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话读书

湘宛玲钧

<p class="ql-block">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全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全名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为“世界图书日”。</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p> <p class="ql-block">“世界读书日”最早由西班牙政府提出建议,其灵感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的一个美丽传说。传说西班牙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救出了公主。公主表示感谢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4月23日定为“圣乔治节”,书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以后每逢这一天,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就会互相赠送书籍,接受书籍礼物者要回赠一朵玫瑰以示感谢,成了这里高雅而又浪漫的习俗。</p><p class="ql-block">与“世界读书日”关系最密切的,是创立于20年前的墨西哥的哈里斯克州首府的瓜达拉哈拉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个博览会是在以西班牙为母语的国家中最大的图书市场,每年集中在这里的大量的出版商、文学经纪人、阅读公关、翻译家、图书馆管理员等,超过35万人,包括10万儿童。他们在这里进行书和读书的交流,参观书展和分享这个全拉美最大的文化节庆。</p> <p class="ql-block">最爱读书的是以色列人。人们都说犹太人聪明,其实奥妙在于这个民族特别爱读书,爱买书,爱写书。在以色列,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无论是车站还是广场,专心致志读书的人随处可见。在每个家庭里,书房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对读书的兴趣似乎胜于宗教。在安息日期间,严禁走亲访友和外出游玩,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一律停业,交通全部中断,人们都必须在家中安息和祈祷。但只有一点是允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倘若你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海滩上、大街上空空荡荡,寥无人迹,只有书店开门营业。每个书店里都挤满了人,没有大声喧哗,没有交头接耳的闲聊,人们不是在认真的购书,就是在专心致志的阅读。以色列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书店里各种观点各种版本的图书一应俱全,从最深奥的到最通俗的,都有大量的读者。街头报亭随处可见,出售的有国内15种文字出版的29家报纸,有《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世界报》等西方大报,也有各种画报和录像带。在以色列,一般人除了精通希伯来母语外,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用两种语言播音。</p><p class="ql-block">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调查,以色列人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建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仅5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890种刊物。 </p> <p class="ql-block">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是人类生活的结晶,它源于生活,同时又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过去我们称书籍为”精神食粮“,没有精神的人是无法和动物区别的,没有食粮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书籍对我们至关重要。尤其是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浓</p><p class="ql-block">厚的读书学习型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p><p class="ql-block">以书为友,与书作伴。爱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工作之余,避开社会的喧嚣嘈杂, 徜徉漫步在书的海洋之中,汲取书的营养,品味书的芳香,领悟书中慧语雅趣,感受人生跌宕起伏的精彩,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