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楫 ‍驶向教育的“诗与远方”

小谭老师

<p class="ql-block">在批改学生小练笔的台灯下,我时常想起韩愈那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桌上摆放着陈文老师的《边教书,边成长》,作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陈文老师以细腻笔触、鲜活案例,将教育思考与实践娓娓道来。全书五个部分如五座灯塔,从课堂深耕到精神漫溯,从专业精进到家校共育,照亮教师成长的航道。而最令我深夜掩卷长思的,是书中“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教师要成为播撒书香的种子”这两句箴言,如晨钟暮鼓,叩击着教育初心。</p> <p class="ql-block">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阅读夯实课堂深度</p><p class="ql-block">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恰如阅读于教学的意义。初执教鞭时,我虽对文字怀有浓厚兴趣,却常将备课局限于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近日,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最初仅按教材解析,围绕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展开教学。直到翻开《毛泽东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背景,研读毛主席家书、诗词中流露的舐犊之情,才发现这份“忠骨”背后,是一位父亲深沉的家国情怀。课堂上,当我将书中记载的毛岸英成长经历、父子间的书信往来融入教学,学生们的眼神从懵懂变得专注而震撼。陈文老师所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与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比教学大纲宽广五十倍”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我们把《诗经》的草木芬芳带进古诗课堂,用《世说新语》的魏晋风度注解成语故事,备课笔记便不再是冷冰冰的教学设计,而是文化血脉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书香播撒成长的种子</p><p class="ql-block">龚自珍的诗句道尽教师的使命:用自身的阅读热情,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室前排的图书角里,总有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翻阅《小王子》。当学生看见我午休时捧着《唐宋词十七讲》入神,当他们发现作文本上的批注引用的句子,阅读的种子便在无声中萌发。我将学生的点滴成长写进文章:晨读时专注的侧脸、解题时灵光乍现的喜悦、助人时温暖的笑容,都成为笔下的动人篇章。当学生在文章里看到自己的名字,眼中满是惊喜与自豪。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在读书分享会上自信地朗读;原本对阅读兴趣缺缺的孩子,也会主动捧着书籍,沉浸其中。这正是陈文老师“成为读书种子”理念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以坚守追寻教育的远方 </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诗句诠释着教育者的执着: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唯有坚守初心,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一次午休,学生小兰悄悄塞给我一张卡片:“老师,您上次念《小王子》时眼睛里有星星。”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育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与学生共读时的会心一笑,在解答困惑时的豁然开朗,在文字浸润中共同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说:“好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愿我们都能以陈文老师为榜样,将阅读融入生命,做一个终身阅读者,在教育的原野上深耕细作,静听千万颗读书种子破土而出的清响,那便是教育最美的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