刻祥云。儿媳从帆布包掏出饼干盒,却见小丫头已学着奶奶的模样,把饼干盒举在眼前当相机,奶声喊着“茄子”,逗得香炉里的烟都笑弯了腰。<br> <br>转过三顾堂,忽见草庐亭畔的野樱开得正盛。花影落在青石棋枰上,恍惚间似有黑白子落定。覃均业抚着竹篱上的编纹,说起壮寨吊脚楼的穿枋构造;张先进则考证着“抱膝亭”匾额的书体源流,笔尖在《三国志》与导游图间来回勾连。小孙女追着粉白花瓣跑,发梢沾满春日的碎金,儿媳忙不迭替她系好松开的虎头鞋。<br>一阵阵鼓声响起,“三顾茅庐”表演专班已经登场。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周边所有的游客。近20分钟的表演,我看得分外入神,我旁边的覃均业和张先进也和我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表演,妻子把我们入神的模样立马收进了他的镜头。表演结束以后,妻子主动与扮演诸葛亮、刘备、张飞的几个演员协商,要我们和他们分别合影,这几个演员同意以后,妻子连忙向我们招手,要我们过去,和这几个演员分别合影。<br>下午2点,日头正高之时,我们在“三顾茅庐”旁边的一家“牛杂面店”坐下,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到襄阳后不吃牛杂面,就相当于白来了襄阳。果然,这牛杂面的确好吃。吃完面条,暗香浮动的光影里,覃均业和张先进老哥俩还在争论诸葛连弩的机括原理,小丫头却在她妈妈的怀里枕着花瓣睡着了,唇边还沾着芝麻糖霜。妻子翻看相机里的影像:飞檐挑着流云的刹那,木雕纹路里的光阴沉淀,还有那本写满眉批的笔记在春风中微微卷页。<br>归途上,山道蜿蜒如未展的竹简。我想起徐勉接风宴上的黄酒,此刻竟与草庐前的井水滋味重叠。古隆中的智慧原不在碑林深处,而在覃均业兄长摩挲古迹时眼里的星火,在老庚推敲字句时额头的细纹,更在那双把米糕捏成相机形状的、沾着糖霜的小手中。千年银杏又添新绿时,我们的笑声已化作另一段故事,轻轻系在了飞檐下的铜铃上。<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襄阳古城</div> <br>下午3点左右,日头慢慢西行,我们踩着青石街的纹路走近襄阳城。城楼翘角悬着铜铃,风一过便叮咚作响,像在应和徐勉那句“这城墙砖缝里可藏着千年故事”。三岁的小孙女踮起脚尖去够城门兽首,红绒斗篷扫过青苔斑驳的墙基,惹得妻子慌忙举起相机,将稚子与古城框进了同一寸光阴里。<br>穿过瓮城时,兄长覃均业忽然驻足。这位做了一辈子木匠的老艺人,此刻正用布满刻痕的手指摩挲着城门铁钉,口中喃喃:“三层钉帽九道锻纹,这才是真讲究。”月光落在他霜白的鬓角,倒映着城砖缝里新生的苔花。老庚张先进已凑到城墙简介碑前,鼻尖几乎贴上花岗岩,眼睛在暮色里泛着微光:“你们看这‘铁打襄阳’四字,笔锋里藏着宋元烽烟呢。”<br>刚刚穿过城门,小孙女就发现了城门旁边的一组铜像雕塑,她连忙跑过去融入到了他们之中。我们也跟着过去细细看这组铜雕:一个制作糖艺品的老人正在制作一只老鼠,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的小手撑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一条小狗也趴在小男孩身边,伸着舌头露出讨要糖吃的神情。小孙女一会儿骑在小狗背上,一会儿躺在小男孩背上,一会儿又摸起了小女孩的脸蛋,玩得开心极了。<br>突然,我的电话响起。原来是徐勉打来的,他问我们此时在什么地方,他将专程来陪伴我们看古城夜景。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小孙女也许很累很累了,不停地吵闹着,妻子和儿媳只好带她先行回到了住处。<br>5点半左右,徐勉和他的妻子和我们汇合。第一句话就是:我昨天晚上专门为你们每人书写了一幅狂草作品,希望你们喜欢。我们求之不得呢!哪有不喜欢的!徐勉的妻子拿出书法作品一一展开,我们分别以城门为背景一一拍照,留下了这美好的时刻。“该是晚餐的时候了,走,我带你们去吃一碗襄阳的牛杂面”,徐勉对我们说。显然,他不知道我们中午就已经品尝过牛杂面,但我们还是都没有拒绝。他带我们走进一家装潢颇为特别的牛杂面馆,用地道的襄阳话和老板沟通着,不一会儿,老板亲自给我们每人端来一大碗黄酒和一大碗牛杂面,从来就没有喝过黄酒的我们,也学者徐勉的样子,咕噜咕噜大口地喝起来。我们边喝边吃,边吃便聊,转眼间天色慢慢暗下来。徐勉站起来对我们说:走,可以到城外河边去看看了。<br>护城河的波光漫上石阶时,整座城池忽然亮了起来。我们沿着马道拾级而上,但见万千灯火自城墙垛口流淌而下,将护城河染成一条金鳞闪烁的游龙。覃均业抚着箭楼梁柱上残存的彩绘,忽然从布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借着月光画起城楼飞檐的轮廓。顿时,只觉得木屑纷飞,六百年的光阴在他指间簌簌剥落又重生。<br>张先进举着景区手册,对照月光下的石刻楹联逐字研读。他的影子投在“地接襄荆”的匾额上,竟与古人题字时的身姿重叠。“这‘雄峙汉沔’四字,起承转合都是兵家气度。”他掏出自制拓片本的模样,惹得我忍俊不禁。我迅速举起手机,快门声里,他的认真与古城的沧桑化作永恒。<br>临汉门城楼亮起宫灯时,但见月光漫过十二层斗拱,木雕蟠龙在光影交错间鳞爪微动。覃均业索性坐在石阶上,给我们讲解起了榫卯结构,借着光亮,他的小本本上画出了精巧的剖面图。徐勉的妻子适时给我们递来的热茶,在瓮城石壁上蒸腾起袅袅白雾。<br>夜色渐深,我们倚着城墙垛口眺望。对岸现代楼宇的霓虹倒映在护城河里,与城头灯笼的暖黄光晕在水中交融。张先进忽然指着暗处惊呼,原来月光正顺着“夫人城”石匾的裂纹游走,恍若那位东晋女杰的剑光穿越时空。满天飘飞的孔明灯,好像是要游到远方,告诉诸葛先生我们到襄阳拜他来了。<br>下城时遇见打更的老人,铜锣声震落檐角薄霜。徐勉指着谯楼木构说“这些柱子还是明代的”,覃均业的手掌便长久地贴在梁柱上,仿佛在倾听木纹里凝固的斧凿声。张先进抄录完最后一块碑文,笔记本已浸满月色。 <br>归途的街巷深处,飞檐翘角在月光下勾连成起伏的山峦。护城河在我们身后静静流淌,将千年光阴酿成醇酒,醉了一城灯火,满船星梦。<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襄阳唐城</div> <br>来襄阳的第三天清早,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影视城——唐城。在景区外面等待的,有大约300多中学生,我问他们来自哪里,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他们是宜昌市五峰县中学的,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等待了近半小时,景区才开门。朱雀门前的晨光里,六道身影被斜斜拉长。兄长覃均业仰着脖颈,灰白胡须在晨风中微颤,痴痴望着檐角垂落的莲花藻井。三岁的小孙女踮起脚尖,学着爷爷的模样,惹得青石板上银铃般的笑声溅起。<br>跨过五尺高的朱漆门槛,覃均业突然停驻在回廊转角。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窗棂上的缠枝莲纹,指腹在百年前的雕痕间游走,仿佛触摸着时光的肌理。“瞧这透雕的蝙蝠衔钱,须尾分明竟不输生宣上的工笔。”他喃喃自语,忽然从布袋里掏出一把铜柄放大镜,蹲下身时衣摆沾了尘土也浑然不觉。我望着廊柱间“贞观长歌”的鎏金匾额,笔锋里的飞白恍若云气蒸腾,忽觉褚遂良的墨魂就悬在梁间。妻子时刻观察着我们的动向,抢拍着我们专注的镜头。儿媳用租借的儿童车推着孙女去了最为热闹的街市,突然,她打来电话,要我们迅速赶往锣鼓声响的地方,有舞狮的班子正在舞狮,并且特别精彩。我们立马朝着锣鼓声响的方向赶去,只可惜,我们感到时,只是看到了谢幕的场面。孙女不住地笑着,口里不住地喊着“狮子好会玩,狮子好好玩。市井街巷的幌旗招摇处,老庚张先进对着青砖墙上的铭文逐字比对。“这‘胡商云集’四字,与《唐会要》里记载的粟特商人规制颇合。”他摸了摸脑袋,掏出随身携带的牛皮本,只有他自己才认识的字顷刻铺满纸页。妻子举着相机退到三步开外,镜头里定格了老友半躬的背影,与飞檐上的嘲风兽首构成奇妙对话。<br>午后的日影斜过九曲桥,儿媳从背袋里掏出各种点心,要我们坐下补充一下体力。我们哪里坐得住?小孙女举着竹蜻蜓在假山石间穿梭,藕荷色裙裾扫过石刻的卷草纹,惊起几片早开的樱花。水榭里的古琴声悠悠传来时,覃均业正对着藻井数算斗拱层数,忽而击掌赞叹:“七铺作偷心造!这可比咱们老宅的月梁讲究多了。”他眼里的光,让我想起他四十年前雕刻自家门前华表时的少年。<br>儿媳已经为我们定好了下午3点的返程火车票,此时已经接近1点,我们要离开了。当日头照射在御花园的粉墙时,我站在临水碑廊前久久挪不动步。王羲之《兰亭序》的摹刻拓本悬在暮春的风里,墨色淋漓处似有曲水流觞声。小孙女跑来拽我衣角,掌心还攥着半块桂花糖,糖渍在碑拓的“永和九年”上洇开淡淡甜香。妻子对着我调试镜头,兄长仍在对着一扇花窗比划凿刀的角度。<br>太阳当顶的时刻,朱雀门城楼的轮廓被金线勾亮。我们踏着青砖上暖暖的日影离去,六个人的脚步声在瓮城里荡起回响。小孙女伏在我肩头数城楼灯笼,嫩生生的嗓音数到十七便乱了章法。唐城的灯火在身后渐次绽放,像一轴缓缓收拢的工笔长卷,而我们恰是画中游走的墨点,带着木屑与墨香,带着光影与童谣,将千年前的体温捂进了这个三月的正午。<div><br></div><div><br></div> 来不及向徐勉道别,我们登上了返程的火车。坐在火车上,我眯缝着眼睛打盹,但眼前尽是这几天视觉的回返。暮色中的汉江泛着鎏金波光,六道身影在襄阳古城墙下被拉得很长;三岁的孙女趴在妻子的肩头酣睡,发梢还沾着习家池的竹露清芬;张老庚与我相视一笑,隆中书院楹联“澹泊明志”四字此刻在阳光里愈发清晰;妻子挽着儿媳细数唐城灯火,恍然重现了千年前“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盛景。<br>我睁开眼睛,神志愈发清醒。这座用青砖与诗篇垒砌的城池,既承载着诸葛亮《诫子书》的千年智慧,也烙印着我们三代人交叠的足迹——襄阳从来不是地理名词,而是被时光窖藏的陈酿,需以亲情为引,佐以知己同游,方能在护城河泛舟时品出历史的回甘。<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大家热情关注!</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