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这么一个笑话:某秀才的小儿夜哭不止,百般哄劝无效,秀才娘子忽生良策:“相公,快拿一书来!”秀才大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娘子解释道:“你不是也一捧起书就发困吗?”</p><p class="ql-block">可见视书本为催眠剂、疲乏源的,从来就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但书籍对于我却是一剂强心针,一盒十全大补丸。在“革文化的命”的年代,由于父母受到迫害,我曾遭受社会的歧视、生活的厌弃。但只要一捧起几经周折才借到的书,所有的沮丧似乎就远遁了,我心里就会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念。</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存在着书籍,不能不让人暗自庆幸。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正值“文革”后期,由于父母被监禁,我被轰出单位的公寓,租住于边远小镇的一户人家。我白天打零工糊口,夜晚百无聊赖时就会翻看搬家时带来的一口木箱。由于它的破旧、粗陋,竟逃过了那些紧盯着阶级斗争新动向的眼睛的搜缴。打开箱子,扒拉开一层废旧报纸,下面凌乱地摆放着一摞书。在一本已撕去封面的小说集里,我遇到了泰戈尔的《喀布尔人》这篇文章。尽管我自命是一个倔强的人,连父母被抓时也吝于流泪,但那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被强烈震撼的我冲出了房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同情”和“悲悯”这两种高贵的情感,懂得了生活的可爱,哪怕其中陈横着苦难。</p><p class="ql-block">读书使人变得睿智。契诃夫在一篇小说写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位银行家与一位年轻律师打赌——如果后者能在15年中不迈出屋子一步,他将从银行家手中赢得200万卢布。律师同意打这个赌,但前提是准许他读书。结果,在律师即将取胜,银行家恐惧自己破产而准备杀害对方时,发现律师已放弃取胜的结果不要钱财而自行出走了。让律师大彻大悟的因素是什么?是书!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局。但那位律师读书的情景更引人深思:第一年读娱乐性书籍;第二年读古典小说;第五年不读书只是写和哭;第六年热心地学习语言、哲学、历史;第十年只读《圣经》一本书;以后的阅读完全不加选择,从化学、医学到哲学、神学,无比驳杂。</p><p class="ql-block">这也许说明,各门学科之间是有着广阔的边缘地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非绝然对立的峭壁。这是两棵枝叶交叠,根系相缠的长青树。成为一只轻灵的鸟,从这棵树的枝头跳向那棵树的枝头是一种快乐,其中有飞的情趣,栖息的静谧,自由自在的怡然。</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也道出了读书需要博杂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当然,读书除了“博”,更需要“精”。</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届“青春诗会”在延安举行,所有当时的实力派诗人,如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几乎都参加了。在会议地点住下之后,就寝前每个人都打开行李箱,拿出一本书来看,结果发现,大家不约而同拿出来的书,都是惠特曼的《草叶集》。也就是说,那些新锐诗人,都在从《草叶集》中吸取养分。这是他们共同精读的一本书。据说,沈从文当年北漂到北京,行囊里带的反复阅读的就是一部《史记》。而因写了《陈奂进城》一度驰誉文坛的高晓声,在书籍奇缺的年代找到一本破旧的《聊斋志异》,反复阅读而从中获益。</p><p class="ql-block">可见,对于读书,博览和精读都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当然,并不是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能使人有读下去的兴趣。这种时候,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不勉强自己。比如你可以不从头读一本书,而是随手翻到哪页就从哪页开始读,不想读的地方就毫不顾惜地跳过去;比如你可以同时交替地读几本书,读这本累了,就另换一本。我总认为,只有你高兴读的东西,才会对你有所裨益。</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问,这样读书,岂不太不正式了?其实,养成见书就随手翻读,喜欢读书习惯的习惯,比头悬梁锥、刺股地去苦读一阵子要重要得多。陶渊明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读书只是“观其大略”、郭沫若也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也说明一个人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成为书虫。只要开卷,就会有益。</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做什么都得有诀窍”这句话里还包着某些正确的因素,那么,读书的诀窍就在于能它当作一件趣事、乐事。</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最好的读书姿势是躺着。理由似乎有三:一是躺在半床书旁边,与书亲密无间,自然就在心理上与书中世界缩短了离;二是气氛轻松、情调浪漫,不易疲累;三是的各种姿势中,躺卧是最开放的一种。全身心处敞开状态,新鲜深刻的精神养料易被吸收。愿多读一点书的朋友,也许可以一试。</p><p class="ql-block">说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