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一日:参观北京遇见博物馆和尤伦斯艺术中心

赵洪克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2日,气温24- 9°C,谷雨后北京连下两场春雨,万物滋润,树花盛开,夏季快来了。</p><p class="ql-block"> 上午,乘地铁到北京798艺术中心,参观北京遇见博物馆“永恒的风景——19世纪以来西方油画真迹展”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卢贝娜. 希米德艺术展”、“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p><p class="ql-block"> 遇见博物馆是北京中创文旅集团旗下全新的文化艺术品牌,致力于与国际各大主流文化机构和世界级博物馆合作,打造流动的艺术博物馆。作为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旗下全新文化艺术品牌,遇见博物馆以世界级的文化艺术展览,打造高能级文化艺术空间,丰富文化服务场景,提升文化消费活力,提供优质的文化艺术生活。大型真迹展览、光影艺术空间、艺术文化商店、艺术IP授权、文化艺术交流等板块构成了遇见博物馆产品生态。</p> <p class="ql-block">  “永恒的风景——19世纪以来西方油画真迹展”亮相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这次展览甄选了遇见博物馆馆藏之133幅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绘画的真迹精品,系统地呈现了彼时欧洲社会自然观的变化。该展览汇集了雷诺阿、卢梭、欧仁·布丹等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大师的百余幅欧美古典油画真迹,跨越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重点题材。展览此前已于南京、无锡、泰州、杭州等地展出,这是首次落地北京。</p><p class="ql-block"> 展览共分为“假日花园”“层林光影”“雾海启航”“田园野趣”“自新大陆”等五个单元,围绕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展开。其中既有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以自己儿子为模特创作的饱含父爱的肖像画《男孩半身像》,也有巴比松画派的发起人特罗容创作的田园牧歌,还有连接起巴比松与印象派的绘画大师、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笔下的旖旎海岸《离开翁弗勒尔港的汽船》,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多彩世界,带领观众更好地理解欧洲绘画的源流与变革。印象派的光影魔术,巴比松派的自然风情,雷诺阿的温柔笔触,卢梭的浪漫情怀……围绕着“永恒的风景”主题,展览引导观众去观察和发现工业革命后欧洲大陆画家对乡村与城市、田野与海洋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表达变化,并以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让观众在油画的构图形式、细节表达等视觉传达技巧方面有所体悟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按照惯例在Peets coffee店喝杯拿铁咖啡,休息片刻后继续参观。</p><p class="ql-block">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前身为由盖伊·尤伦斯及其夫人米莉恩·尤伦斯于2007年创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7年,在新支持作为中国领先的独立艺术机构,秉持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UCCA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集团的运营模式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机构最佳运营实践的积极探索,亦是董事会旨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现代艺术机构愿景的体现。UCCA将一如既往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比利时收藏家、企业家、UCCA创始人之一盖伊·尤伦斯男爵(Guy Ullens,1935-2025)在家中辞世,享年90岁。尤伦斯曾说:“艺术是连接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他曾用艺术收藏为中国艺术家搭建了走向世界的舞台。尤伦斯2007年在北京创办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是中国第一家由国外私人资助、运作的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p><p class="ql-block">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4月19日晚上19点多通过官微宣布了这一讣闻,并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国际支持者之一,尤伦斯先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p><p class="ql-block">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今天表示:“盖伊·尤伦斯毕生坚信艺术具有滋养心灵、跨越文化并架起沟通桥梁的力量。在中国创立艺术机构的壮举,正是他将这一信念付诸实践的证明。在他悉心培育最初十年并奠定坚实根基下,UCCA已为数百位艺术家提供舞台,启迪了数百万访客,更成就了无数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龙伦斯男爵</p> <p class="ql-block">  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同名个展亮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作为艺术家来到中国的首次个展,“卢贝娜·希米德”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自1980年代至今创作的19组(件)重要作品,包括艺术家标志性的人形立牌系列、现成物绘画以及肖像作品,也展示有希米德近年来创作的声音装置等多媒介创作,作品选择涵盖了她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为中国观众回顾了这位以探索重构族裔身份和历史闻名的艺术家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路径。</p><p class="ql-block"> 1954年,希米德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5个月大时她跟随母亲移居英国。艺术家深受从事纺织品与服装设计工作的母亲影响,在家庭熏陶与个人兴趣驱动下,希米德在20世纪70年代,选择在艺术学院学习戏剧设计,她把戏剧视为更能够激发人的相遇,触发行动与社会参与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希米德与艺术界的更深入的交集起始于1980年代,与很多1970年至90年代活跃的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一道,艺术家通过策划和举办展览等多种途径,加入了英国在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达到巅峰的艺术运动浪潮之中。作为英国黑人艺术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希米德凭借她为有色人种与妇女运动作出的卓越贡献,凭借她独特的绘画、剪纸、日常品绘画和沉浸绘画装置等方面的探索,在2017 年希米德获得特纳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黑人女性。</p><p class="ql-block"> 家庭迁徙的经历与族裔身份意识促使她很早开始思考黑人的形象、历史、创作与主体性究竟如何在历史中被长期忽略乃至剥夺,非裔同胞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流散经历中,作为奴隶、移民者的离散个体究竟姓甚名谁?拥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艺术家试着想象他们被埋藏在主流历史背后的真实面孔与内心感受。重塑历史与身份的创作思路在希米德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带着想象的眼光艺术家引领人们闯入熟悉的历史时刻中,重新理解乃至重述主流历史,艺术家意识到。不必作出自我阐释的讲述视角,实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其中也自然包括美术史。</p> <p class="ql-block">费米德女士</p> <p class="ql-block">时髦的婚姻》,灵感来源自18世纪讽刺画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的同名作品,绘述了一对因名利而结为连理的夫妇在婚后双双出轨,最后下场凄惨的虚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是安妮卡·易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其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呈现。展览汇集近40件作品,深入探索她在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的交汇处构建的多感官世界,展现其作品在流动的系统背景下,对人类经验进行的大胆而细致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展。</p><p class="ql-block">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1971年出生于首尔,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十多年来,安妮卡·易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探索科技与生物学的融合,呈现出既富挑衅意味又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她不仅通过视觉语言,更通过她所称的“感官的生物政治”——一种对感官体验如何被文化和生物力量塑造的探索——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她巧妙运用细菌、气味和天妇罗炸花等易逝的有机材料,细腻捕捉人类情感与感知的微妙层次。其作品引发对生命脆弱性与韧性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揭示了所有生命形式间共通的命运,并将生命、死亡和衰败等存在主义命题凝结其中。</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涵盖艺术家职业生涯中的近40件作品,其中包括多件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委任新作,以独特视角带领观众进入她不断演变、充满实验性的艺术实践。展览空间设计将多个展厅串联,呈现仿佛实验室、太空舱或企业办公环境般的“无菌”场域体验。通过其材质语言,这些环境强化了隔离与共生间的微妙张力,同时为艺术史的梳理与未来可能性的探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与艺术家对流动世界的持续探索形成呼应。作品《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2025)为本次对安妮卡·易近二十年创作生涯回顾性的展览定下基调,这件早期作品集中体现了她对感官体验、无常以及人类与非人类间模糊边界的关注,而其中蕴含的核心主题与材料语言至今仍在她的艺术实践中持续发酵和演化,这些元素在此次展览中亦得到深入呈现与延伸。</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展览中,安妮卡·易的早期作品与最新创作——包括算法探索和沉浸式环境——展开对话。她的艺术实践并非遵循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网络,既不断回溯自身,又向未知的未来推进。</p> <p class="ql-block">安妮卡女士</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你》让海洋生命与合成技术交融,也让展柜中的细菌身份变得模糊:它们究竟是海洋生物,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透过展柜,人们仿佛窥见古老海洋世界的深邃未知,也被引向对生命关系的深层思考——人与其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联系如何随着时间流变?生物技术的介入又将如何重塑这种关系?正如艺术家所言,这些“共生生命的缠结”预示着一个未来,在技术的介入下,生命的边界、亲缘关系乃至“自我”本身,都可能将被重新定义。</p> <p class="ql-block">  机械装置“放射虫”系列以光纤模拟着寒武纪生物的呼吸,放射虫是最早出现于五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浮游生物,以复杂精巧的玻璃状骨骼文明,而同样以古生物为题材,艺术家在“前寒武纪”系列中的《胶砾岩》中,则为视觉上古老神秘的史前生物覆上工业镀层,她将目光投放在人类世之前的生物与地质历史,并试图通过回溯原始生命描述出一部“非人类的编年史”,以此质问人类是否就是进化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则是艺术家与软件工程师合作开发的一款创作软件,这个名为“空虚”的软件系统,以艺术家毕生作品为数据蓝本,她的创作流程、方法、所有作品档案和研究资料都被输入软件系统中,即使作者离世后,依托该软件,依然能够独立生成完整作品。以Ai算法延续艺术创作生命的做法,展现出艺术家正在思考生命、死亡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安妮卡直言,这是她“死后的数字双生体”——当艺术家的肉体消亡,Ai能否延续其创作?这不仅关乎技术,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的哲学讨论。</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3日 于北京亦庄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