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书林:《清日战争》

风清杨

<p class="ql-block">读中国的近代史压力有点大,这是我读中国近代的感受,我相信,任何一位国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可又不得不面对。</p><p class="ql-block"><br></p> 前些年,读了学者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奔溃》,这是一部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的学术专著,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驾驶着几艘坚船利炮第一次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城下之盟。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的就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其次,还有梅毅先生的《太平天国:理想的梦幻》也属于中国近代史,这些历史专著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div><br></div> 在网上看到了宗泽亚先生的《清日战争》,没有丝毫犹豫的下单订购了一本,此书大32开本,近六百页,2014年出版,至今已经是第8次印刷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1894年至1895年发清日各自为了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包括清日大海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鸭绿江作战、金州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辽河平原战役等等,战争的结果以大清北洋舰队的覆灭和丢失尊属国朝鲜和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赔款日本军费结束。作者宗泽亚历时数年,大量征引采用了日本国立图书馆等的史料、双方来往的电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谈判的细节、包括五百多幅与战争相关的绘画图片和照片、近百张数据表格全方位的分析了清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对比及对战争结局的影响,极以此来说明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具史料价值,有助于读者从更深层面的了解战争的历史细节,同时也可以明白,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单纯的取决于双方的武器装备、兵力、战术,更是取决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div><br></div> 在我所了解有限的历史知识中,这些专著的某些观点仍然颠覆了我的许多认知,比如说电影《甲午海战》,邓世昌的致远舰发射了一颗装沙子的炮弹、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及日军、总是有奸臣在皇帝身边打小报告误国等等,以至于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等等,《甲午海战》虽然是电影,内容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不能不承认,大多数国人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文艺作品的影响,事实上,清军的武器装备与世界列强相比较属于中上等水平,进口连发步枪的性能甚至超越了日本的村田式步枪,清军还配备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重型机关枪,海军从德国、英国进口的新型战舰称霸亚洲,所以,武器之说难以服人。当残酷的历史真相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从刚开始的震惊到长久的沉思,那种无力的耻辱感让我无法释怀。<div><br></div> 堂堂大清为什么完败与蕞尔岛国日本呢?<br>  <br>与小日本为邻真是中华民族的的不幸,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劫难大多数都和小日本有关。明万历年间倭寇就开始骚扰中国沿海,记得学者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中说<font color="#ed2308">“倭寇入境,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 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 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font>不足百人的倭寇侵入中国沿海地区如无人之境,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大概可以窥探出中国封建王朝体制中的诸多弊端。<br> 同为亚洲的国家,近世数百年,数千年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日本自愧不如,内心深处隐藏着复杂的民族劣等感,其实清国和日本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欺负。从此以后,清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洋枪洋炮开始列装清国军队,却严禁军队接受西方式的精神教育,清国的军队改革只是学习到了西方军事的皮毛,没有真正掌握近代西方军事的思想和原则。长期以来,清军没有特定的建军思想,没有为国而战保卫国家民众的概念,士兵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仅仅停留在吃军饷,为皇帝打仗的狭隘观念上,战场上的清军部队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军和士兵普遍胆小日怯战,清国军队缺乏适应近代战争的指挥官,循规蹈矩,不懂近代军事。当战争来临时,从上到下还在默默无闻的民意中揣摩战争,在战和间摇摆不定,战争对清国来说只是皇家的战争,战败割地赔款也是皇家的土地,士兵没有“国家”观念,这支没有精神支柱的武装集团,尚武精神早已经荡然无存,清国长期的愚民政策,是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源。反观清国的对手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彻底改造了旧藩的军队体制,成为“国家军队”最重要的法律支柱,把江户时代续存的尚武精神与近代国军意识融合起来,建设成为具有战斗素养的近代国家军事集团。无论体制还是观念、兵制等远超过清国,有些制度规则还超越了西方列强,这是日本获得了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div><br></div> 历史不忍卒读,从刚开始的平壤会战,其实日军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可战争的结果暴露了清军的脆弱,清军几乎是一触即溃,一败再败,清军的不堪一击助长了日军的野心,进而坚定了日军将战争扩大到清国本土的决心,各国武官评价对清军的表现有这样的评价<font color="#ed2308">“作为远东的大国,显然不具备近代军队的素质,尽管清军拥有洋式精良武器,但战术陈腐,将军和兵士缺少军人应有的斗志,清军是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清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怯战,战局常常并非败势,兵士就会先行丢失阵地和武器逃跑,如旅顺口之战,清军防御兵力8000人,而日军1300人,结果清军大败。”</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在日本人的心中,中华就是丰衣足食的东方天堂,一睹大陆的风采和肥沃的土地是日本人的梦想,丰臣吉秀万年二度出征高丽,就是想打通通往中国的大门,但明军的豪勇给他们留下了耻辱,但清日战争的胜利终于把他们带到了梦寐以求的天堂,当日本人进入清国时目睹的是清国的贫穷和脏乱,强烈的反差改变了日本人心目中对东方大陆的憧憬,对中华固有的崇敬心里开始奔溃,并迅速向“轻蔑”的意识转变,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大清国劣等的军队,又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华夏的近代史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大浩劫的悲剧,如今的东海、钓鱼岛等历史遗留问题都是清日战争造成的后果。<br><br>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世纪之交,中华民族复兴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了解的历史,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这本书不可不读。<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