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岳里是一个聚焦南岳特色“庙会民俗”主题的美食综合体。集特色小吃、高端餐饮、精品民宿、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和水上游览于一体,融合了“旅游+休闲+餐饮+文创+演艺”等多样元素的体验地。在布局上,设计了八大沉浸式体验场景,包括“一街、一岛、一宴、一民宿;一茶、一野、一戏、一码头”,每一场景都深入挖掘南岳文化底蕴,展现独特的庙会风情。景区还有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如灯光秀、烟花秀、演艺表演、特色市集等,为您带来全天候、多维度的沉浸式旅游体验。</p> <p class="ql-block"> 南岳里的夜晚热闹非凡,恍如白昼,不仅有灯光秀,还有定时举行的非遗民俗活动打铁花和其他演艺活动。打铁花表演在湖面的水上大舞台进行。夜幕降临,灯光璀璨,表演者在舞台上舞动铁花,火花四溅,形成流光溢彩的壮观景象,宛如“火瀑”或“满天星雨”,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同时还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营造出热闹的节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 表演完打铁花,紧接着就是“凤凰飞天秀”表演。“凤凰飞天秀”以“凤凰”这一象征吉祥与美好的神鸟为主题,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营造出梦幻的视觉效果。表演中,牌楼顶上会喷出花瓣和水雾,呈现出“天女散花”的浪漫氛围,同时配合灯光、音乐和特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仙侠体验。</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节目是民间艺人的特技表演喷火,表演者通过特殊的技巧和工具,将燃烧的液体或气体从口中或手中喷出,形成令人震撼的火焰效果。表演过程中,火焰的喷射高度可达数米,场面十分壮观。表演现场气氛热烈,伴随着锣鼓、音乐和观众的欢呼声,喷火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我钦佩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 看完表演自然是不能错过南岳里古街的夜景,南岳里古街的夜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古街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排排黄色的灯笼错落有致地高挂在古民居屋檐和古街两侧,与飞檐翘角、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漫步其中,古街的石板路被灯光映照得古色古香,游客们身着汉服,头戴簪花,穿梭其间,仿佛回到了古时的瓦肆。街边的店铺灯火通明,各色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南岳里的夜晚,是古与今的交融,是繁华与宁静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南岳里古街的小溪上花船表演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这里的小溪蜿蜒曲折,水流清澈,两岸古建筑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身着古装的舞者在花船上翩翩起舞,伴随着悠扬典雅的古乐,舞姿轻盈优美,仿佛从古画中走出,为游客带来一场穿越古今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几张照片应该是当时最应景的美女照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的行程是游览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书院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 石鼓江山牌坊是石鼓书院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牌坊上书“石鼓江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四个字是朱熹对石鼓书院的赞誉。牌坊两侧还刻有对联,正联为“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此联由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专门为石鼓书院创作;副联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由晚清大儒王闿运所写。</p> <p class="ql-block"> 石鼓书院的“七贤雕塑”,是为纪念对石鼓书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七位先贤而设立的,这七位先贤分别是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和黄榦。</p> <p class="ql-block"> 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是为摹刻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的禹碑而建。亭内中央矗立的禹碑高 1.8 米、宽 1.4 米、厚 0.2 米,碑刻上有 9 行 77 字,碑文为蝌蚪文。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用以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禹碑上的蝌蚪文至今无人能完全识读,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晚年钻研 3 年也仅识得 3 字。关于碑文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反而更增添了其神秘色彩,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今衡阳),当时他住在石鼓山上。为了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了“武侯庙”,后改名为“武侯祠”。祠堂门上有一副由范鹤年题写的对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上联回忆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下联则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李忠节公祠位于书院的左侧,与右侧的武侯祠遥相呼应,是为了纪念南宋名将李芾而建。李芾是南宋衡州人,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李芾临危受命,他率领军民奋勇抗击元军,坚守潭州三月有余。城破之际,李芾全家老少皆殉国,他本人也在熊湘阁自刎而死。李芾的壮举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末年(1573—1620),是石鼓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也是书院的核心功能区。大观楼是一座两层建筑,一楼为讲堂,是古代学者讲学、学生听课的场所;二楼为藏书楼,存放了大量的书籍,是古代的图书馆。楼前立有儒家先师孔子的紫铜塑像,楼内还悬挂有“书院七贤”的画像。大观楼不仅是石鼓书院的核心建筑,更是书院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合江亭是石鼓书院最早的景观建筑之一,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由衡州刺史齐映主持修建。它位于石鼓山北端,地处湘江与蒸水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视野开阔,<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俯瞰湘江与蒸水交汇处的壮丽景色,周围环境清幽,有“绿净阁”之称。唐</span>永贞元年(805年),韩愈途经衡州时,曾登临合江亭,并留下了著名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诗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一句,生动描绘了合江亭的美景,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合江亭因韩愈的诗作而声名远扬,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 合江亭内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p> <p class="ql-block">石鼓书院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芬芳,与石鼓书院内的其他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