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回来想读书

齐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阳城回来想读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散 文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 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闲得无聊就跟上朋友去山西浪,忽地一下钻进了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怀着不屑一顾地心情进相府,参观完了自感羞愧地逃了出来 ,原来山西地面上还有这么深厚文化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城相府实际上就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位官员的住宅。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住宅,这绝不是一个普通人的住宅,这个宅子的主人正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编撰者陈廷敬。</span></p><p class="ql-block">由皇城相府的宏伟建筑而联想到主人陈廷敬,由陈廷敬而联想到他渊博的知识、正直的为人,由他的知识而联想到他担当起培养康熙皇帝的重要任务,编写《康熙字典》,对国家的贡献大到无人可比的境地,由他对国家的贡献而联想到读书,再回头看看自己,读书少得可怜,就这还满世界胡骚情,其实自己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以后绝对不敢再浪费时间了,好好读些书吧。这就是我游阳城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陈廷敬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自幼喜爱读书,善于思考钻研,14岁时以“童子第一”考入潞安州学,6年以后参加并州乡试中举、参加殿试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会试同考官、翰林院散馆第一、内秘书院检讨。可以说是在学习读书方面他一路领航。陈廷敬原名陈敬,在1658年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二甲进士时,因“是科馆选,又有顺天通州陈敬,同科进士出现两个陈敬颇有意思,然而更加有意思的是,顺治皇帝偏不给那个陈敬改名,而给这个陈敬改名,名字中不加其他字,单单加了一个朝廷的”廷”字。这一改确实非同小可,或许借了皇帝金口玉言,或许是应了朝廷的“廷”字的吉兆,而且与廷字结伴,陈廷敬从此飞黄腾达,始终受到朝廷里皇帝百官的厚爱,加官晋爵,委以重任,职务品味之高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上, 朝廷内外无人能比。顺天府通州的陈敬是北京郊区人,而泽州府阳城县的陈敬是山西人,但历史的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同科进士两陈敬 ,彼陈敬非此陈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陈廷敬的知识渊博,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在一个朝廷中能给皇帝当老师的人仅仅一个人,况且培养出来的皇帝不是一般的昏君,而是一代名皇康熙大帝,一个好皇帝不仅国家发达,而且黎民幸福、四方平安。这在中国历史上260多个皇帝中为数不多,康乾盛世中的康熙皇帝正是这样一个叫得响的皇帝。皇帝很伟大,你就不得不想到他的老师。一般的人认为,当老师无非是识字算术罢了,但是康熙主政以后的几十年中,始终把陈廷敬带在身边,而且委以重任,凡国家大事,皇帝都要和陈廷敬商量,陈廷敬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了。</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陈廷敬明辨是非,知事懂礼,清正廉明,严以律己。他在任左都御史时,亲自查处了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军饷90万两的大案,使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对贪官污吏产生了极大地震撼力。他的亲戚张汧任湖广巡抚时,贪污行贿,康熙皇帝诏令免于追究他本人领导者的责任,但陈廷敬却坚持自我革职罢官,以此扶正超纲。</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他一生勤于读书与写作,除了大家知道的大型工具书《康熙字典》外,他写作的著作有二十多部,连康熙皇帝都认为陈廷敬的诗写得深厚,“非积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他的家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陈廷敬的家中都是读书人,他的后代中有四位考取状元,六位考取举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陈廷敬的家业家豪富大。在山西省阳城县东15里的北留镇的“皇城相府”都是陈廷敬的住所。什么住所,简直是一座城池。这个住所名为相符,背依樊山面朝樊溪而建,分为内城外城,占地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各种房屋640间,内城外城的城墙为780米,平均高度在12米左右,宽为2.5米,这么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作为个人的住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有人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陈廷敬的钱哪来的?言下之意是不是如同郭伯雄,徐才厚、谷俊山一样贪污腐败、卖官买官得来的不义之财。我告诉你,陈廷敬出身山西农民,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绝没有贪污公家的一分钱,他的工资多得根本就花不完,他还用贪污吗?况且他是知书达理的人,他非常明白贪污不但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害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么浅显的道理他能不懂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如果出版一本书,能得2800元稿费,用这些稿费在北京城里就可以买一座四合院,陈廷敬 的工资恐怕比2800元多得多。</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陈廷敬的仕途十分畅顺,正因为这个原因,他通晓处事为人的道理,所以在朝廷官场应对自如,对上不卑,对下不亢,对谁都十分尊敬,非常客气。辅佐皇帝全心全意,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康熙对他非常相信也非常放心,他从进士入朝,直至擢升文渊阁大学士而登上宰相地位,官至一品,同时担任四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清朝的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辞官为民,告老还乡,但是陈廷敬却例外,他在宰相位置上一直干到病故,这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上是唯一。</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陈廷敬受朝廷内外,举国上下的尊敬,从给康熙当老师起,他不但给皇帝教知识,还讲为人。自己更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的两个忘年交,在共同奋斗是的事业中各显才华分别以一代君臣和千古一帝载入史册, 康熙皇帝不但多次为陈廷敬提笔御书匾牌,还亲自上门拜访陈廷敬,住在陈家一个晚上。直到二十一世纪,人们还络绎不绝地去阳城县参观皇城相府,你敢说大家不尊敬这位陈老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大凡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你细细地品味历史,他必定是一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读书人。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以读书为快乐,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研究得十分透彻,所以他领导的中华民族和国家就敢于对外强说不,人民也感到几千年来第一次直起腰杆子来了。因为他读的书很多,所以他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得出的“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结论,是要防止历史上的周期律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发生,必须牢记牢记两个务必。但是他告诫理解的人不多,不理解还不读书,只会以个人恩怨不择手段地向毛主席身上泼脏水。</p><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中国的科学家们有三个代表人物:钱学森、钱三强、 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为共和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你们考证过没有,”三钱”是一个家族的后代,他们的老先人在清朝时就告诉后人,要想让家族兴旺发达,必须读书,并且把“读书”二字作为祖训,所以钱家出了不少状员、举人、秀才,连我国前些年的外交部长钱其琛 也是钱家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人的人均年读书有0.7本,而法国人均年读书高达55本,俄罗斯25本,韩国17本,我们的人均读书量还不及非洲有些国家,所以我们的科技上不去,我们的人品素质在全世界排名在100名以后 ,恐怕与读书少有着相当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的中国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两个现象,你逃都逃不掉,一个是满世界写者“刻章办证”,连坟地里死人的石碑上都写了“刻章办证”。另一个是看手机,人人都在看手机。汽车上、火车上、动车上、轮船上、马路上、课堂上、病床上、伺候老人的轮椅边上---------。简直叫人不可思议,如果把这个专心的程度用来读书,我想我们的国家能进步一大截子</p><p class="ql-block">去年我出版了一部文艺作品,有几个人看了生出些怪怪的注意,一个人来信说我书中人物有他的影子,要和我打官司;有一个打电话说我写的事情影响了他和他的朋友,要让我陪上精神损失,把挣来的稿费全部赔给他;还有的扬言不但要告我,还要连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一起告上法庭。开头我非常生气,气完了觉得十分可笑,这类事情早先鲁迅先生写完《阿Q正传》就出现过,前些年贾平凹、莫言也都遇到过,如今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我也遇到了颇烦人的事情了。这些人敲诈我真是老鼠尾巴熬汤,没有多大油水。可笑以后我生出一个高兴的念头来,不管怎么说,还有人读书了,这真是个好开端,好兆头。</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国家要强盛就得全民读书,民族要伟大必须世代读书,家庭要发达必须人人读书,个人要进步一定要天天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张也。本名:张玉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2月参军,参加过两次核武器试验,荣立过三次三等功,大校军衔,2006年退休。出版了8部著作,写下了1000多篇文章,有200多篇发表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其中有3篇获得过大奖。写过5部电影剧本,最有影响的是100集儿童动画片《狐狸太太》 100集儿童短视频电影剧本《留守儿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