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利读书(献给世界读书日)

Z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将读书异化为叩击功名利禄之门的砖石,似一层厚重的油彩,悄然掩盖了阅读最本真的面容。而真正的阅读,恰似春日里不经意洒落的一缕暖阳,无需照亮既定的前路,却能在岁月流转间,为生命晕染出意想不到的绚丽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墨香里的生命轨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文学浪潮如汹涌的春潮,席卷华夏大地。彼时的新华书店,人潮如织,熙熙攘攘,各类经典名著如破土春笋般纷纷再版,吸引无数读者投身书海。我亦是其中一员,那时的我,纯粹地沉醉于文字的迷人魅力之中。翻译作品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字里行间流淌着异域的风情;英文原著则蒙着神秘的面纱,每一个字母都似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即便出国、考研从未出现在我的人生规划里,英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我却依然痴迷于英文原著的奇妙世界。从英汉字典到英英字典,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与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一本本原著被指尖摩挲得卷起书页,字典渐渐泛黄,我的英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能想到,这份看似“无用”的积累,竟成为改写命运的神奇密钥。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普及,传统工作模式被彻底颠覆。凭借早年阅读积累的英语能力,我得以快速掌握计算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购置了第一台386计算机,开启了居家办公的崭新征程。在评职称时,B级英语考试于我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轻松应对自如。后来获得出国机会,尽管口语和听力尚有欠缺,但扎实的阅读功底让我能够担任临时翻译,为同行解决交流难题。再后来,我成为一名区政协委员,在政协征文比赛中,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我,凭借一篇《翁婿的政协情》荣获一等奖,这无疑是早年文学名著阅读给予我的珍贵馈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阅读之光,温暖生命角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因“无功利性读书”收获别样人生的故事比比皆是。我的母亲,小学仅读了三年,在政府的扫盲运动中才摘掉文盲的帽子。她从事电焊工、模子工等对文化要求不高的工作,所学知识在工作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父亲的离世如晴天霹雳,让母亲深陷悲痛的泥潭,患上了抑郁症。无奈之下,我们将她送进养老院。一次与其他老人的争执中,对方一句“没文化”,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那以后,养老院的阅读区成了母亲的精神家园。她认真阅读的模样煞是可爱,还常常将书架上的书取下,整齐地摆放在餐桌之上,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书香。每次我去探望,她总是眉飞色舞地讲述书中的故事,尤其是读完《毛泽东传》后,逢人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毛主席的传奇经历。渐渐地,阅读的力量驱散了母亲心中的阴霾,她的精神状态日益好转,抑郁症状明显减轻,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也有许多人因纯粹的阅读收获非凡成就。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却对阅读痴迷不已。他读书不为功成名就,不为高官厚禄,只是单纯地渴望汲取知识的养分。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积累,让他在科学与政治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不仅发明了避雷针,还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书香致远,传承文明薪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越时空,在当代中国,“图书医生”潘旭辉的故事,同样是“无功利性读书”价值的生动写照。他的本职工作与书籍修复毫无关联,却因热爱踏上了“无功利性读书”的旅程。通过阅读古籍修复和历史文化书籍,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自学修复技艺。他用双手拯救了许多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更带动了身边一群人对古籍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在这个追求功利的快节奏时代,潘旭辉用行动证明,“无功利性读书”不仅能实现自我提升,更能为文化传承贡献独特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功利性读书在特定情境下的价值。学生为成绩研读教材,职场人为技能学习专业书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功利性读书确实能帮助人们实现短期目标,获取物质回报。但这种读书方式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忽视读书带来的人生乐趣和精神滋养,将阅读异化为达成目的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前路漫漫,书香为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功利性读书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现实中推广“无功利性读书”,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在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图书馆、书屋数量稀少,藏书陈旧、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城市里的年轻群体,在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每天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包围,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还有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只允许孩子阅读与考试相关的书籍,限制了孩子阅读兴趣和视野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无功利性读书”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学者们对古籍经典的深入研究,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红楼梦》研究为例,学者们从服饰、饮食到诗词、建筑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为影视创作、时尚设计等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读书的真正魔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不为什么”。当我们放下“一定要有用”的执念,以一颗纯粹的心拥抱书籍,反而能在字里行间邂逅更广阔的世界——它可以是职业突破的契机,也可以是心灵治愈的良药,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让我们在阅读的路上,且行且歌,感受那份纯粹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完》</p>