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苗族,人们就会想到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p><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四面环山,重峦叠嶂,白水河穿寨而过。特色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气势恢宏。苗族遗风古俗世代相传,保留着最纯粹的自然美景和浓厚的苗族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我们亲临苗寨,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江” 是苗语“DlibJangl” 音译,意为“居住在河湾的西氏苗族”。此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曾称为“仙详”;清朝时期记录为 “鸡讲”,民国时期称为“西江”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景区有西门和北大门两个入口;我们由北大门进入苗寨。</p> <p class="ql-block">乘摆渡车到苗寨小北门。“西江千户苗寨”牌匾悬挂在门坊正中。</p> <p class="ql-block">苗寨中心石板路、白水河及沿河石板路将苗寨分为三部分。村寨不是很大,两条石板路贯穿村寨南北,可以让你环游整个苗寨。</p> <p class="ql-block">餐厅的苗族歌舞队,在静待游客光临。闲暇时看手机、打游戏,游客光临时门前迎宾。餐厅内歌舞表演“高山流水”敬酒节目,全有他们承担。</p> <p class="ql-block">千年不散长桌宴是最为隆重的苗族宴席,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号称为“千年不散的宴席”。</p><p class="ql-block">独具特色的苗寨酸汤鱼,鼓藏肉,糯米糍粑、腊肉香肠,各种农户家的绿色蔬菜小炒,最美味的食物配上悠扬的芦笙曲,苗家姑娘的敬酒歌,再喝上碗醇香的米酒,真正感受到苗族平日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苗族是以酒来表达情感的民族,客人来了必须以美酒相待,是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仪。这是苗族独具一格“高山流水”敬酒仪式,笔者亲身体验中。高山流水不断,醇香米酒畅饮,一直喝一直有。歌舞团队带有摄影师拍照,给你敬酒的瞬间拍照打印出来,每张20元自愿购买。我们旅游团成员都欣然接受了。</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走出餐厅,只见广场一少女手提马灯而过。原来是摄影师在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为游客拍摄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穿着苗族服饰,在苗寨拍艺术照的店铺比比皆是。都是明码标价,你也可以讨价还价,这几年贵州旅游风气很正,绝对没有欺诈游客的行为。</p> 晚餐后我们集体行动,导游带我们去观景台看夜景,然后自由活动游览苗寨。 <p class="ql-block">1号风雨桥。这里是苗寨沿江石板路和寨中石板路的交汇点。过了1号风雨桥,就到了乘坐摆渡车的站点,直达山上观景台。</p> 景区摆渡车 <p class="ql-block">观景台是游客的必到之处,是游览观赏西江苗寨全景的最佳位置。</p> 观景台边的观景亭 夜晚在观景台俯瞰西江,再也不见满天繁星,全部落到白水河畔,整个苗寨灯火辉煌、琼楼玉宇仙阁,流水绿树、古街木桥、吊脚木楼、相映成辉,恰似银河落人间。 如朗朗乾坤,风和日丽的白天,在这里俯瞰苗寨,又会是怎样全景图?整个苗寨的穿枋吊脚楼、田园农耕风景,历历在目,应该更是魅力无穷。 这是苗寨最为繁华的2号、3号风雨桥区段夜景。 1号风雨桥西头,下图为东头。 站在1号风雨桥看2号风雨桥。白水河波澜不惊,潺潺细流,桥面倒影水中,清晰可见。苗寨从南到北,共有7座跨河木桥,分别由1至7编号,居住在苗寨,你只要记住在几号桥附近,就不会迷路了。 1号桥头的“水上粮仓”餐馆,苗家小姐姐载歌载舞,欢迎你来做客。 风雨桥,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白水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坚不可摧。这些兴建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2号风雨桥 风雨桥、苗寨、远山,在寂静的夜幕里,构成完美画卷,流淌在白水河中。 <p class="ql-block">苗族的历史悠久,与华夏民族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苗族虽然派系、分支很多,大都尊蚩尤为先祖。当代中国历史学家提出了“三祖文化”,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黄帝、炎帝并排在一起,打破了传统上的胜者王、败者寇之说,确立了中华民族同祖同源的观点,明确了始祖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和民族团结的基石。</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炎帝、黄帝集团部落占据中原大地,先炎帝死后传位榆罔,炎帝部落内争斗不休,氏族间持强凌弱;蚩尤(后世人强加的羞辱称呼)统领九黎部落战胜榆罔炎帝,驱逐帝位,自封炎帝(因此许多考古学者认为炎帝和蚩尤是同一个人)被驱逐的榆罔很快被轩辕黄帝收容。随后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涿鹿中原”大战,轩辕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战胜并活捉了蚩尤,黄帝知道蚩尤骁勇善战,为了防止他逃跑,杀死了蚩尤并把他尸解分别埋葬,现山东汶上县、巨野县;河南省濮阳;河北涿鹿等地都有蚩尤冢。蚩尤死后,部落大部归顺黄帝,成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基石。蚩尤墓历经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历朝历代都有后人祭祀。后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俗影响,祭祀蚩尤的活动渐渐淡化。</p><p class="ql-block">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尊封他为“战神”“兵器之王”;更有意思的传说秦始皇是蚩尤“恶来”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神话传说的八十一将领。包括风伯、雨师、夸父、刑天、共工、苗民、雷神、火神等等。涿鹿之战后也有少部不愿归顺黄帝,在湖南、湖北一带建立了三苗国,尧、舜、禹时期“三苗国”失败而被追杀,分三大支迁徙,一支向西北经甘肃、川西到贵州西部乌蒙山区;一支迁洞庭湖荆州延绵至武陵山区;另一支迁至黔东南月亮山和雷公山区。“三苗国”迁徙队伍是否就是现在的苗族?对于长期没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这种记录实在是太难了。</p><p class="ql-block">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居地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及风俗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与外界交通闭塞,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p> 3号风雨桥 <p class="ql-block">整个桥面被摄影拍艺术照的掌控,每一个桥棚支柱隔断就是一个工作间,游客到此也不便打扰他们的谋生之道。</p> 苗族人喜欢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感情,3号风雨桥上的苗族情歌对唱,展现对话式的苗歌吟唱,情意绵绵。旅游旺季才有表演,现在只能看到美女拍照。 4号风雨桥,桥面有几块木版破损,正在维修中,不耽误游客游玩。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探访苗寨风土人情,听到美丽苗族姑娘自信微笑“蚩尤的后代”回答后,写下了“她们用美丽回答了一切”。这块石碑就矗立在4号风雨桥头。</p> <p class="ql-block">“雷山银球茶”是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性产品,雷山县的地方特产。雷山银球茶形状独特,是一个直径18-20毫米的球体,表面银灰墨绿。含硒量高达2.00微克-2.02微克/克,是一般茶叶平均含硒量的15倍。在这里安设茶球雕塑,把地方品牌宣传给远道而来的游客。</p> 5号风雨桥 <p class="ql-block">5号风雨桥位于白水河拐弯处,在这里拍照能更好的把依山而建苗寨吊脚楼和白水河表现出来。</p> 西江苗寨的女孩子知道自己长得好,以微笑来感激别人欣赏的眼神。她们喜欢这个青山环抱的空间,不愿意让自己的美丽孤零零地到外面去流浪,因此仪态一派平和。 <p class="ql-block">站在5号风雨桥南望,两岸恢宏的苗寨建筑堪比重庆的长江码头的山城夜景。远处夜幕笼罩的大山上,观景台若隐若现,仿佛是行走在大山里的火把队伍。</p> 5号风雨桥对面的项圈广场。每天表演两场广场板凳舞和高山流水敬酒礼仪。<div>一是表演者手拿两根小板凳互相碰击为节奏,边碰边舞的一种即兴舞蹈。舞者为中、青年妇女,舞步变化多样,主要是在祝贺婴儿满月,嫁娶、立房,过年或过节时跳,欢快即兴,取凳欢跳,舞姿豪放, 动作有力,表演现场十分震撼。<div>二是高山流水敬酒。银项圈前两侧台阶分别错落有致地站着七个阿妹,手持酒壶,台阶中间放一把太师椅,客人端坐其上,身后有一个阿妹端着酒碗放在客人嘴边敬酒,两侧的阿妹手持酒壶源源不断的倒进碗中,嘴中唱着敬酒歌谣,直到客人喝不下去才肯住手,</div></div> 网红打卡店“苗家院坝”荣登舌尖上中国节目,也有高山流水节目表演。 苗族服饰租赁店 木槌打糍粑,把贵州特产刺梨融合进去,别有一番滋味。 6号风雨桥,这里河道变窄了,风雨桥短小了一些。对岸桥头就进了店铺、饭堂。 水上人家餐馆,就在临河岸边。 苗寨小北门夜景 每逢重要宾客来临,苗寨人都会穿着盛装,在小北门外摆下十二道迎宾酒,一道一个大智慧,每一道都有丰富的苗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苗族千百年的传统价值观。 出了小北门,左拐下坡就是7号风雨桥了。不注意看还真发现不了这个曲径通幽的雅所。这个风雨桥在寨子门外,很少游客到此一游。 我是傍晚进苗寨前在小北门照相时,就发现了这座风雨桥,并拍照到此一游。 嘎歌古巷是很多游客必去的文化景点,这个古巷以活态文化为底蕴,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div>我们有幸就住在嘎歌古巷中的一家民宿,房间很小,摆下两张床,设有卫生间,基本就没有活动空间了;让我们切实体验了一晚吊脚楼的待遇。<div><br></div></div> 顶着油纸伞走进古巷,两侧古旧的木房暗红的木墙上涂着民族风俗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绘壁画记录着苗族神秘的图腾、美丽的传说、盛大的苗年。 苗寨中心的石板路扒开施工液化气管道,旅游旺季来临前完成。 芦笙场是以芦笙为媒,以歌舞为伴,交朋会友,聚会欢乐以及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和祭祀仪式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观看敬酒歌、芦笙舞等精彩的原生态歌舞演出,还可上场共舞,一起体验“蹦苗迪”的快乐!每天下午表演一场,我们来的时间不在表演时间范围内。 芦笙广场的大舞台,这里是苗寨最大的广场舞台,村寨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清晨在寨中石板路上遇到了骡子,苗寨除了石板路可行车,两侧都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狭窄的胡同小道都是高低不平的山路,骡子托运生活物资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其他景区还是比较少见的。 西江苗族博物馆<div>馆内主要有历史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等11个展厅。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宗教信仰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大看台。</div><div>我们傍晚入寨,一早就离开了。错过了开馆时间,未能参观游览,甚为遗憾。</div> 苗寨内商铺,趁着早晨游客较少,货车开进寨子里,抓紧补货。 苗寨的早餐还是非常丰盛的,价格也比较公道合理。 青山笼罩在晨雾里,吊脚楼清新靓丽,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苗寨小北门外摆渡车候车厅,由此到大北门,告别西江千户苗寨。 <p class="ql-block">摄影 编辑:自然缘</p><p class="ql-block">同行:金子</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3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