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布鲁日贝居安修女院

亦真亦幻

<p class="ql-block">爱之湖畔的贝居安修女院</p><p class="ql-block">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的爱之湖畔,我们看到了布鲁日贝居安修女院(Béguinage de Bruges)。为什么称修女院而不是修道院,她与传统的修道院有什么不同,这引起了我的好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之湖围绕着修女院流淌</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座桥,走向修女院。</p> <p class="ql-block">眼前是修女院的房屋,临湖而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墙环绕形成封闭院落,里面包含民居、教堂、绿地等功能区,设计兼具实用性与宗教象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群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的“庇护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传统修道院则是以教堂、学校、图书馆为核心,建筑风格更强调宗教的庄严性。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与教育综合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女院庭院深深,一片静蕴。</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道院,而是由中世纪的未婚或寡居女性自发组成的宗教团体 。这里的成员献身上帝,但并未完全脱离世俗,可保留私有财产和独立生活空间,仅仅需要遵守社区纪律,而无需立终身誓约 。这种性质类似于“第三宗教秩序”,介于世俗与隐修生活之间,属于半世俗宗教社区。</p><p class="ql-block">传统修道院属于正式的宗教机构。修士或修女需发终身誓愿(贫穷、贞洁、服从),完全脱离世俗生活,遵循严格的修道规则。</p> <p class="ql-block">修女院是自给自足与半开放,现在仍然允许游客免费参观。历史上,这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女院曾经为贫困妇女提供过居所。</span>修女通过纺织、医疗、教育等劳动维持生计,可自由出入社区,甚至外出工作,保留了与世俗社会的联系 。</p><p class="ql-block">而修道院强调与世隔绝的隐修生活,修士和修女以祈祷、研习经文为核心,经济活动(如农耕、抄经)主要服务于内部需求 。设有寄宿学校和宗座圣殿,宗教活动严格遵循教规。</p> <p class="ql-block">贝居安修女院的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贝居安修女院诞生于中世纪,因当时频繁战争与疾病流行,导致男性人口锐减,大量未婚或寡居女性需寻求庇护 。这些女性多为中产阶级或贵族,渴望独立生活而不愿完全依附传统修道院的严苛戒律 。</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时,最早的修女院在比利时佛兰德地区建立,布鲁日、根特等地因纺织业繁荣成为她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贝居安修女院被视为“前女权主义”先驱,提供女性经济独立与精神自主的空间,打破传统教会对女性的束缚 。20世纪以后,最后一位贝居安修女于2013年去世,这项运动终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这座布鲁日贝居安修女院自1927年起由本笃会修女接管,现仍保留宗教功能 。因为被正式修会接管并遵循修道院规则,所以现在亦可称为“修道院”。当然,也有些会院例如根特小贝居安会院,已改为私人住宅和艺术家工作室,脱离了宗教功能,就不宜再称“修道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鲁日修女院,是1245年由佛兰德伯爵夫人建立,现存的建筑群与爱之湖景观融为一体,风景旖旎,美不胜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8</span>年,比利时佛兰德地区13座贝居安会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关注和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