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天府之春成都行一一寻访古蜀遗踪篇

客山游子

<p class="ql-block">在成都的这些日子,不止是旅行,也在走读历史,此篇是2025年春,天府之春成都行之四的《寻访古蜀遗踪篇》</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展示了四川的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人文荟萃,是古代江源文明发祥地、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孕育了堪与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媲美、被誉为"世界五大青铜文明"之一的古蜀国青铜文明;都江堰建造了体现因循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人类伟大水利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使作为蜀地文明中心的成都平原成为汉唐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汉唐丝绸之路和宋代至明清汉藏茶马古道的主要商品输出地,成就了中国历史文明鼎盛期唐宋六百年唯一持续高度繁荣、领先世界的辉煌,为承启唐宋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p> 第一篇:三星堆博物馆掠影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不可错过的打卡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专业租赁服务</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大文明发源地示意图</p> 第一展区:世纪逐梦 <p class="ql-block">世纪逐梦</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至30年代,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百年逐梦,矢志追求。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谱写了三星堆考古的世纪华章。</p> <p class="ql-block">参观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古城古国遗址。</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约当商代前期,已有城墙和大型建筑。约当商代中期,城址规模宏大,冶金、制玉、丝织技艺达到高峰,独特信仰体系建立,展现出王都气派。</p><p class="ql-block">1986年、2019年,三星堆先后发现八个祭祀坑。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创新创造的典型范例,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参观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大事记</p> A:初识三星堆 <p class="ql-block">初识三星堆</p><p class="ql-block">1927年,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1934年,在燕家院子进行的首次发掘引起了学界关注。20世纪50、60年代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对遗址年代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学系统发掘,对遗址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和年代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将巴蜀文化研究引向深入。</p> <p class="ql-block">发现玉石器</p> <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玉璋</p> <p class="ql-block">初识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首次发掘</p> <p class="ql-block">1934年郭沫若给林名均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发掘日记手稿</p> <p class="ql-block">雒城与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1951年至1961年考古调查</p> <p class="ql-block">1963年,月亮湾地点发掘</p> <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86年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学文化命名</p> <p class="ql-block">青铜铃(商代前期)</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壁(商代)</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的探讨与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广汉月亮湾玉石器等发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深入讨论。1934年,葛维汉提出"广汉文化"。1941年,卫聚贤提出"巴蜀文化",顾颉刚、郑德坤、商承祚、董作宾等发表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伴随考古新发现,蒙文通、邓少琴、徐中舒、冯汉骥等关于巴蜀文化的探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p> B:一醒惊天下 <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一醒惊天下</p><p class="ql-block">"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夏秋之际,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相继发现,出土文物上千件。神奇的纵目面具、威严的青铜立人像、高大的青铜神树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展现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1987年至2019年三星堆遗址发掘地点</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城墙南壁剖面</p> <p class="ql-block">青铜文物</p> C:盛世续华章 <p class="ql-block">盛世续华章</p><p class="ql-block">2019年秋至2020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勘探发现六个祭祀坑。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对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本次发掘开展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开创了三星堆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三号至八号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三号至八号祭祀坑简表</p> <p class="ql-block">展览大厅及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四号祭祀坑出土</p> 第二展区:魏然王都 <p class="ql-block">巍然王都</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钢铸、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p> <p class="ql-block">蜀王世系表</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中关于蜀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文献中关于蜀的记载</p> A:蜀土丰饶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量出土文物为了解古蜀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例证。三星堆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渔猎、畜养、耕作、酿酒、纺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活图景。</p> B:都城营建 <p class="ql-block">都城营建</p><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的城邑是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三星堆古城北面有鸭子河,城内有马牧河自西向东穿越。历经多次营建,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庄严的祭祀场所等,气势恢宏、布局严整,呈现出一派王都气象。</p> C:黄金加工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黄金器物达数百件,种类多、形体大、制作精,为国内同时期仅见。金质片材加工技术是三星堆黄金制品的代表性工艺。金杖、金面具、金面罩、金虎形饰、金鸟形饰等典型器物,造型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黄金制品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金器制作流程</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p> <p class="ql-block">金杖</p> <p class="ql-block">世界权杖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权杖在世界诸多古代文明中,被视为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有权杖出土,杖头多为铜、金、石等质地,杖身多为木质、铜质等。三星堆权杖由黄金制成,器表有人头像、鱼、鸟、箭等图案,应是代表最高统治者的一种特殊徽记。</p> <p class="ql-block">金器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黄金面具</p> D:青铜冶铸 <p class="ql-block">青铜冶铸</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成都平原青铜文明的重要标志。数量惊人的青铜器,包括尊、曼、面具、人像、神树等,表明这里曾是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生产铸造中心。古蜀先民不仅吸收了商文化青铜铸造技术,也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铸接工艺,在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写下绚丽一页。</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制作流程</p> E:玉器制作 <p class="ql-block">玉器制作</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器以闪石玉为主。器类主要有璋、璧、琮、戈、刀、矛、凿、锌、斧、斤、环、珠、管等,少见动物、人物造型。从玉料选择、玉器形制、制作工艺等方面看,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玉器制作流程</p> F:文化承继 <p class="ql-block">文化承继</p><p class="ql-block">从三星堆到金沙,成都平原先秦时期文明不断演进发展。约当商末周初,成都平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从三星堆向金沙转移。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的相似性表明二者为承继关系。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成都商业街船棺墓为晚期蜀文化的代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蜀地为统一中央王朝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化传继</p> G:多元共生 <p class="ql-block">多元共生</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器、青铜铃、青铜牌饰、玉璋、玉戈、玉琮、陶盂等文物,广泛吸纳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神树纹玉琮、青铜鸟足神像、青铜持璋小人像等文物,则体现了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特征。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创造性特点的生动例证。</p> H:王者至尊 <p class="ql-block">王者至尊</p><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雕像群蔚为大观,是三星堆青铜文化重要标识之一。青铜人头像造型生动、内涵丰富,头冠、发型和服饰各异,是当时族群构成与等级秩序的反映。青铜大立人像既具王者之风,又有大巫之仪,应是集神、巫、王身份于一体的古蜀国最高统治者的形象。金杖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的象征,黄金面具与黄金面罩具有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早期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不可错过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都广之野</p> 第三展区:天地人神 <p class="ql-block">天地人神</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衹、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p> 一、以玉通神 <p class="ql-block">以玉通神,三星堆出土玉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以玉璋、玉戈、玉琮、玉壁等为重要祭器,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祖先神灵,承载着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古蜀人宗教礼义制度的反映。</p> 二、藏礼于器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尊、青铜数量众多,出土时盛装海贝、象牙珠、玉凿、铜铃、铜挂架等物品。尊、曼与人物形象结合的造型很多,包括顶尊、背量、按疊等各种姿态,反映出尊、疊在古蜀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p> 三、青铜面具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青铜面具。尤以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面具等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应是古蜀王国信仰世中的祖神或天神,被供奉于神庙殿堂之上,受人顶礼膜拜。</p> 四、神圣祭坛 <p class="ql-block">神圣祭坛</p><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出土多座青铜神坛模型,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制作精细。各类青铜人像或立、或跪、或坐、或卧,还有神兽、凤鸟、建筑等造型,再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p> <p class="ql-block">青铜跪坐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兽面</p> <p class="ql-block">鸟崇拜</p> <p class="ql-block">通天神树</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树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缘登天。神树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神互通之思维观念的形象化写照。</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参观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必看文物</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 行摄三星堆博物馆</p> 尾记:三星堆博物馆掠影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至夏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大型遗址。三星堆遗址始发现于1929年,1986年相继发现的遗址一、二号器物坑,以独特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的文明成就震惊世界,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表明成都平原为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同时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摇篮。国务院将三星堆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展示、研究和宣传三星堆遗址及其代表的成都平原古蜀文化,国家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角修建了大型现代化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被推荐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p> 第二篇:武侯祠博物馆掠影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道,包括文物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民俗区锦里三个区域,占地面积230亩。武侯祠位于景区中心部位,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惠陵及其陵庙昭烈庙暨祠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所在地,是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和影响最大的三国文化博物馆,被誉为"三国文化圣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武侯祠景区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导览图</p> 一、武侯祠园林景观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园林春景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园林春景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园林春景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园林春景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红墙与竹林</p> <p class="ql-block">桃园三结义</p> 二、武侯祠景点掠影 <p class="ql-block">入口景点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唐碑</p><p class="ql-block">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立。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和镌刻极为精湛,被誉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唐碑</p><p class="ql-block">青石古道,寻踪历史</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正门</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行摄成都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复建碑文</p> <p class="ql-block">静远堂</p> <p class="ql-block">前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后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后主传</p> <p class="ql-block">刘备惠陵墓</p> 三、武侯祠历史人物雕像掠影 <p class="ql-block">刘备</p> <p class="ql-block">关羽</p> <p class="ql-block">张飞</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子孙三代雕像</p> 四、武侯祠楹联匾额掠影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楹联</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楹联匾额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楹联匾额掠影</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博物馆内的主要景点包括祠堂正门、三绝碑、昭烈庙、惠陵、武侯祠、三义庙等。祠堂大门悬"汉昭烈庙"匾额,大门内中轴线东西两侧碑廊内矗立包括唐代"三绝碑"在内的6通石碑。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南郊,史称惠陵。刘备谥号"昭烈",其陵庙称昭烈庙。昭烈庙正殿正中奉祀刘备塑像,其左侧陪祀刘备孙子北地王刘谌塑像;东西侧厢,东祀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祀张飞祖孙三代塑像。昭烈庙前东、西廊房分别配祀以庞统、赵云为首的28位蜀汉文臣、武将塑像。昭烈庙后为武侯祠,正中祀诸葛亮祖孙三人塑像。诸葛亮去世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人在成都少城内建武侯祠,南北朝时迁武侯祠于昭烈庙西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封赠诸葛亮为"安国王"并扩建武侯祠,明朝初年蜀王朱椿以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宜为一体"将武侯祠合入昭烈庙,清代修复昭烈陵庙按照民间俗称将昭烈庙称为武侯祠并调整殿堂顺序。昭烈庙和武侯祠西侧为刘备惠陵,陵前为清代修建的小规模神道。武侯祠后为1998年成都市因城市建设由提督街迁入的清代修建的三义庙。祠内有以唐代"三绝碑"为代表的历代碑刻50余通,以清代"攻心联"为代表的楹联、匾额70余幅。</p> 第三篇:都江堰的故事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市辖都江堰市西北部岷江出岷山峡口段,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工程区域为核心建立的旅游景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战国晚期秦国灭蜀国后,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治理岷江出岷山峡口段水患并灌溉通航的伟大水利工程。因先秦至宋代岷江又称成都江(岷山又称成都山),西汉简称"都江",三国时将此平服都江水患变害为利的治水工程称为"都安堰"(亦称"金堤"),宋代称为"都江堰"并沿袭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都江堰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组成部分、全国首批 AA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石碑</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全域全景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南桥及南桥赋</p> <p class="ql-block">南桥连廊</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正门</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一、堰功道的人物雕像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内的堰功道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大道,位于伏龙观前的中轴线上,连接了伏龙观与离堆公园。这条道路两侧矗立着多尊青铜雕像,用以纪念历代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堰功道不仅是纪念先贤的场所,更通过人物雕像串联起都江堰2200多年的治水历史,让游客直观感受这一伟大工程背后凝聚的集体智慧与奉献精神。漫步其间,可深刻体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p><p class="ql-block">贡献:在治理蜀地期间,重视都江堰的维护,设立专职官员(堰官)和军队(堰卒)负责工程岁修,开创制度化管理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文翁(西汉蜀郡太守)。 </p><p class="ql-block">贡献:首次对都江堰进行大规模扩建,将灌区延伸至成都平原腹地,推广水利与农业结合,进一步促进蜀地繁荣。</p> <p class="ql-block">章仇兼琼(唐朝(8世纪):剑南节度使(西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p><p class="ql-block">贡献: 章仇兼琼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主持扩建都江堰灌区,开凿“侍郎堰”(今部分为飞沙堰前身),并疏通新渠,将灌溉范围扩大至彭山、眉山等地,显著提升了川西平原的农业产量。</p><p class="ql-block">纪念意义: 他是唐代都江堰灌区扩展的关键人物,推动了蜀地“天府之国”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高俭(唐朝,唐剑南西川节度使)。 </p><p class="ql-block">贡献:组织疏浚都江堰渠首工程,恢复灌区功能,为唐代成都平原的农业复兴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刘熙古(宋朝,北宋官员)。 </p><p class="ql-block">贡献:主持都江堰大修,改进工程结构,使用“杩槎截流法”等技术创新,增强工程的防洪能力。</p> <p class="ql-block">赵不㥑(南宋12世纪):四川制置使(地方军政长官)。</p><p class="ql-block">贡献: 赵不㥑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主持修复因战争损毁的都江堰。他组织民众疏浚河道、重建堰体,并制定系统的维护制度,确保灌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为南宋蜀地经济稳定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施千祥(元朝,元代水利官员)。 </p><p class="ql-block">贡献:在都江堰工程中推广铁石材料,加固堤坝结构,提升工程耐久性。</p> <p class="ql-block">吉当普(元代四川肃政廉访使(监察官员)。</p><p class="ql-block">贡献: 吉当普在元至元元年(1335年)主持了都江堰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他针对传统竹笼结构易损的问题,首次尝试用铁石材料加固堰体,铸造铁龟、铁柱等构件,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这一创新为后世治水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卢翊,明朝(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四川水利佥事(专职水利官员)。</p><p class="ql-block">贡献: 卢翊在明弘治年间(约1490年代)主持都江堰的疏浚和修复工作。他主张恢复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传统治水原则,反对过度使用金属材料,强调顺应自然的水利理念,有效恢复了都江堰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阿尔泰(清朝四川总督)。 </p><p class="ql-block">贡献:清代对都江堰进行系统性整修,完善岁修制度,并首次用条石砌筑鱼嘴分水堤,增强工程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丁宝桢(清朝四川总督)。 </p><p class="ql-block">贡献:晚清时期主持都江堰大修,清理河道淤积,修复损毁工程,恢复灌区功能,其治理经验被后人沿用。</p> <p class="ql-block">强望泰(清朝) :成都水利同知(清代地方专职水利官员)。 </p><p class="ql-block">贡献: 强望泰在清道光七年至二十七年(1827-1847年)间,八次主持都江堰岁修工程,是清代治理都江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官员之一。他针对都江堰核心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进行系统性维护,并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传统治水经验的实践细则。 </p><p class="ql-block"> 技术创新:提出用铁桩固定鱼嘴基础,增强工程抗洪能力。 </p><p class="ql-block"> 文献记录:撰写《都江堰工程记》《都江堰淘滩作堰志》等著作,详细记录工程技术与经验,为后世提供珍贵史料。 </p><p class="ql-block">纪念意义: 强望泰是清代都江堰水利管理的代表人物,其坚持传统工法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理念,确保了都江堰在清代中后期的稳定运行,延续了“天府之源”的灌溉功能。他的治水实践和文献成果,至今仍是研究都江堰水利史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堰功道上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一个外景拍摄点</p> 二、都江堰景区打卡点 <p class="ql-block">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李冰石像</p> <p class="ql-block">东汉李冰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p> <p class="ql-block">南木</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掠影</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掠影</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眺望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石碑</p><p class="ql-block">2025年,站在高处眺望美丽的都江堰春水,流向肥沃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2025年 都江堰的春水</p> 三、都江堰景区观展 <p class="ql-block">杜甫的《五犀行》</p> <p class="ql-block">川西第一奇功</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点包括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景点,伏龙观、安澜桥、二王庙、凤栖窝卧铁、离堆公园、灵岩、南桥、禹王宫、修之敬治水德政坊、张松银杏、堰功道、秦堰楼、斗犀台等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景点,位于景区范围的松茂古道、玉垒关、宣威门、城隍庙等历史文化景点和现代川派园林景点清溪园等。景区内,千里奔腾咆哮的岷江江水经都江堰渠首工程分流后由洪水猛兽变成依随水道而行的温顺灌渠和水运航道,两岸奇峰危崖耸立、参天古树挺拔,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色壮美,是我国著名的世界级旅游景区。</p> 外一篇:探访熊猫基地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简介</p><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于1987年,是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重要研究基地,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取得各级科研成果70余项。熊猫基地是集大熊猫科研保护、科普教育、文化旅游、国际交往、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全球知名景区,两次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全球500佳"。在这里,您可以探访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惬意生活......</p> <p class="ql-block">优雅的吃法</p> <p class="ql-block">悠哉乐哉</p> <p class="ql-block">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今日住客:熊猫“傲傲”</p> <p class="ql-block">今日住客:熊猫“家欣与文静”</p> <p class="ql-block">科研保护</p> <p class="ql-block">国际交流与友谊使者</p> <p class="ql-block">大熊猫的生活真秘</p> <p class="ql-block">科普创作</p> <p class="ql-block">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我站在羊城己感夏日炎热的窗边回望,方觉这趟旅程恰似一本活态典籍——青铜器上铭刻着古蜀密码,竹简残卷里流淌着三国风云,都江堰堰功道石碑拓印着治水史诗,而熊猫的黑白绒毛间,亦藏着文明与自然对话的寓言。这或许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让竹简上的墨迹在实地考察中发酵,让古迹的苔痕反哺文本的阐释。古蜀文明的密码,正在这种知行合一的往复运动中,显影出更加清晰的文明图谱——如同春雾散尽后的成都平原,每一寸泥土都饱含着时间的结晶。</p><p class="ql-block">2025年,天府之春成都行己告一段落。成都这座被岷江与沱江滋养的城市,在湿润的雾气中氤氲着历史的沉香。六日行程里,留下了寻访古蜀遗踪的脚印,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面具的诡谲、武侯祠堂的唐碑苍柏、都江堰的涛声与熊猫繁殖基地幼崽的绒尾,如一幅蜀锦长卷徐徐展开,然而,古蜀文明探秘之旅远未结束,期待下一次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