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里的母爱

海鸥飞翔

闲暇之时,刷到解小东演唱的歌曲《中国娃》,其中一句“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就像一枚石子坠入深潭,瞬间搅碎了我平静的心湖。那一刻,熟悉的旋律裹挟着回忆扑面而来,将我拽入时光的漩涡。 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潮水般漫过堤岸。恍惚间,我又看见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竹编筐里的银针麻绳泛着微光,她戴着顶针的手指,正穿梭在千层布与岁月的经纬里。那画面如此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岁月,贫困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我们这个十口之家。父母每日在田地里挥汗如雨,也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十张嘴的温饱压弯了父母的脊梁,可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母亲对我们的爱,从未有过丝毫打折。她总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每到年关,竹编筐里总会像变戏法似的,变出十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 每到仲夏时节,母亲总会翻找出破旧的衣衫,仔细洗净,仿佛要将一年的辛劳也一并涤去。日头把晾在绳上的旧布晒得发烫,泛着细密的褶皱,那些被岁月磨出毛边的布料,在她眼中却是珍宝。竹编筐裹着泛黄的报纸,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浆糊痕迹里藏着精打细算的日子。每当母亲把它抱在膝头,剪刀与顶针的碰撞声,便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音符。而那个竹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知晓自己承载着一个母亲最朴实的爱意。 她将自制的浆糊均匀地刷开,案板上顿时弥漫起淡淡的麦香。平整的布料轻轻落下,像是雪花覆上大地,母亲的手又一次蘸起浆糊,温柔地涂抹。一层又一层,浆糊裹住了布料的纤维,也裹住了她对生活的期许。夏夜的风从窗棂漏进来,吹动她鬓角的白发,油灯在墙上投下摇晃的影子,而她始终专注地重复着叠布、抹浆的动作,仿佛在编织岁月的经纬。那些浸透浆糊的布片,日后会变成垫在我们脚下的千层底,让母亲的爱,随着我们走过一程又一程。 纳鞋底的夜晚,时光仿佛凝固。母亲弓着背坐在破旧的小板凳上,身旁放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灯光摇曳,映着她日渐沧桑却又无比坚毅的脸庞,额前的碎发垂落下来,与煤油灯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响交织。她不用锥子,全凭一枚顶针的力量,让粗白线绳子在鞋底间来回穿梭。每一针,都带着穿透生活的坚韧;每一线,都交织着她对孩子和家人深切的爱意与牵挂。那密密麻麻的针脚,是她爱的密码,诉说着无尽的关怀。 有次临近年关,母亲为了能让我们按时穿上新鞋,没日没夜地赶工。长时间的劳累,加上昏暗的灯光,让她的眼神愈发模糊。尖锐的针头深深扎进手指,殷红的鲜血瞬间冒出。我心疼地要去拿布包扎,她却只是轻轻吹了吹伤口,简单裹上布条便又拿起麻绳,嘴角带着温柔的笑意:“不打紧,就差这几针了,穿上新鞋,我就放心了,你们来年的路才好走,”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的爱,如同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我的全身。 当十双新鞋整齐摆在东屋的八仙桌上,年味才真正漫上心头。我和两个妹妹迫不及待地抢着试穿,崭新的布鞋踩在脚下,柔软又暖和。母亲坐在竹编筐旁,粗糙的手掌一下又一下摩挲着竹筐温润的篾条,仿佛在抚摸岁月的纹路。竹篾缝隙里残留的浆糊痕迹,与她眼角的皱纹一同在灯光下闪烁,欣慰的笑意从她眼底漫出来,盛满整个屋子。这双千层底是母亲用时光编织的爱,垫着我们稚嫩的脚掌,让我们在人生路上站得稳、走得正。 <p class="ql-block">  这承载着岁月温度的竹编筐,早已与母亲的身影融为一体。竹篾被时光磨得温润如玉,裹着泛黄报纸的筐身,藏着母亲精打细算的智慧。每次纳鞋底,银针、麻绳、鞋样在她指尖翻飞,竹筐里的顶针、剪刀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宛如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轻轻摇晃着那些艰苦却又满是温情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终于,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十双饱含母亲深沉爱意的千层底布鞋整齐地摆在我们面前。每一双鞋,都有着不同的尺寸、不同的样式,却都织就着同样绵长的牵挂。</p> 前些时日的清明节,回村祭拜父母双亲,看到竹编筐安静地躺在老屋角落,报纸边角卷起岁月的褶皱。这静默的竹编筐,像是一位时光的见证者,守着满屋子的回忆。 如今,时光的车轮已缓缓驶过那些艰苦的岁月,母亲也早已离我远去。可每当思念翻涌,我总想起母亲纳鞋底时专注的侧脸,想起她为我们缝补生活的日日夜夜。那双千层底布鞋,早已超越了遮风挡雨的功用,它是母亲爱的图腾,是苦难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更是照亮我前行的永恒星光。它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多少坎坷,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爱与力量,始终站得稳、走得正,带着勇气与希望,踏踏实实去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