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谈读书

(穷山博佬)美友14129182

<p class="ql-block">读书日谈读书</p><p class="ql-block">一场永不落幕的心灵远征</p><p class="ql-block"> 张德明</p><p class="ql-block"> 当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书架上的书页仿佛被春风轻轻掀开一角,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这场与文字的古老契约。在算法推荐与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读书早已超越获取知识的原始功能,成为对抗浮躁、守护思想自由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一、书籍:穿越时空的文明火种</p><p class="ql-block"> 翻开泛黄的典籍,竹简上的《论语》仍在诉说“学而时习之”的智慧,羊皮卷里的《理想国》依然激荡着对正义的永恒追问。敦煌莫高窟的经卷、古埃及的莎草纸、古腾堡印刷机的铅字,这些承载文字的介质虽已斑驳,却让苏格拉底的思辨、李白的浪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时空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读书,本质上是人类文明以文字为舟,完成代际间的精神接力。</p><p class="ql-block"> 二、阅读:重塑认知的棱镜</p><p class="ql-block"> 每一本书都是一面独特的棱镜,折射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读《人类简史》,我们跳出个体生命局限,以宏大视角重审人类演化;读《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撕开现实的帷幕,展现命运的荒诞与崇高。当我们沉浸于《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奋斗,或在《活着》中见证福贵的苦难时,书本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价值观——那些未曾经历的人生,通过文字内化为精神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三、数字时代:阅读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 电子阅读器的墨水屏、听书APP的智能语音,让阅读突破时空限制。但便捷带来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碎片化阅读导致知识结构零散,算法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束缚思维边界。真正的阅读,需要像朱熹所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字句间反复摩挲,让思想在思考中沉淀。就像敦煌藏经洞的抄经人,在一笔一划间,完成对智慧的虔诚叩问。</p><p class="ql-block"> 四、读书日:不止于一日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不在于制造一场盛大的阅读狂欢,而在于唤醒我们对阅读的持续关注。从杭州“晓风书屋”的深夜灯光,到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情怀;从乡村图书馆里求知若渴的眼神,到地铁上专注阅读的身影——阅读的火种始终在人间传递。当我们在读书日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或许更该思考:如何将阅读融入日常,让每一个日子都成为精神的庆典?</p><p class="ql-block"> 站在第30个读书日的节点回望,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忠实的旅伴。它既可以是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怡然自得,也能成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武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愿我们永葆对阅读的敬畏与热爱,让书籍的光芒,照亮每一个灵魂远征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