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导写与示例

凤梓人

<p class="ql-block">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当今,有人沉醉于数字世界的便捷,有人眷恋于现实生活的温度。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开展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呼吁人们暂时放下手机,去感受真实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 审题指导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核心话题是关于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探讨。写作时关键要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把握材料所传达的观点倾向,即对当下人们过度依赖数字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的担忧,以及呼吁人们回归真实世界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抓关键语句:材料中“呼吁人们暂时放下手机,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是关键句,明确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是立意的重要切入点。可围绕此句思考为何要放下手机、感受真实世界有何意义等问题,从而确定文章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以果溯因法:思考人们沉醉数字世界便捷的原因,如信息获取快速、社交广泛等;眷恋现实生活温度的原因,如真实的情感交流、亲身体验的美好等。从这些原因出发,分析过度依赖数字世界带来的后果,如人际关系淡漠、情感体验缺失等,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倡导平衡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合理利用数字技术,重视现实中的情感与体验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联系实际法:联系身边的生活现象,如人们聚会时各自玩手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等事例,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还可联系社会热点,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阐述过度依赖数字世界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p> 优秀标题 <p class="ql-block">1. 《放下手机,拥抱生活》</p><p class="ql-block">直接点明主题,简洁明了,呼吁人们摆脱手机束缚,回归现实生活,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数字之外,生活正暖》</p><p class="ql-block">强调数字世界之外,现实生活有着温暖的一面,与数字世界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美好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息屏一瞬,温暖一生》</p><p class="ql-block">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暂时息屏(放下手机)这个短暂行为,能给人带来一生的温暖体验,强调感受真实世界的重要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莫让数字偷走温情》</p><p class="ql-block">以否定句式,表明数字世界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温情,警示人们不要因为数字世界而忽视了身边的情感交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 《暂别数字,触摸真实》</p><p class="ql-block">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传达出暂时离开数字世界,去亲身感受真实生活的呼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 《逃离数字漩涡,回归生活本真》</p><p class="ql-block">将过度依赖数字世界比喻成陷入漩涡,形象生动,“回归生活本真”表达了回归真实生活的愿望,立意深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7. 《在数字与现实间寻平衡》</p><p class="ql-block">直接阐述文章核心观点,即在数字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符合议论文标题直接明了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 《勿为数字囚,尽享生活趣》</p><p class="ql-block">运用对偶,“勿为数字囚”表达不能被数字世界禁锢的意思,“尽享生活趣”突出要尽情享受现实生活乐趣,朗朗上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 《数字便捷诚可贵,现实温度价更高》化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将数字便捷与现实温度进行对比,强调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富有文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0. 《放下虚拟,拥抱实在人生》</p><p class="ql-block">“放下虚拟”指放下数字世界的虚拟内容,“拥抱实在人生”即投身真实生活,语言简洁有力,主题突出 。</p> 高分作文 <p class="ql-block">息屏观世,触摸生活本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数字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与各类屏幕深度绑定。刷不完的短视频、聊不完的线上社交、看不尽的虚拟信息,让许多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恰似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数字世界便捷的同时,更应暂时放下手机,去感受真实世界的温度,触摸生活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息屏观世,能让我们重获心灵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数字设备不断向我们推送碎片化信息,各种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搅得人心神不宁。以学生群体为例,许多同学写作业时,手机就放在一旁,时不时拿起手机刷一下社交软件、看一眼娱乐新闻,注意力被严重分散,不仅学习效率低下,内心也愈发浮躁。反观那些主动息屏的人,当他们放下手机,远离喧嚣的数字世界,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聆听一首音乐、品味一杯香茗,便能在独处中沉淀自我,找回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平和。这种宁静,是在数字世界中难以寻觅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息屏观世,有助于构建真挚的人际关系。 如今,家庭聚会、朋友聚餐时,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大家围坐在餐桌前,却各自低头玩手机,看似相聚一堂,实则心隔千里。数字化社交虽然拓宽了我们的社交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曾经,邻里之间会相互串门、嘘寒问暖;朋友之间会面对面谈心、一起参与户外活动,情感在一次次的互动中愈发深厚。只有放下手机,与身边的人真诚交流、用心相处,才能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给予及时的关心与支持,让人际关系更加紧密、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息屏观世,还能让我们领略自然与社会的美好。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都需要我们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当我们走出家门,漫步在山间小道,听溪水潺潺、闻鸟语花香,看层林尽染、赏云卷云舒,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当我们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与不同的人交流互动,才能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与善意。若总是沉迷于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我们便会错过这些美好的风景和珍贵的经历,生活也会变得单调乏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倡导息屏观世,并非要完全否定数字世界。数字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如便捷的信息获取、高效的工作学习方式等。我们应该做的是合理利用数字设备,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听从“息屏”的呼吁,暂时放下手机,走出数字世界的牢笼,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就会发现,现实世界有着无尽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生活的本真永远值得我们去触摸与珍惜。</p> <p class="ql-block">简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从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 “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 切入,引出 “息屏观世,触摸生活本真” 的核心观点。论述部分,从重获心灵宁静、构建真挚人际关系、领略自然与社会美好三个层面,结合学生学习、家庭聚会、亲近自然等现实场景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结尾辩证看待数字世界,倡导在虚拟与现实间寻平衡,回扣论点,呼吁人们拥抱真实生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