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淙淙小溪从幽静的林间穿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下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龙潭虎穴,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下游经过平静的入海口与海洋浑然一体,平静、辽阔、宽容、博大,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文。”这段话,是我在一本书中读到的。而每当我读到这样富有画面感的文章时,常常由衷地觉得:能与这些充满睿智的文字邂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读书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镜像,映照出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茶余饭后,静静品读一本书,伴着书香,心游四海八方,与名人大师对话,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接轨,于无声中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倾心交谈,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犹如春风吹拂,雨露滋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与时光的对话 。古人总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一盏孤灯,半卷残书,便能将漫漫长夜熬成星河。颜真卿笔下的勤学之志,不仅是少年人的箴言,更是岁月长河里的回响。今人读诗,常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光阴何曾停驻?书页翻动间,字字句句皆是前人用生命刻下的刻度——陶渊明在南山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苏轼于寒夜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人捧起一卷,便握住了时光的钥匙,推开一扇门,与古今智者促膝长谈。 </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最廉价的奢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恰似一场无需高昂资费,却能收获无尽精神富矿的奇妙旅行。翻开史书,司马光笔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借古人智慧审视当下,以史为鉴,拨云见日。读诗词时,仿若与诗人同游,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体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安然。沉浸其中,心灵得到滋养,气质悄然蜕变,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成本低廉,收获却无比丰厚。它能充实灵魂,在喧嚣尘世中为我们辟出一方静谧天地,任思绪驰骋。这份奢华,无关金钱,关乎精神的富足与内心的充盈,是岁月无法侵蚀、他人无法觊觎的珍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向内心的修行。朱熹曾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如水,涤荡心尘。陆放翁在病榻上写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字字如刀,剖开学问的虚妄。书中的道理,须得在泥泞中跋涉,在烟火里淬炼,方能化作生命的筋骨。王冕笔下耕读的少年,“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田间地头的书声,是知识最朴素的注脚——读书不为功名,只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灵魂在喧嚣中保持澄明。 </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向远方的跋涉。于谦说:“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世人追逐繁华,却不知书斋里自有天地。李清照病中闲读,“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半卷诗词,一帘风雨,竟比春光更动人。读书人不必远行,文字便是舟楫,载人渡江越海——辛弃疾挑灯夜读,“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字里行间,江山万里尽收眼底。 </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给后世的灯盏。陆游暮年仍言:“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之志,终要落于苍生。张可久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书中的悲悯,是文人的筋骨;黄庭坚遥寄友人“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书卷里的坚守,是文明的薪火。一代代读书人将文字刻入血脉,如王贞白所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易逝,但书中的光,永远照亮后人。 </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的年代,静心阅读一本纸质书,竟成了一种奢侈,读书的价值或许会被一些人所忽视。但正如那些坚持读书的人所展现的,读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这种力量,是无价的,也是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通过读书感受书籍中的智慧与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与尊严,让人生更充实、更快乐、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