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中原大地的暮春时节,程韬光站在郑州商城遗址的断壁前,指尖摩挲着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三千年前的青铜气息透过肌肤渗入血脉,他忽然想起自己创作《叩醒商都——郑州》时,曾在这方土地上连续行走了七十天。那些被考古队发掘出的甲骨文碎片,在他笔下化作商王武丁与妇好的对话,在月光下重构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壮阔史诗。这个场景,恰如他的学术生涯:在历史的废墟上搭建起文学的宫殿,让古老的诗魂在当代语境中复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商海浮沉中的精神突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年夏天,中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的毕业生程韬光,带着两大箱获奖证书走进郑州商业大厦。这个酷爱写诗的青年,在成为国企法律顾问的第一天,就在办公桌上铺开了《全唐诗》。白天处理商业合同,夜晚研读杜甫诗稿,这种看似割裂的生活,在他身上持续了三十年。"那时候的我像一条两栖动物,一半浸在商海,一半浮游在诗河。"他在《诗圣杜甫》的创作手记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中原国际博览中心担任总经理期间,程韬光策划的"中国诗酒文化展"震惊业界。他将李白的《将进酒》刻在酒坛上,把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制成全息投影,让参观者在酒香中感受盛唐气象。这个项目不仅创造了千万级的经济效益,更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经典案例。时任河南省文联主席李佩甫评价:"他用商业思维解构文化,又用文化情怀重塑商业,这种跨界智慧在当代极为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程韬光调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推动成立"杜甫诗歌奖",创办《中原诗刊》,发起"唐诗万里行"活动。当他在巩义杜甫故里看到小学生用河南方言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时,突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学者的皓首穷经,更需要让它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呼吸。"这种认知,成为他后来创作《医圣张仲景》的重要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二、重构诗魂的文学探险</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韬光的历史小说创作,始终围绕"诗魂"展开。他的"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以600万字的篇幅重构了唐诗的精神谱系。在《太白醉剑》中,他让李白在长安酒肆与波斯商人用胡旋舞酬唱,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创作过程具象化为视觉盛宴;在《诗圣杜甫》里,他把"三吏三别"的诞生场景,设置在战乱中的洛阳驿站,让诗歌成为苦难的见证者。</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创作理念在《医圣张仲景》中达到新高度。面对新冠疫情,程韬光耗时三年完成这部60万字的作品。他将张仲景的医学实践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置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通过"治病"与"救世"的双重叙事,揭示出中医文化的当代价值。小说中"坐堂行医"的细节描写,源自他在南阳医圣祠的实地考察;而张仲景与华佗的辩论场景,则参考了出土的汉代简牍。这种"文化考古"式的写作,被《诗刊》评价为"历史小说的新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韬光的文字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浅白文言"风格。他在《刘禹锡传》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然君子处涸辙以犹欢,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语言既不失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张力。作家李佩甫曾评价:"他的文字像考古学家的洛阳铲,能从历史的土层中挖掘出鲜活的生命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诗魂传播的立体实践</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中华诗词精神的当代传播者,程韬光构建了"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文化讲座"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诗词美学"课堂上,他将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唐诗传播机制结合,开发出"诗人群体传播网络"模型。学生们通过分析李白的朋友圈,理解唐代诗歌的传播规律;通过模拟杜甫的新媒体运营,掌握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新媒体领域,程韬光的"诗魂实验室"抖音账号已拥有百万粉丝。他的短视频《唐诗中的长安十二时辰》,用动画还原了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意境;《杜甫的经济生活》系列,则用现代经济学视角解读"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存困境。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70万次,评论区里"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的留言刷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韬光的讲座足迹遍布全国20余所高校。在重庆移通学院的"名师课堂"上,他以"李白的诗与人生"为题,从"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讲到"相看两不厌"的深情,让学生们在诗歌中照见自我。一位学生在课后写道:"程教授让我明白,唐诗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的精神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四、学科体系的构建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韬光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研究成果,更在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他提出的"诗魂传播学"理论,将文学、历史、新闻传播学熔于一炉。在《中华诗词传播研究》丛书中,他系统阐述了"诗魂"在当代社会的传播规律,主张通过跨学科研究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这种理论被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评价为"打开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维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人才培养方面,程韬光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指导的"唐诗数字化传播"项目,开发出"诗魂AI"小程序。这个程序不仅能解析唐诗的声韵格律,还能根据用户输入的现代场景生成古诗。学生团队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发现"90后"对边塞诗的偏好度高达68%,这一发现为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了新依据。该项目获2024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韬光的书房里挂着一幅自书的对联:"以史为骨,以诗为魂"。在这个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并行的时代,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让诗魂在当代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化。"这种信念,让他在学术与创作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登山者"的姿态。正如他在《旧时光》中所写:"风吹街道一行行,少年打马梦故乡。"那个从黄河畔出发的诗人,正以笔墨为舟,载着诗魂穿越历史的长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云朵轩美术馆,始于2014年。关注我,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i><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美编:13073771658</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庞若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