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最初,我阅读历史书籍时,对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仅是略知皮毛、不甚明了。然而,随着阅读量的不断攀升,我逐渐具备了从细微之处洞察那些曾让人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的能力,对读历史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出来。知识就像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环节,只要循序渐进地摸索,最终便会豁然开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清时期,在外敌不断入侵的严峻环境下,整个社会的风向悄然生变,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率先推动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发展清朝实业的手段来力挽狂澜,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朝统治。盛宣怀作为洋务派中极具影响力的关键人物,于洋务运动中积极投身于实业创办,业务范围覆盖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以及教育等多个重要领域,在实业浪潮中如鱼得水,逐渐累积起巨额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阅读历史方面,我钟情于纸质书籍,因一本书从创作构思到最终出版,需历经层层校对与严格审核。众多专业人士群策群力,对文字字斟句酌、精心打磨,以期呈现一部无瑕疵的精品佳作。就拿盛宣怀如何成为晚清巨富这一话题来说,值得深入探究并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盛宣怀是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建人。在今天世界读书日,我向各位推荐阅读霍有光所著《为世界之光》一书中的相关节选,书中对盛宣怀的生平事迹有着详实且深刻的阐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鸦片战争后,清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两派:顽固派与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挽救满清王朝,推行洋务运动。盛宣怀便是这一运动中较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次沂、止叟,江苏武进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随祖父及父亲在湖北粮道任所,1866年回原籍应试,补县学生。翌年秋考试未中,以后屡试不第,以诸生捐资任主事。一生实业起家,善蓄藏称富,有智略,亦官亦商,历任招商局会办,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等职,累官至邮传部尚书。著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书信》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咸丰(1851—1861)末期,时逢京畿、山西、徐淮地区、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相继水灾,盛宣怀参与募捐赈灾,又“究心水利,其治小清河,利尤溥(pu,广大)”,故得“尤善治振(赈)”之名。(《清史稿·盛宣怀》)1870年经杨宗濂推荐,他在李鸿章幕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私人关系深厚,盛宣怀从此得到李氏器重。1872年,他向李鸿章建议“由官设局”,“试办招商”,成立轮船招商局,直接参与洋务派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的策划。1873年他出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光绪初年(1875—1876),英国人擅筑上海铁路,由城经宝山至吴淞,地方官累劝而英商不听,李鸿章下令禁止英国人修路,并让盛宣怀等人与英商谈判。铁路“以银二十八万两购回,废置不用,识者惜之。”(《清史稿·交通志》)收回上海铁路虽未能发挥应有的交通作用,但维护国家主权之举显然是值得称道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请盛宣怀专营铁路电报业,自此盛宣怀成为洋务派“中国自办”近代工矿业、“杜洋人觊觎之心”、“扩利源而杜漏卮”主张的执着的实践者。1879年,盛宣怀任天津河间兵备道,由大沽、北塘、海口炮台架设电线达天津,成为国人邮电事业之发端。1880年,他建议李鸿章仿照轮船招商局办法筹办电报局,次年被派为电报局总办。他目睹英人经营水线、陆线邮电业务,渐侵内地,便集资迅速建成天津至上海的陆线,“通南、北两洋之邮,遏外线潜侵之患”。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备用人才。1882年,英法美等国商人谋划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架设上海至香港的水线,垄断利权,盛宣怀“劝募华商自设缘海各口陆线,以绝觊觎”。并移用金州矿资于1884年架成苏州至浙闽粤陆线,同时购买洋人已建水、陆线,使“沿海电线其权,悉操中国之手”。1884年,他署天津海关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海关监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93年9月(一说1892年),上海机械局织布局毁于大火,李鸿章派盛宣怀赴沪善后处理。织布局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纺织企业之一,李鸿章筹办建厂用了大约10年时间,投产仅2年,效益不佳。盛宣怀出面筹款创办华盛纺织总厂,任督办。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正式投产,有织布机750台,纱锭65000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布对中国市场的侵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96年,清廷委派盛宣怀“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并批准他开设通商银行,银行于1897年5月正式营业。盛宣怀举债借洋款,试图靠外资修铁路自此始。1898年,他自请解职,留京参加起草《洋货税则》。1901年充任办理商税事务大臣,同年奏请置勘矿总公司。1908年,他出任邮传部右侍郎,主张推广中央银行,统一全国币制,并参与度支部确立币制事。1910年,因日俄战争之故,他出任红十字会会长,并与吕海寰等人谋划加入瑞士总会,“中国有红十字会自此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应该看到盛宣怀自然是效忠满清政府的。1900年,他主张防范义和团,参与美英策划的“东南互保”,订定《东南互保约款》,其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所谓“互保”的目的是要“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1911年,他升任邮传部尚书后,前后提议各铁路应规划官建,统一全国铁路轨制,展拓川藏线及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等。他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作抵押,向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企图实现“中国幅员广袤,边疆辽远,必有纵横四境诸大干路,方足以利行政而握中枢”的抱负,但这一不合实际的幻想寄托在洋人身上,以筑路权、行车权作抵押来大规模举外债,激起全国铁路风潮,以“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罪被解职。此时满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盛宣怀不过是清廷息事宁人的替罪羊、辛亥革命的催化剂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举办近代采矿冶金业,亦留下盛宣怀的业绩。早在1877年(光绪三年),他便聘英国矿师郭师墩(A.W.Croolston)勘察湖北武穴至黄石港、当阳、归州江北岸煤矿及大冶、武昌、兴国的铁矿,发现大冶铁山储量丰富。1883年,盛宣怀打算开采山东栖霞、招远两县的铅矿,矿局设在烟台,采用“官督商办”经营体制,拟招股银30万两,并向清廷呈递《禀请开办登州铅矿并拟订章程由》,明确指出开采胶东铅矿的目的在于“以兴地利,以开生计,并以杜洋人觊觎之心”。1895年,他任天津海关道时,奏准设立天津中西学堂(即北洋大学堂),包括头等学堂,拟外国大学;二等学堂,拟外国中学。翌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张之洞1889年任湖广总督后,盛宣怀将大冶铁矿勘探成果献出,由此始有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之建。为解决炼铁燃料问题,又先后寻得马鞍山煤矿和萍乡煤矿。1896年,盛宣怀从张之洞之手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1898年又兼办萍乡煤矿。早期炼钢不得法,他派人遍观英美德各厂,学习取经,直到1907年10月才首次炼出中国自产的钢锭。据《汉冶萍煤铁厂矿记略》称,1910年时,汉阳铁厂已有炼铁炉3座,年产生铁14万~15万吨,大小炼钢炉6座,年产钢7万吨;大冶铁矿每年可产铁矿石约50万吨;萍乡煤矿每年出煤约60万吨,炼焦18万吨,奠定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基础。1912年,他与日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遭到社会舆论和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其公司经理职务遂被撤消,加之辛亥革命爆发,他东渡日本。辛亥革命后,他受孙中山之邀归国。1913年,他复任汉冶萍公司的董事长,以汉冶萍公司财产作抵押,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借款。1915年,企图将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再次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对,其策划未来得及实施,便于1916年4月病逝于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第20期(总第123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审核:霍有光</b></p><p class="ql-block"><b>主编:李瑞娥、田 皓<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制作、排版:陈根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