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之乐

达洲

<p class="ql-block">新居之乐 作者:老周</p> <p class="ql-block">三棵松口袋公园</p> <p class="ql-block">它面积不大有2000平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曲径不过几十米。</p> <p class="ql-block">这珠最粗,胸径一米多。</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立于三叉路口碧桂园园区之内。</p> <p class="ql-block">未完工交付使用的碧桂园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附近机厂老社区,这里建筑虽然没有电梯,环境也很好。</p> <p class="ql-block">高架桥明珠广场,面积不小。</p> <p class="ql-block">机厂社区公园</p> <p class="ql-block">  我去年十月下旬搬家到碧桂园。不再住公园西门附近了。 </p><p class="ql-block"> 在那住的好处,就是遛公园方便。讨厌的是,周六、周日两天一出楼门就会遇堵车,烦着呢。</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我们夫妻俩的年岁已属不小,上下楼不行了。 每一次上楼,感觉如攀“珠穆朗玛”,有种很恐怖的感觉。于是老夫妻再三思忖,决定换电梯房 。</p><p class="ql-block"> 经过考察,我们不想到淮北市的“新安新区”居住,那里是城市设施自然比老区完善,停车场多,马路宽敞。这些都不是耄耋老者优先考虑的要素,我们能在一马路附近靠山的地方、医疗、生活条件方便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大房地产企业碧桂园在淮北的一马路开发出三十多栋商品房。引起我们的注意 。它设计的房型很好,现代前卫,所谓“飞机式布局”。房间主、次卧朝阳,客厅居中也朝阳,宽大的阳台,可以看日出日落。餐厅、书房安排得甚佳,卫生间小巧玲珑,布局合理……这款120平米的电梯房,非常适合居家养老,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经过卖旧居加点老底子存款一次付清,拿到一套新房。老两口有种很舒服安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到晚年,能有这样的一套满意的栖身之地,那种感觉,简直就是个“神仙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装修采用极简式,把环保 放到首位。</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动手装修,六月完工。装修完毕,让新居空置一年多,气味放放。于2024年10月搬进新居。半年过去,我们的感觉好极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优点甚多,说其二三。</p><p class="ql-block"> 第一,环境优雅。小区南区共有九栋搂,前五后四。前有四栋是六层电梯房,最东边一栋是高层,北面是四栋高层。西头有一个口袋式公园,三棵高大的松树是地标。老松胸径一米多,在这里有七十年的生长历史了。它像是一位高年资的历史老人。目击到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里原先是一片山坡,据说只有桃、梨、苹果树。煤城建市,濉溪矿务局设厂——矿山机械厂就建在这里。这三棵松树,就是厂区大门前的门前“都尉”。遗憾的是原先有四棵,被砍掉了一棵。四大“金刚”把门,现在只有三大“金刚”了。当初小松树不大,可现在树高有二十多米,五层楼高了。一个是金鸡独立,一棵像连里松,靠我家楼头的一棵最粗,且虬枝苍劲威猛。它们与矿务局门口、老市委门口的大松树,树龄应该不下伯仲。</p><p class="ql-block"> 我到过四川广元“剑门关”,看到过三国时代的古松。也到过十三陵、东陵,也见过很多明清时代的古松。就是在淮北,经常参见相山庙内的古松柏、银杏,那里的古树,少说也有数百年呢。</p><p class="ql-block"> 与古松相伴,福气之兆矣。俗说寿比南山不老松,其祝福的意涵里,松树就是长寿的代表 啊。</p><p class="ql-block"> 记得宋代文人黄庭坚有首名诗:“松风阁”。其中有佳句云:“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我居所附近的这三棵松树,虽然年龄比不上鲁直先生笔下的老松,但这几棵松与我的年龄相仿,很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呢。它们移栽到这里的时候,应该有鹅蛋粗细,之前,至少有六七年的生长期。所以,我有老松同龄的感觉至此而生……</p><p class="ql-block"> 现在,开发商把这里当招商的名片住宅区来做的。据说,当初同市里相关部门谈判时,开发商要连片开发老机厂,这里的树木也要清除盖高层,但市里不同意把这几棵松树拔掉,因而才留下这个口袋式公园的。小区围栏外,“一马路,倚相山”一号作品的宣传标牌还在呢。挨着是一个绿树环绕的停车场,路叉口相当宽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设计者的思路,的确把这一个开发地段,当做精品来做的。</p><p class="ql-block"> 机厂路就是由一马路淮海路连接机厂的道路改建而成。以前从矿医向东无路,这里是东部的盲肠。</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切都成了过去。路打通了,它北联民生路,西接矿工医院,东通高架桥,四通八达。人口密度和老居住地 相比,降低好多了。门口有7、9、20路公交车,出入也很方便。有个“好易购超市”在矿医对过,五分钟即达。小区有个在建的三层菜市场,在淮北应该是高标准的。由于开发商碧桂园受到房地产企业整体下滑的打击,菜市场、幼儿园等后续设施的变成了拖泥带水工程。搬过来半年,才发现有了继续装修的迹象,至于交付使用的日期,猴年马月鬼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小区内绿化很好,春季里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口袋公园的小景非常精致,小径修的标准如颐和园一般,花岗岩与鹅卵石精心布局的小径,一个个沿围栏布置的小丘绿檀,非常有韵味。三棵松树是花岗岩低台围成的,居民即可以坐这里休息,唠嗑。</p><p class="ql-block"> 这种保护大树的设计,实用之余,还提升了住户的环保意识。与大树绿植共生,绵长久远。</p><p class="ql-block"> 小园子不大,宽四五十米,长六七十米。三千平米的样子。虽无水榭歌台,仅此几十米长的小路,足够我饭后闲遛,树下发呆的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南区居民六百户。因为有地下车库,地面只能见到电动车停放,没有其它车辆。平素这里很安静 ,对面楼栋之间,有个设施完备的儿童乐园。</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人,天天能和小孩子们见面,实在是天赐之福。我经常逗孩子们,也和读小学的陌生孩子们交流,挺享受的。</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业余爱好,就是拉手风琴。它是一台乐器,也是我的健身拉力器。我生怕影响到他人,凡能问到的左邻右舍,全打过招呼。我选择上班族、上学族不在家的时候拉。我对面的方老,也是一对老夫妻,对我拉琴是赞许有加的。昨日到遇到不一个楼梯的隔壁住户轩先生,他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的军转干部。我在职业技术学院上班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好面熟。他和老岱河廖先生原先都是矿医后勤系统的员工,他们在大门口拉呱。 廖先生介绍相识了。我征求意见,他也很包容。我说:“楼下两家有孩子读大学,我周六周日两天要在卧室拉琴,怕干扰了孩子读书自习,不知可打扰您?”他说:“没事没事,你只管玩吧。”邻里之间,和为贵啊。</p><p class="ql-block"> 第三,迅速适应的新环境。人在那里待久了,就习惯了那里的一切。到一个新的居住地,要发现新地方 的新亮点。我们碧桂园南区,紧邻机厂社区。它有四五十栋机厂居民楼。我发现这里民居,普遍比岱河煤矿居民区建筑品质好,房屋面积大。八十——九十平米的楼,栋与栋错落有致,前边还有有一个小花园,比碧桂园南区口袋公园大几倍。它的南边是立交桥下的明珠广场,面积不小,有几个足球场大。上午交谊舞,下午东区是豫剧演唱者的乐园,有一个十来个人的文武乐队,水平很高。西边是西洋乐队伴奏的演唱者舞台。天天如此,日复一日。老居民在一片祥和的生活气氛中过日子,真是潇洒自由自在啊。</p><p class="ql-block"> 这几处都是我常溜达的地方 ,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立交桥经过改扩建,比原来大好多倍,最靠东的那个桥下,是个下午农贸市场。偶尔去那里买买菜,感觉也挺好的,接地气,食民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相山公园依旧是我常去的地方,这里空气好,森林覆盖面积大,含氧量负离子含量高,自是最佳的去处。离我住的地方与之前比远三四站的距离,我可以免费乘公交抵达。也算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矿上上班,带孩子到相山公园玩,骑自行车一路上岗子,气喘吁吁。回忆曾经的过去,痛累并快乐着。那时的问题是缺钱,物质匮乏,什么都是按计划凭票供应。</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了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我想起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也联想起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p><p class="ql-block"> 煤矿工人冒险采煤的场景,感觉有一点像是“卖炭翁”、“捕蛇者”。当年,采煤还停留在人工炮採阶段,劳动强度极大,环境很差。矿工的辛苦劳作,为的是养家糊口。如果不干这份工作,那你就回家种地吧。农民以前的收入,是很微薄的。而矿工一人工作,则可以养活一大家。</p><p class="ql-block"> 我在煤矿干了三十年,有过短暂的下放劳动体验。对煤矿工人有这特别的亲切感 。</p><p class="ql-block"> 《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话,“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这话形容我现在的生活,应该很贴切。不是吗?人的一生,就是品味酸辣苦甜,现在的好日子,是经过半生打拼换来的。我下过煤矿,扒过煤,也“回过柱”。一个班下来,除了两个眼睛眼白是白的,其余全是黑的……我有两个师傅 :杜师傅和郭师傅。一位是淮北人,一位是江苏人。一个个子大一个矮,都很健壮,他们的布满老茧的大手,让我留下终生的印记。他们朴实无华的素质也感染了我的一生。我下放劳动的那段生活,是我人生道路艰难爬坡期。婚后各住各的集体宿舍,领导出面斡旋,好不容易弄到一套二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往事不堪回首 。</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解放前的战乱时代,经历过吃糠咽菜的童年生活。现在看,这是一种“打基础”。努力学习的阅历,也应该是“天降大任”之前的磨砺 。我们这代人的阅历,无一例外地是丰富多彩的。现在看来,过去一切的付出都值得。</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耳际响起杨洪基先生《夕阳红》的歌声:“最美不过夕阳红……”那是我的手提电脑连接迷你音箱里传来的歌声。能够在安谧的书房里,一边听着美妙的歌声,一边悠然自得地修改自己的散文 ,该多享受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周2025.4.23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