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群体的生活方式

春晓

<p class="ql-block">  融入群体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西方关于爱的内涵,关于爱的教育不一样。爱的生命力随着时代和大环境的发展一直往前走,在自否中一直运动和发展。我们过去对于爱的界定和解释不符合这一代孩子的需求,不能为孩子继续提供动力。过去对爱的约定和解释,在人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孩子走向父母,从父母走向孩子,从人走向人,已不能成为一条路和一座桥。我们学习爱的理论和知识,但是每一次都被关在了爱的门外。对于成年人而言是爱给不出去,对于孩子而言,越来越多的孩子完不成社会化,从个体走向群体的路被阻断。</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国爱的核心是仁,主要指的是上对下好,爱是从亲子之爱中发展出来的。然后我们把亲子之爱发展成了家庭之爱,又把家庭之爱发展成了国家之爱。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爱向外发展成爱社会,爱群体,爱国家。我们把亲子之爱发展到群体之爱,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我们得留下学说。立德,我们得留下好的品格。立功,我们得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在这个情况下,个体情感走向群体共同去创造爱的时候,我们被限制在了物质和功利的层面。我们的爱超不出立言、立德、立功,有浓重的功利解释在里面。 </p><p class="ql-block"> 爱被困在了立德、立言、立功,没有从这里超越出去,在这里发生了一个错位。今天孩子的存在方式是建立在父母们已经给他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他们不需要为物质和功利烦忧,他们没有产生生存的危机,对功利的东西没有那么强,这样我们再为他立德、立功、立言很困难,个体超越自身就没有办法再为物质所驱动。在物质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动力的时候,我们的爱没有超越世俗,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爱有点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 面对不为物质和功利而烦忧的这一代人,如果我们的爱、对爱的解释方式、爱的存在方式没有从功利中超越出去,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出不来,个体就会被限制在自我里,个体的精神发展很难超越出去走向群体。个体如果没有这种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的情感和爱,个体融入群体的情感会受影响,人的疏离感越来越强。个体的情感感受和群体的链接、交流就会被阻滞。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节奏和科技之中,人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整事儿的东西越来越多,基于物质和功利作为纽带的行为越来越多,人被工具化的越来越严重,人被内卷的越来越严重,我们一旦和群体的联系感不强,就容易迷失自己,很难找到更好的解释自己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们说为了吃饱饭而奋斗,为了结束贫穷而奋斗,我们为了重构一个东西是有动力的。但是在今天你不是基于重新建构一个东西在努力,我们还说为了让孩子饱吃饭,穿好,有好的工作而努力,孩子会有动力吗?过去的爱是基于生存,基于物质交换的东西,比如因纽特人会把最好的肉分给邻居,是基于物质匮乏和生产力落后而进行分享的。今天的孩子什么物质的东西都不缺,他们对物质和功利没有很强的饥饿感,你再让他们把物质分享出去而获得爱,我们的爱就被限制在这里。我们从这个里面超越不出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才能真正的推动孩子,但我们所谓的无条件的爱都回到了条件上来,所谓的真爱都回到了能得到点什么上来,我们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被人看见,对他人的付出总是有要求的。我们自己省吃俭用,从早累到晚,吃了所有的苦,为孩子花很多钱找各种各样的补习机构和老师,求人托关系帮孩子转到这个学校那个学校,我们花很多的钱让孩子提升各种各样的才艺和技能,花很多的钱让孩子参加各种考公的培训班,期望孩子能够在我们付出吃苦后,能得到一个人上人的结果,我们的付出总是有要求的。我们再用之前的这样的爱,帮助孩子融入群体,完成社会化,帮助两个像孤岛一样分离的个体人联合在一起,它的作用已经非常非常有限了。</p><p class="ql-block"> 爱是衡量人情感和自身价值的公尺。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感受,能够被对方接受和理解到,这就需要一个公共约定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关于人的情感或者是个人价值的公尺叫做爱。我们拿着这把公尺测量—下,如果没有超越价值和功利,人的价值也超越不出去了。我们会说他对我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呢?一种纯感情,的没有要求任何回报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情感表达,会被视为你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我们是通过自己如何定义爱来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么多年了,你每次和孩子说话都没有好声音和脸色,每次都是有所企图,突然对我那么热情,你这样去表达情感的时候,对方会认为你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如果没有他人,这个群体很难完成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如果没有群体,没有他人,我是谁?我是如何存在的?我们很难完成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关系里,每个人都无法成为单独的人,没有个体不需要借助他人而完成自身的解释,每个人里面都包含了对自身的衡量。爱是一个更高的度量衡,所有人在这里都可以完成对自身的衡量,所有人可以借助爱去解释别人,完成对别人的理解,没有他人我就不存在了。个体与群体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在内的。我借助了这个群体,借助他人,才能更好的完成对于自己存在方式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超越物质和功利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融入群体的生活方式呢?圣弗朗西斯的一段话:少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被爱,但求爱他人。舍得,无舍无得。当我们去安慰别人的时候,你不祈求被安慰,而是去安慰别人,你会发现最终安慰的是你自己。当你试着去了解别人的时候,你发现你会更多的了解你自己。当你试着去爱他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用要求,你的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舍得,无舍也无得,你为别人付出,为别人舍的时候,最终回答的都是你自己。从这儿我们找到了爱的修行非常重要的一步,借助群体,找到我们融入群体的一种超越性的生活方式,爱就会升华超越出去。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孩子待在家里走不出去,无法完成社会化,跟群体产生割裂,这些问题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消失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