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阿兰胡埃斯》故事

金子

<p class="ql-block">那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可能是1983或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频频率有了立体声音乐节目了。这对当时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可真是个好消息。那时高保真音响只有唱片,调频立体声节目的播出立刻就成了高保真音乐的新的好音源。那时候啊,大家到处找广播预报报纸,盯着广播节目预报,就盼着能及时收集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信息。然后早早地端坐在立体收录机前,眼巴巴地等着心仪的音乐节目播出。</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电台要播出十首世界名曲。里面有排箫《辉光灯主题曲》,还有《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等。可当《阿兰胡埃斯》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那曲调婉转动听,又带着几分悲伤,忧伤里还透着悠扬,炽热中全是激情,越听越让人着迷。从这次之后几十年来,每当听到《阿兰湖埃斯》这首曲子,无论是什么版本,不管是听到严肃的交响音乐,还是轻音乐,或者是歌唱,每次都跟着了魔似的,深深的体验着内心与声音的共鸣,感慨着旋律的魅力,心弦也合着乐曲节奏,激情就这么顺着乐曲释放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听这首曲子听得多了,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不管是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美声唱法的歌唱,还是那些轻音乐的器乐曲,它们的源头都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吉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这曲子的作者,就是西班牙著名的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格(Joaquín Rodrigo)。提起华金·罗德里格,在西班牙那可是家喻户晓,就跟民族英雄似的,《阿兰胡埃斯》更是被当成西班牙的第二国歌,连西班牙国王都给他授勋,封他为阿兰胡埃斯公园侯爵呢。他一辈子写了好多音乐作品,是一位国际上伟大的作曲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伟大作曲家和《阿兰胡埃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01年11月22日,华金·罗德里戈出生在西班牙萨贡托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华金·罗德里戈的生日可不一般,那一天是基督教音乐守护女神圣塞西莉亚的诞辰日,每年西方把这个日子定为音乐节,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和音乐有缘。可命运有时候就是爱捉弄人。三岁那年,一场白喉病找上门来,不光差点要了他的命,还让他永远失去了视力。</p> <p class="ql-block">在那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小小的罗德里戈只能去适应这无尽的黑暗。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失明反倒让他的耳朵变得特别灵,对声音的感知就跟有魔法似的。他爸爸一下子就发现了他的这个特长,开始带着他接触音乐。先是吹吹口哨、哼哼小曲儿,后来还给买了架钢琴。</p> <p class="ql-block">罗德里戈后来回忆说:“当我失去视力时,上帝为我打开了音乐的耳朵。”在黑暗里,音乐就成了他看世界的窗户,也是他表达感情的方式。他不光学会了弹钢琴,还学会了弹吉他,这两样乐器后来就成了他搞创作的宝贝。虽然身体有残疾,可年轻的罗德里戈音乐天赋有惊人的表现,性格还特别坚韧,这就给以后的艺术成就埋下了种子。</p> <p class="ql-block">1927年,26岁的罗德里戈做了个特别重要的决定——去巴黎深造。在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的指导下,他的音乐才华就像开了闸的水,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杜卡斯很快就发现,这个西班牙盲人学生可不简单:“他看不见乐谱,却能用心灵‘看见’音乐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在巴黎,对罗德里戈来说,不光是艺术的摇篮,还是他爱情的港湾。在这儿,他遇到了土耳其钢琴家维多利亚·卡米。他俩的相遇可有意思了,在一次音乐沙龙上,维多利亚被罗德里戈即兴弹的一段旋律给迷得不行。两人就这么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最后还结了婚。</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对罗德里戈来说,那可不只是生活上的伴侶,她还是他的眼睛、助手和灵感来源。当时盲文乐谱系统还不完善,她就帮着罗德里戈记录乐谱,还给他描述外面世界的美景,让他能把看到的东西变成音乐。就这么着,罗德里戈的音乐里就有了特别强的画面感和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1933年,新婚后不久,罗德里戈夫妇去西班牙阿兰胡埃斯小镇旅游。这小镇可是18世纪皇家避暑的好地方,那里建有皇宫和花园,在阿兰胡埃斯小镇游历的时候,夫人维多利亚向他描述那些所见所闻,那些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园、喷泉的流水声、啾啾鸟鸣、阴凉的树荫,还有小镇独有的浪漫氛围,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罗德里戈心里。几年以后,对这一切美好的回忆使他萌生了用阿兰胡埃斯命名,创作一部音乐作品的想法。1938年他与两位西班牙吉他音乐家相聚,在两位朋友鼓动下,华金·罗德里戈决心创作一部吉他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可就在他琢磨着写这曲子的时候,命运又给了他狠狠一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这事儿差点把作曲家给毁了,他一下子就掉进了抑郁的深渊,连乐器都不想碰,音乐好像一下子从他生活里消失了。维多利亚后来回忆说:“有那么几个月,他连乐器都不摸,就像音乐从他生命里跑走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呢,艺术家就是艺术家,灵魂总会在痛苦里找到出口。罗德里戈最后决定把这悲痛都倒进音乐里,继续创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这创作过程可太难了,他是个盲人,得先把旋律唱出来或者弹出来,让维多利亚记成乐谱,然后还得改了又改。有时候一个乐章得改个几十回,他才觉得满意。</p> <p class="ql-block">要说这第二乐章(Adagio)的创作过程,那更神奇。这个后来被叫作“吉他的眼泪”的乐章,罗德里戈说,是在一个睡不着的晚上写成的。那时候维多利亚在隔壁房间睡着了,他一个人坐在钢琴前,手指就跟不受控制似的,弹出了一段旋律。这旋律就那么自然地流出来,好像不是他写的,而是情感自己跑出来的。第二天维多利亚听到这段旋律,一下子就明白,这是对他们逝去孩子的悼念。</p> <p class="ql-block">《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不一样的感情和音乐上的创新。</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用的是传统的奏鸣曲式,可又加了浓浓的西班牙风情。吉他和乐队就像在聊天,技巧和抒情结合得那叫一个完美。这主题的灵感啊,来自阿兰胡埃斯花园的喷泉声和鸟叫声。</p> <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是慢板(Adagio),这可是全曲的情感核心,被认为是20世纪最美的旋律之一。开头是英国管吹出的主题,满满的哀伤和自我反省。接着吉他进来了,就像在回应管乐的主题。到了中段,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表达着痛苦和抗争。最后又平静下来,好像在说接受和超越。</p> <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是优雅的快板(Allegro gentile),轻快的节奏一下子就把第二乐章的沉重给赶跑了。这里面融合了西班牙民间舞蹈的节奏,能看出罗德里戈对传统形式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从技术上来说,这部作品可革新了吉他协奏曲的创作方式。罗德里戈把古典形式和民族元素平衡得特别好,让吉他这个音量有限的乐器能和交响乐队好好对话。他还通过精心设计配器,像减少弦乐组数量,不让铜管和吉他“打架”,解决了音量平衡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从感情表达上来说,《阿兰胡埃斯》可不只是他自己的事儿,它碰到了人类共有的情感。第二乐章虽然是因为他个人的悲痛写的,可那纯粹的情感力量让好多人都有了共鸣。就像罗德里戈说的:“我写的是我的悲伤,但每个人听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40年11月9日,《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在巴塞罗那首演,一下子就火了。从那以后几十年,它成了演出次数最多的吉他协奏曲,还被改成了上百种版本,爵士乐、流行音乐里都有它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光让罗德里戈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还成了西班牙音乐的象征,被称为西班牙的“第二国歌”。</p> <p class="ql-block">华金·罗德里戈(Joaquín Rodrigo)这位伟大的西班牙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在我听到他的《阿兰胡埃斯》十五年后,他于 1999年7月6日在马德里去世,享年97岁。 他用他的才能证明了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班牙作曲家之一,他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这部作品将古典吉他提升为协奏曲中的主角,并成为西班牙音乐的象征之一。 他的音乐深受西班牙民间音乐(如弗拉门戈、卡斯蒂利亚民歌)的影响,同时结合了印象派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罗德里戈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许多著名音乐家都演奏过他的作品。 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西班牙最高文化荣誉“智者阿方索十世勋章”(1983),并在1991年被封为“马德里伯爵”(贵族头衔)。 </p><p class="ql-block">罗德里戈的音乐充满诗意和民族特色,尽管失明,他却用音符描绘出西班牙最绚丽的色彩。他的作品《阿兰胡埃斯》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中回响,成为西班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