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津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航運中心,作為中央政府四大直轄市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又因為毗鄰首都北京,從明代起,就是京畿拱衛,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朝代更迭,新舊激烈對抗的風雲激蕩年代,前朝遺老,各路軍閥政客,革命黨人,工商巨子多會於此。為近百年中國近代史書寫了重要篇章,留下诸多歷史遺迹。其中位於今和平區重慶道55號的<慶王府>即是一處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建築。</p><p class="ql-block"> 上圖為慶王府大門。</p> <p class="ql-block"> <慶王府>的前身是清末太監總管小德張(張蘭德)親自設計修建的私宅。</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1911年)摧毁了清政府統治根基,隆裕太后被迫宣布清末帝宣统退位。小德張見清廷大勢已去,遂携帶半生積累的財富來到天津,在此選址親自設計於1922年修建了這所磚木結構三層圍合,中西合璧式私宅。</p><p class="ql-block"> 圖為主樓正門。圖中可見外廊立柱和彩色琉璃欄杆。</p> <p class="ql-block"> 正門前設有十七級半台階,是為避皇家的“十八級”。表現了設計者既顯示其宏大排塲,又小心谨慎不越雷池的心理。這是長期皇宫生活形成的心理特質。</p> <p class="ql-block"> 正門側面。可清晰看到外廊彩色琉璃欄杆。</p> <p class="ql-block"> 世襲慶親王載振於1925年寓居天津,看中了小德張這處住宅,花40萬大洋买下。遂有了“慶王府”之名。</p><p class="ql-block"> 圖為契蘭廳。係慶王府大餐廳。載振到天津後,仍像在北京王府一樣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連喝的酒都是自釀的香白酒。</p> <p class="ql-block"> 載振年表</p> <p class="ql-block"> 天錫</p><p class="ql-block"> 慶王府中庭,高约12米,面積350平方米。是整座建等的中心,其它房屋均在其周圍依序排開。其二楼回廊由196根黄、綠、藍三色琉璃六棱方柱圍合而成,為國内罕見。屋頂四角各有一盞德國造葡萄吊燈。</p><p class="ql-block"> 每逢載振夫妻及真子生辰,均在此組織京劇、曲藝堂會。顯現出當時王府的奢華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裏已經布置成影視塲景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中庭屋頂德國造的葡萄吊燈,雖逾百餘年仍然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圖為樂有餘堂的家俱、書桌、沙發茶几和書畫。</p><p class="ql-block"> 樂有餘堂是載振在北京王府時的卧室和書房。在此卧室和書房仍沿用此名。</p> <p class="ql-block"> 載振(左)和其父愛新覺罗•奕劻(Kuang)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圖為載振二子溥銓卧室和書房家俱擺設。因載振在天津投資興建天津勸業塲,故以“勸業”命名。且“勸”與“銓”同言,亦有鞭策其子之意吧。</p> <p class="ql-block"> 圖為慶王府家學室。室内設有雙面透雕楠木“垂眉罩”罩上刻畫了福禄夀三星、八仙、仙鹤、蝙蝠、梅花鹿等吉祥圖案。</p><p class="ql-block"> 家學室表現主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室中還擺放有一架鋼琴,説明對西方文明的開放態度。</p> <p class="ql-block"> 家學室對面是慶王府祠堂。也設有雙面透雕楠木落地罩,其上刻畫渔、樵、耕、織、讀等生活塲景,配以山水、牡丹等吉祥畫案。 </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設立體現了中國傳统敬畏祖先的孝文化。</p> <p class="ql-block"> 承蔭</p><p class="ql-block"> 慶王府會客廰。載振日常會客處。門上有透雕“垂眉罩”,正面後方設木雕大座屏,兩侧有沙發和壁爐,頂上有大吊燈。</p><p class="ql-block"> 載振雅好京劇兿術,尤喜尚小雲、譚富英、李少春等名伶。常在此廰放京劇名家唱片欣赏。也曾經有多少京劇兿術大家出入此廳。</p> <p class="ql-block"> 各廳之間過廳都精心裝飾布置。</p> <p class="ql-block"> 門楣上方比利時工兿掐絲彩花玻璃。據説此工藝在比利時已失傳。(因手機设置和技術原因拍攝的效果不好。此圖選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轉角樓梯和楼梯間。每處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p> <p class="ql-block"> 院落花園中的一棵百餘年樹齡的黄金樹不可錯過。</p> <p class="ql-block"> 主樓外景及花園一角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一輛當年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馬車孤零零地停在主樓外一隅,没幾個人會留意它。而樓内溥銓的房间裏,一架當年國外進口汽車的模型擺放在案頭。</p><p class="ql-block"> 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展品出現在同一塲景,但作為歷史的見証者,不也相映成趣地向我們昭示着,舊時代的必然没落和新時代的崛起嗎。落後讓位於先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回望歷史不是戀舊,而是為了更深刻地認識今天,充滿激情地展望明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代親王何處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地空餘凴吊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